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设计方案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设计方案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更新学籍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提高学籍管理的适应性。学籍管理事关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学籍管理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积极主动地开展本职工作,以人为本,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设计方案

高校学籍管理是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中各种数据信息的质量考核、统计与分析、评价与处理、记载和控制,是教学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关键。学籍管理的理念、实践和方法的优劣,将直接影响高校管理水平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管理制度必须创新

1.更新学籍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提高学籍管理的适应性。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目的进行。“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想古来有之,在教育活动中,人既是教育活动的原因,又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籍管理事关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籍管理是对各类学生数据信息统计与分析、考核与记载、评价与处理等进行监控的一种行为,一种手段。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管”,而在于体现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服务”上。因此,学籍管理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积极主动地开展本职工作,以人为本,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

2.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籍管理水平。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必须建立健全学籍管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一套严密而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管理体制。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学籍管理要从以往以教务处为主的一级管理体制逐步改革为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即教务处作为学籍管理的目标管理部门,对学籍管理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平衡、协调、决策;院(系)作为学籍管理的过程管理单位,承担学籍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信息、参谋建议等工作。校、院(系)两级管理部门要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层层把关,充分发挥教学单位在学籍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学籍管理工作规范化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避免学生与学校在学籍管理处理上出现纠纷,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3.推进学分制学籍管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教育与人才市场是密不可分的。人才市场的需求将很大程度上制约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来选择未来职业,同时他们也通过选择职业领域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因此,学生入学后,转系转专业转校频频发生,这也是一种新趋势。因此高校的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在制度建设方面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在遵循学籍管理的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灵活的、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把学籍管理作为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1)推进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制是高等教育自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管理制度。它主要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核心,以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量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证书的标准。在学籍管理上,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转系、转专业、给予学生自由选课、选专业的权利。

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若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学校应该有相应的制度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改换专业的权利,以构建更好的个性发展空间,更好的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使他们能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2)对高校的课程进行相应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加强基础课,扩大选修课,多开设一些与现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升学生素质的选修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灵活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允许学生打破年级、打破专业界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建立弹性学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申请提前或者延迟毕业。允许学生转专业、休学、跳级或留级。

(4)建立重修制度,允许学生重修,以重修代替补考。重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减少考试作弊现象。重修后记载学生最高考试成绩,可以完全体现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学风建设,建立严格的激励竞争机制。学生学籍管理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一种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并获得良好大学教育的手段。因此,学校的学籍管理必须是刚柔并举的,应能够在一定框架下给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是看学分。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考勤制度和各项学习纪律;建立赏罚严明的奖惩制度,同时改革单纯的考试制度,确保考试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4.加强学籍管理现代化建设,注重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手段,提高学籍管理效率。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籍管理工作也要实现信息化。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籍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所谓现代化手段就是借助计算机和校园网进行学籍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同时也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查询相关的知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学籍管理透明度。加强校内各级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2008年,教育部实行的高等教育学年电子注册对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5.重视学籍管理工作,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籍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工作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各级领导要重视学籍管理工作,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励和考核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学籍管理队伍。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注重“用人先育人”的超前人才投资,建立各尽所能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断探索创新,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短期培训与职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学籍管理工作琐碎而复杂,工作量大,但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政策性极强。因此学籍管理要与时俱进,在探索中求发展、求完善。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勤于学习与研究,以高度敬业的精神,始终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努力使学籍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高校培养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伯杰.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路甬祥.更新教育思想.中国教育报.2005-12-20

[3]黄洁.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谈高校学籍管理改革.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