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与学的改革与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与学的改革与发展[1]
周红春 王亚希
(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创新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本文在介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新发展的基础上,论述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与学的改革与发展,最后介绍暨南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支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 支持 高校教与学改革 创新型人才培养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University in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Zhou Hongchun Wang Yaxi
(Network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632)
Abstract: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based on new 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Finally it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of the Model Reform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person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Jinan University.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support;reform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person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有一章——第19章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强调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发展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它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卫星电视网络三大通讯网络共同组成了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式的教学平台,促使传统高校的教学过程,包括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发生巨大的变革。“十一五”期间,国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社会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休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个高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沿着“建网、建库、建队、建模、建制”宗旨进行大力推进,目前在建网方面,一般都在校园网基础上建设了适用的信息化教与学的支持环境,建设了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建库方面,一般都拥有简单易用的多媒体工具,建设丰富的、可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队方面,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建设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建模方面,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实践,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建制方面,逐步完善信息化教与学的政策保障和运行机制。
在21世纪过去的10年中,教学信息化从网络、工具、平台等基础建设逐步切入到信息化的核心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上,而且到了形成和完善机制,使信息化各要素和整体之间发挥最大效益从而使教学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更科学高飞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整合“建网、建库、建队、建模、建制”五要素,从割裂的单独建网或建库或建队等孤立建设转变为信息化教学支持大平台建设,将原有的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多媒体开发工具、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统整为信息化支持教学大平台,把教学一线的教师队伍、学习一线的学生队伍与信息化教学支持大平台融合并进行整体优化,发挥最大效益,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集成智能教室
在数字化集成智能教室能开展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支持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主要由电子白板、多点接触控制课桌、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课堂录播系统等系统构成。扩展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三大特征。[2]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学习主体心理上的愉悦和放松,在其中学习者能自我感知对知识的构建。[3]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如建造人体模型、电脑太空旅行、化合物分子结构显示等,在广泛的科目领域提供无限的虚拟体验,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这改变了以往的人机交互方式,能让浏览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环境中,让学习者通过亲自的“经历”与“感受”在与虚拟场景交互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而且在一些虚拟协作交流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在不同地域进行协作交流。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充分的将教学内容以三维实景虚拟呈现,把那些看不见的变化、无法触摸的物体以这种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去组织和展示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结构,以便激发学习者兴趣,使学习者的思维开拓。如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系统抽象的概念如量子物理等方面,VR是非常有力的工具。但在目前,由于完全沉浸虚拟现实系统的硬件设施仍然是价格昂贵,所以虚拟现实在教学中的还没有普及。
3.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片段性,学习意义的潜在性。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化、个体化特征。使学习者真正摆脱了时空限制,更好地实现学习自主和自助。构建移动学习资源平台,包括基于微博的学习社区、学习资源、移动社区、讲座直播等,可实现随时随地、自由个性化学习和交流。
4.普适学习(U-learning)
普适学习是在普适计算技术构建的学习环境之下的“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化社会。普适计算技术(Ubiquitous Computing)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新发展,Ubiquitous被解释和翻译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普适学习将给学习带来以下的变化:改变硬件环境、完善软件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理论。
普适学习和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①学习限制更少,由于普适学习建立在信息化网络环境已经相当普及的前提之上,所以,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想学习就能学习。
②学习起点更低,由于普适学习环境更加注重人性化,不断提高操作的简易性,不要求学生掌握众多的学习技能,只要想学,不管学习基础如何,都能够找到合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资源,使更多人能够从普适学习中受益。
③学习支持更加人性化,普适学习不仅能自动记录学生全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还能记录当时的学习环境信息,并且能够综合分析这些复杂的信息,为学生量身定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④学习管理更加智能化,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管理各种学习活动和学习全过程,还能根据个性化要求部分调整系统功能,以实现分层次管理、分对象管理和分任务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管理的弹性,实现人性化管理。
不过普适学习的应用现在还不太符合我国的国情。因为现在信息网络环境还不够成熟,许多人也没有U-learning的概念。普适学习可以为学习者创建一些体验的学习情景和学习资源的支持,以及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普适学习是基于什么技术?学习资源是否可以满足当前的教育信息化需求?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技术有什么不同?它的优缺点是什么?是否有相应的学习理论体系或是教育模式?对学习者有怎样的要求?普适学习的需求对学习系统及学习管理系统功能及其架构产生什么影响?许许多多的问题还需要研究。
5.教育“云”服务
云计算的含义是指用户从互联网上获取某些能力——硬件、软件以及业务流程的执行或数据的存储等。[4]云计算技术具有云端存储数据、云端提供软件服务、随时随地提供服务及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等优势服务。这一新型应用模式能满足各类学校低成本、低风险的信息化建设要求,随着云计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廉价和方便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个人把自己的信息处理迁移到“云”上,构建属于学校或个人的私有“云”资源,并应用公有“云”资源开展教与学活动。教育“云”服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5]:
硬件:硬件和数据在“云”端,不怕丢失、不必备份、安全性和可靠性高。
软件:软件在“云”端,社会化开发、不必下载、可动态升级。
以用户为中心:可充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方便易用、互动参与、虚拟社区、多样化需求、充分满足用户需要。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与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与学改革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的发展呼唤高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成为国内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由于受传统文化、学生人数、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传统讲授法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高校教学中仍将起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传授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热情,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很多教师即使是多媒体授课,课堂教学方法还是新瓶装旧酒,依旧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无法发挥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势,因此,高校教师如何在多媒体授课的基础上,尝试和探索新型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迅速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是在社会、历史、学校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获知与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知识的来源之一,教师的作用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呈现真实可信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主动探索并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依据。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和外界联系起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真实的生活中,把现代和历史融合起来,学生在这样丰富真实的环境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起了他们以后生活所必需的必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而这些学习环境的创设仅依靠传统的教学工具是不够的,在这样的要求下,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整合不是外加和可有可无的,而是把技术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是作为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前提条件。
2.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面临着学生生源的“多元化”,增加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迫切性与复杂性,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开展跨文化背景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推动下,我国众多高校与国外大学的联合办学或者独立办学的机会将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到我国高校学习;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基础、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就业出路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在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表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态势,无疑也增加了教改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跨文化背景下的因材施教,可为开展跨文化背景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
今天学生所处的社会和他们以后生活其中的社会与以往已大不相同,因此,教学不仅要让他们获得前人的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培养他们在信息社会生活的必须能力,包括收集信息、判别信息、形成新信息并与他入进行交流的能力。要发展学生上述的这些能力,就要为他们创造与之相符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学生才能逐渐生成并发展这些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就受到了巨大挑战,教育者必须要考虑在课堂中使用技术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环境。
(二)信息技术如何支持教师的“教”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信息技术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需要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成为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教师。教师通过网络创设教与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重视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1.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但技术不可能取代教师,“未来的教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技术在这方面将起关键作用”。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队伍也朝着高学历化、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如何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解决教育规模扩大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信息化使教师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方法都必须更新,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才能获得专业发展。这一深刻变化映射在国际国内的教学信息化建设目标上。目前,教育信息化不论在国内与国际上都是一个研究的热点,且将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各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题逐步转向信息化教学应用为核心。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召开的“广东高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提出:要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信息化社会和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即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综合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以及信息交流的能力等,还要具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要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备课能力等等。
总的来说,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校教师应该具备: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探索能力、创新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指导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具体表现在: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的能力、新知汲取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反思的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2.支持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升温,教学资源库也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目前教学资源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国家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教育部有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十五、十一五期间,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151工程”的实施,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与应用问题确定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主题。
(1)辅助课堂讲授,组织课后学习与交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走入了高校课堂,大大推动了高校的教学工作。目前,信息化教学应用程度和效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于知识、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应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带来了高校教学手段和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广大高校教师已经顺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课堂教学中能够应用电子教案进行授课,但缺乏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理论的指导和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重组技能,已经影响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多渠道获得知识,学生对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使过去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教学的信息量和效率正成数倍、数十倍乃至更多地增长,因而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2)开展研究性学习教改试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积极的、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各种优势,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类情境,使他们可以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基于丰富的资源环境和真实的问题情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辅助立体化教材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目前已经形成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的建设梯度。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立体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4)改革考核与评价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习过程,因此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尽可能反应学习的过程,以合理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例如学习评价策略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常规评价与网络评价结合,电子档案袋与考试互补;注重发展性评价,跟踪过程、即时反馈、调控教学活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促使学生自我完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客观显示评价结果。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多元主体全方位参与评价。
3.支持教师协同科研及远程协作教研活动
信息技术为教师协同科研及远程协作教研活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可以实现计算资源的共享、数据的分布式访问及研究工作的协同开展,包括信息化科研技术系统及协同科研机制。信息化科研技术系统包括科研平台、科研工具及知识库。协同科研机制主要是协同科研的策略、方法及团队运行的保障措施。涉及到虚拟团队、社会性资产、社会性计算、智能技术、协同方法等多种因素。通过教师协同科研实现“共享资源、协同工作、分享智慧、共同创造”。[6]
而在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同一高校的学科教师之间、不同高校的学科教师之间以及不同地域的高校教师之间的紧密结合,需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合作共同体,开展远程协作教研活动。
(三)信息技术如何支持学生的学习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在学习过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学生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与朋辈、教学交流。在自主学习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工具进行评价。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协作学习
在协作学习中,信息技术能为学校过程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平台,例如使用Blog、WiKi、QQ、Blackboard等新型的学习支持平台或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过程的交互发生。Blog为学生提供了读者和观众,因此能够促进学习者的探究精神和写作技巧。同时Blog能够作为学生的档案袋,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任务完成情况和反思进行记录。而Wiki不同于Blog仅按时间组织,还有其他组织方式,包含有因特网资源,有更强的协作性,比Blog更加成熟,更像知识库。而Blackboard学习支持平台则可以将Blog、WiKi、QQ等工具整合到平台的学习功能中,开展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专家、教师-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与交流。
3.研究性学习
在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刺激,有利于发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在进行研究、研讨时,师生、学生之间在网络中能互相平等地交流,提高交流的质量,其中教师能利用通讯技术适时引导学生。另外,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以促进交流和学习经验的分享。在评价阶段,信息技术记录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供过程性评价。
4.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信息技术可以为混合学习提供实时化教学平台、协作式学习平台、探究式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平台及讨论式学习平台等,以支持混合学习的开展。
三、信息技术支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在信息化环境下,技术辅助教育教学,反之又促使教育不断通过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暨南大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完善学校的制度保障,深化教育理念,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应用研究,改革教学模式,在技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步伐等改革措施,支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平台建设是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平台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目前,暨南大学利用信息技术力量,通过互联网将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多媒体开发工具、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统整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平台,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基础与核心,打通各个系统之间数据链接与共享,让多个系统协同工作,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服务。教师们通过多种多媒体开发工具制作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应用平台上发布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师生可以通过论坛、网站、学术博客等新媒体交流互动,共享教学资源库的优质教学资源,发表观点,互助互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是根本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暨南大学开展了校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立项机制(教育技术“创新工程”),以重点课程、名牌专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等为基础,通过校、省、国家级三级梯度不断推出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还专门设立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网上优质示范课程建设,带动青年教师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创建符合多元化学习者心理特征的学习资源,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优秀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与再创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应用研究是核心
探索多种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式的融合与优化,促进信息时代教学设计的有效运用。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结合信息技术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制定学习评价指标,重视参与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理念和方法的应用,加强交流,及时评价,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平台的协同应用提倡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媒介形态和技术手段,加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科学健全的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是规范,是保障,有了科学合理健全的制度,教学才能在一定轨道上正常有序的运转,良好的制度对于完善基础设备、协调资源配置、保障信息化校园的和谐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暨南大学大力推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力度,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校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通知》(暨通[2006]61号)、《暨南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暨通[2005]29号)、每年拨出专款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与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的立项,推动各类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以及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制定和完善教育技术“创新工程”立项指南、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等,促进学科教师的教学资源制作与应用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美)Priscilla Norton &Karin M.Wiburg著,吴洪健,倪男奇译,《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
[2] 从中西对比看我国高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J],杨惠芳,教育探索,2003.8
[3] 胡迎春洪明,网络化时代教师教育的新路径—美国西部州长大学教师学院远程教育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
[4] 颜辉编著,当代美国教育技术[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商务印书馆,2006年
作者简介
周红春,女,硕士,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技术部部长、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教学信息化。
王亚希,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
【注释】
[1]本课题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编号:GD10CJY10)资助。
[2]张思源,虚拟现实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2月下第6期。
[3]徐辉,马秀峰,虚拟现实教育应用探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月。
[4]杨志和,云计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5。
[5]黎加厚,走向信息化教育“云”服务,2009.6。
[6]顾小清,查冲平,信息化协同科研机制及其使能技术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