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全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E-mail:guoxiquan@gzhtcm.edu.cn)
摘 要:本文阐述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课程教学规律,构建适用性广,具有通用性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字化支撑环境,以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解决专业教师技术瓶颈,形成专业系列的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关键词: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数字化支撑环境
Cours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grated Digital Support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Guo Xiqua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405,E-mail:guoxiquan@gzhtcm.edu.cn)
Abstract:The theory set in modern educational guidance,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ide applicability of universality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grated digital support for programmes and the dept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integrate technology bottlenecks,a special ser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grated programmes of research studies and ideas,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line.
Key Words:Cours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Digital environment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热点和难点课题。
研究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根据课程教学规律,研究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方法,构建和提供一个适用性广,具有通用性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字化支撑环境案例,以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对解决专业教师技术瓶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一、概念的界定
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以达到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1]。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包含三个基本属性:⑴营造(或创设)新型教学环境、⑵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⑶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三者的关系是:新型教学环境支持新的教与学方式,新的教与学方式则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该环境需要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实现“主导——主体”的教与学模式,使传统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实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理论层面来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概念最先是由国内的教育学者在1997年提出来的,之后出现了“整合”的研究热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对“整合”内涵的理解,经历了“工具层面的整合”、“教学层面的整合”、“课程层面的整合”等认识阶段,到目前普遍认为“将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整合”的核心内涵。
美国在《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明确提出“技术与课程整合”,并详细规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六条教育技术标准。美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成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
早在1972年英国就提出“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强调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应用,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价值和意义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与不可逆转的潮流。
从实践层面上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美国主要偏向于企业绩效培训方面的研究,而在具体的应用上,美国以及整个西方国家,信息技术主要在课前与课后的应用,而课堂教学过程的应用不多,派生出来的教学模式主要有:Web Quest,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其数字化学习环境依赖于互联网,而缺少专门针对课程的数字化支撑环境。
在国内,“整合”已成了教育改革的侧重点和理论研究的热点,但是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和操作存在误区,一般都停留在多媒体课件+Power point的浅层次运用上,真正围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形成“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进行整合的屈指可数,而且理论研究多于实践性研究[2]。其数字化学习环境,最主要的是多媒体课室,少部分利用全校共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整合”的数字化支撑环境,研究和利用面向课程的专门数字化支撑环境比较罕见。
三、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字化支撑环境研究意义及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纲要》事实上对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从规划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将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整合”的核心内涵。
作为课程数字化教学环境研究,面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中的“营造(或创设)新型教学环境”,从基础层面为“整合”提供支撑环境,从而为“整合”的其他两个属性奠定基本条件,可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
面向课程,以课程为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对多数课程具有通用性和适用性,可消除制约学科专业教师开展“整合”的关键瓶颈,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题。有助于加快整合的进程,更有助于在系列专业课程中“并行、同步”开展“整合”工作,从而在短时间内,大面积促进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面向课程提供“整合”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因为以课程为单位,无需集中在某个部门或者系统平台中统一管理,所以整合后的数字化课程可以分散在教研室或者教师个人空间单立存在,方便进行“分布式”管理和应用,这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教师的知识产权,可消除顾虑,促进课程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
同时,“分布式”应用方式,可降低对硬件条件的需求,减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本投入,有助于“整合”的推广应用。
四、研究目标
(1)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制定一套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建设方案。
(2)在理论研究和技术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一个具有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种功能,符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的课程数字化支撑环境。
(3)在设计、开发的课程数字化支撑环境上,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试验,建设一门课程的“整合”样例。
(4)希望通过该数字化支撑环境的推广使用,达成树立科学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观念,改变仅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状况,培育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心团队的远期目标。
五、研究内容
围绕研究目标,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1)理论研究:为本课题研究进行理论积累,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论、基本原则、整合策略、整合模式、整合途径与方法、整合需建立的数字化教学工具以及创设的教学环境、实现的教与学方式等内容。
(2)技术研究:全面了解目前主流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理论研究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确定数字化支撑环境运行的软硬件环境,设计课程数字化支撑环境拟实现的功能模块,制定媒体标准,选择适宜开发课程数字化支撑环境的计算机语言、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系统等。
分析课程数字化支撑环境的系统需求,设计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技术方案,创建课程数字化支撑环境技术原型,开发制作课程数字化支撑环境的网络程序。
(3)应用研究:选择一门课程,设计、制作以及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数字化内容与数字化支撑环境的结合试验,构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样例。
六、创新点
(1)研究成果对多数课程将具有通用性,适用性广,能消除制约学科专业教师开展“整合”的技术能力瓶颈,提供了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通用数字化支撑环境。
(2)面向课程,研究以课程为单位的数字化支撑环境,使“整合”无需依赖于全校性的网络教学系统,实现“整合”的“分布式”管理和应用,教师可在个人的可控空间内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3)采用动态网页技术,实现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支撑环境的开发相分离,使专业教师可以只专注于教学资源建设而不受信息技术能力的困扰。
(4)为“并行、同步”开发专业系列网络课程提供通用工具。
七、研究思路
为推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克服“整合”过程中教师的技术能力瓶颈,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遵从课程教学规律,研究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方法,选择适宜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设计开发面向课程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实现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支撑环境开发的分离,为“整合”提供适用性广,具有通用性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工具;为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
八、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实施的理论依据,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适用的信息技术。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思维,开阔研究思路,确立研究指导思想。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师生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教与学的应用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收集“整合”的需求与建议。
(3)个案分析法:对样例课程进行具体分析,进行该课程教学设计,针对该课程的特点进行“整合”试验,创建符合该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的“整合”实例。
(4)快速原型法:分阶段地结合采用软件开发的快速原型方法中的“丢弃原型”法和“进化原型”法设计并研发课程数字化支撑环境。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中明确最优需求,最终研制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软件系统。
九、技术路线
通过研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前人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提炼出“整合”的基本原则、整合策略、整合模式、整合途径与方法;分析并明确数字化支撑环境的功能模块以及用于创设的教学环境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种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功能需求;制定多媒体素材的技术标准;根据功能需求和技术标准,选择先进和适宜的先进信息技术;设计并创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数字化支撑环境的系统原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研制数字化支撑环境的软件系统,选取“整合”的试验课程,建立课程的“整合”样例,在系统完善成熟后推广使用。
[1] 何克抗,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4.2: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