首页 理论教育 一、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

一、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对社会需求的这一变化,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把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作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点工程”。这里,杨贤江先生实际上已经阐述了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问题。为贯彻教育部1、2号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制定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

人才是最可宝贵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古希腊时期,发现了杠杆原理的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得曾经豪迈地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从理论上说,只要有足够长的杠杆,只要有足够强大的支点,撬动地球是有可能的。当今时代,国际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用什么来撬动经济社会发展呢?回首人类历史的变迁,特别是最近10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杠杆”,“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就是其中最关键的“支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有明显改变。世界各国都已觉察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到关注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更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性岗位人才不足,创新型人才匮乏,导致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的智能成分少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子课题《对策研究》(项目编号:CJS06-071)成果之一

傅忠贤(1965—),男,四川平昌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易江莹(1967—),女,四川开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赵娟(1983—),女,四川南部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从学校教育的实践经验看,虽然当前高校普遍遭遇大学就业难的严峻挑战,但现实却充分证明:真正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还是会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应对社会需求的这一变化,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把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作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点工程”。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普遍实行“三段制”教育体制,即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工读交替进行教学计划,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做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创造力。德国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15%;学生在第5学期要到工厂、企业实习6个月;毕业设计必须在工厂、企业完成;毕业论文题目都是企业的科研课题,一般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美国高校普遍把实践教学列为核心课程。我国的武汉大学为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不惜重金,投资一个多亿,推行了“三创”教育模式,即用“创造、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乐山师范学院大力支持物电系学生参加教育部提倡和支持、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2008年5月,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中该院学生夺得两个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两个华南赛区三等奖。至今,该院都把它视为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金字招牌。

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说过:仅有知识而不发展能力,则所得终难见诸实行。是故不唯知之,且须行之;不唯理会之,且须应用之。这里,杨贤江先生实际上已经阐述了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问题。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催生了教育部2007年1、2号文件,即《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高校“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贯彻教育部1、2号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制定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说,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