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与MIT开放课程集成平台用户体验的对比研究
钟小彬
(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1,E-mail:xiaobinzhong@gmail.com)
摘 要:用户体验是网络产品的生命线。开放课程是以网络为载体的,课程集成平台的用户体验的优劣对于开放课程的建设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从用户使用门槛、网站首页界面设计、课程搜索便利性、课程资源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精品课程与MIT开放课程集成平台的用户体验进行对比研究,找出我国精品课程集成平台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提升我国精品课程集成平台的用户体验,促进我国精品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MIT开放课程 精品课程 集成平台 用户体验
User Experie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Courses Website and MIT Open Course Ware:A Comparative Study
Zhong Xiaobi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510631,E-mail:xiaobinzhong@gmail.com)
Abstract:User experience is the lifeline of on line products.Open courses are based on on line platforms,whose user experience is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courses.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our factors affecting user experie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Courses Website and MIT Open Course Ware,using threshold,homepage design,performance of course search tool and course resources.This study aims at identifying som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Excellent Courses Website through comparison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enhance its user experience and boost open course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MIT opencourse ware;excellent courses;on line platform;user experience
一、引 言
开放课程是一种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OER)。开放课程是将核心课程内容放到网络上供人们自由读取的课程资源,内容一般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程、作业、参考文献、课堂讲义、学习资料与视频录像等几部分。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了开放式课程材料计划,逐步通过网络向公众免费公开全校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成为全球高校开放课程典范。中国的精品课程也是一种开放课程。2003年,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精品课程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开放课程以网络为载体,具有网络产品和网络服务的特征。用户体验是网络产品的生命线。开放课程建设要突破传统课程建设思维的束缚,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平台用户体验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用户数量,并最终影响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有研究表明,网页的视觉效果对于用户体验有很大影响[1]以及对用户与网站之间的互动起到很大的作用[2]。还有研究表明,糟糕的网页设计会造成用户迅速流失[3]。因此,开放课程集成平台的用户体验优化是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学界对开放课程与精品课程的研究进行大量的研究,而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资源质量、课程评估体系、管理机制等方面,对网页界面设计的研究也略有涉及。但是,学界尚未有人从用户体验角度对开放课程平台进行研究。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4]和MIT Open Course Ware[5](MIT开放课程资源网)分别是我国精品课程和MIT开放课程的集成平台。本文将从个人用户的角度对这两个开放课程集成平台的用户体验进行对比,找出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用户体验的优势与问题所在,提出对策建议,提高国家精品课程集成平台的用户体验。
二、用户体验的界定
用户体验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目前学界对于用户体验这一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James Garrett[6]认为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和使用方式。积极用户经验指创造产品的组织和用户都能实现的目标。Kuniavsky[7]认为准确定义用户体验非常困难,原因之一在于用户需要与环境和他人不断进行交互,用户体验无所不在。
学界对于用户体验所包含的内容也说法不一。按James Garrett[8]的说法,用户体验包括用户对品牌特征、信息可用性、功能性、内容性等方面体验;Norman[9]将用户体验扩展到用户与产品互动的各个方面;Leena Arhippainen[10]认为用户体验包括使用环境信息、用户情感和期望等内容。Hassenzahl[11]对用户体验中非技术特征的一些方法进行区分,为了更好理解用户的技术体验,应注意到情感因素的作用。他认为非技术特征可分为三类:享受、美学和娱乐。总的而言,用户体验是由客观产品与用户的主观感知决定的,是用户与产品互动的结果。
三、用户体验对比
本文主要从个人用户的角度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MIT Open Course Ware两大集成平台的用户体验对比研究。用户使用门槛、首页界面设计、课程搜索便利性和课程资源等四个方面是本文对比研究主要维度,旨在通过这四个维度,比较MIT开放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两大平台的用户体验优势与不足,并为我国精品课程集成平台的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四个维度并不能涵盖集成平台用户体验的全部内容,但体现了用户体验内容的主要方面。这四个维度的用户体验的局部优化,能促进集成平台的整体用户体验。另外,本研究的数据采集于2011年3月份,可能与两大平台的实时数据会有所不同。
1.用户使用门槛
MIT通过其开放课程网页的隐私与使用条款(Privacy and Terms of Use)[12]说明里指出,一切使用者都应该用于非商业性目的、传播教学资料应注明来自于MIT等。在这些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开放课程可以说就成了“免费赠送”的代名词。MIT的开放课程无须任何注册,使用门槛低,开放程度高,重视用户隐私。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会员积分说明[13]对平台用户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了限制,同时对用户实行积分制度,用户在使用课程资源时有不同积分要求。精品课程的用户有三类,不同用户权限也不同:(1)访客,未注册的用户,可浏览网站,不享受资源预览、资源下载等服务;(2)注册用户,拥有个人积分账户,可对局部资源进行预览,并可通过使用个人账户积分享受资源下载、组卷等服务;(3)联盟学校用户,用户所在学校加入资源联盟成为联盟会员后,用户通过联盟会员登录通道登录,拥有个人积分账户和学校团体积分帐户,可对资源完整浏览,并通过使用学校团体积分帐户和个人账户积分享受资源下载、组卷等服务。
注册一个用户账号需要经过3个步骤:提交申请、邮箱确认和设置密码。申请则需填写用户名、真实姓名、邮箱、昵称、性别、生日、用户职业、所在省份、等16项涉及隐私的内容,其中用户名、真实姓名、邮箱用户职业、所在省份、所在单位等六项为必填项。填完所有选项,完成注册需用2-3分钟,耗时偏长。同时,影响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涉及较多用户隐私,除了用户名,其他15个选项要求真实填写。对于重视个人隐私的用户而言,这种注册制度大大地降低了其用户体验,也降低了其使用课程的意愿。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会员积分说明1也对如何获得积分与消费积分进行了说明,总的特点是积分消费条款多,获得积分难,消费积分快,设计相对不合理。根据会员积分说明,注册会员可以通过注册、登陆、收藏网站、添加标签、添加资源简介、纠错、发表评论、上传资源、投稿、积分购买和积分充值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积分。从以上用户获取积分方式来看,用户获取积分的门槛是比较高的,因为用户要花大部分时间在非课程资源上来获取积分。同时,积分购买、积分充值的价格也不低的,其价格是50元能买500个积分,而500个积分约能下两门课程的资源,即购买两门课的课程资源需50元左右。用户所学课程越多,成本越高。这种积分消费制度设计也大大降低了课程的开放性、提高了用户门槛、影响用户体验。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注册程序、用户的分级权限设置以及不合理的积分条款无形中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注册用户以及刷积分无疑会大大增加新用户使用开放课程的时间成本。不合理的积分条款则提高了用户使用课程资源的门槛和难度。时间成本越大,则意味着网站使用的便利性下降,从而给用户体验带来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免注册、免积分、注重用户隐私的MIT开放课程集成平台的使用门槛要比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要低很多,开放程度也高很多(见表1)。
表1 MIT开放课程与精品课程集成平台用户使用门槛对比
2.首页界面设计对比
MIT开放课程首页设计以简约为主基调,与博客网页相似。首页版面包括八大板块:网页左边有包括OCW入门指南、课程查找、高中亮点、其他资源等四大板块;网页正中位置为特色课程、特别鸣谢两大板块;网页右边有OCW发展报告、募捐栏目两大板块。首页的版面大小约为14寸笔记本电脑的1.5倍,只需稍微拉动页面滚动条即可阅览页面全部内容。首页的整体设计风格简洁,色调明快,首页的网页链接总数为50-60个。在网页的右上角同时设有网站搜索引擎。简约的网站设计能节省了用户到达目标的时间。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首页设计采取类门户网站的设计风格。类门户的网站设计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同时,太多内容在同一版面就难以做到简洁。首页顶排是网站不同内容频道的链接,有资讯中心、课程中心、资源中心、资源联盟和资源申报等五大频道。课程、资讯与资源三大栏目的链接处于五大频道的下方,
首页版面主要有10大板块,从上到下的左右顺序依次为:要闻滚动图片、要闻、每日关注、视频专区、推荐精品课程、月度热门课程、本科精品课程、课程培训、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开放课程(国外)、精品课程的相关简介等。整个首页的链接总数约有几百个。首页的版面大小约为14寸笔记本电脑的4.5倍,要浏览内容则需连续拉动网页滚动条。网站的首页没有搜索引擎,其搜索引擎在二级页面“课程中心”的页面中。首页缺乏搜索引擎的直接影响就是增加用户搜索信息的时间成本,给用户的用户体验带来福负面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首先进入用户眼球的三大板块,要闻滚动图片、要闻、每日关注,占了14寸电脑屏幕的2/3,而这三大板块的内容与用户需要的课程资源的相关度是较低的。
总体而言,MIT的首页界面设计简约,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首页内容丰富但略显繁杂,搜索目标课程的时间成本要比MIT课程网站的要高(见表2)。
表2 MIT开放课程与精品课程集成平台首页页面设计对比
3.课程搜索便利性对比
在MIT开放课程网站上,用户可以通过网页的课程分类和通过搜索引擎两种方式查找目标课程。MIT网站的课程内容分类主要有按系分类课程、最受欢迎课程、推荐课程、含音频/视频课程、已翻译课程、新增课程等。由于MIT的开放课程都来自于本校,总数只有两千多门,基本上通过按系分类课程就可以很快找到目标课程。而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搜索课程,搜索结果显示的则不只是相关课程的页面,还包括与搜索关键词相关的课件、试卷等课堂资源。搜索结果可以按日期或相关度排序,还可以通过显示所有格式、只显示PDF格式和只显示HTML格式等三种方式对搜索结果进行过滤。总体而言,MIT的搜索引擎是能够满足用户对搜索便利性的要求的。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用户可以通过网页的课程分类和通过搜索引擎找目标课程。网站对按学科对课程进行了分类,如文学、哲学、管理学等13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又有相应的二级学科分类。通过学科分类找课程可以迅速找到目标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课程搜索引擎的性能要比MIT的更高,更精确。通过搜索引擎的精确搜索,用户可以通过选择起止年份、教育层次、所属省份、所属院校、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等限定条件进行精确搜索。另外,网站还专门开辟了视频专区供用户浏览,用户可以很快地找到目标课程的视频。
MIT、国家精品课程集成平台的搜索便利性表现都很出色。总体而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搜索功能要强大一些。但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搜索引擎还没有实现搜索课件、教学大纲录像视频等课程资源的搜索,用户无法用关键词直接搜索课程的课件、教学大纲等课程资源(见表3)。
表3 MIT开放课程与精品课程集成平台课程搜索便利性对比
4.课程资源对比
在课程层次上,MIT集成平台上的开放课程包括研究生和本科两个层次,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则提供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课程。所以总体而言,MIT平台的开放课程的层次相对要高些,但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高职高专课程和网络教育课程能满足较低学历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一大优势。由于MIT不办高职高专层次的高等教育,不提供职高专层次的开放课程。但是,我国的精品课程来源于全国所有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层次的开放课程有很大的开放空间。
在课程类别上,由于MIT平台的开放课程都来源于本校课程,所以它的课程具有综合性理工院校的特点,以理工课程以特色,同时兼顾文理综合的学科需求,由于MIT本校课程的资源局限,部分主要类别的学科在二级学科的课程相对不足。由于我国精品课程来源于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精品课程设计具有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我国精品课程基本涵盖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道德课程。在各个一级学科中,二级学科的课程也门类众多,其中二级学科课程数量最高的理学高达3908门,其中经济学类别课程高达700门。因此,我国精品课程集成平台在类别上比MIT做得出色的。
在课程数量上,根据MIT开放课程网站上的资料显示(2011年3月),MIT OCW主页上的开放课程总数约为2000门。而截止于2011年3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开放课程总数为20237,其中本科课程14322门,高职课程5915门。因此,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课程在数量上与MIT平台相比是占绝对优势的。但是,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课程中,我国著名大学的课程数量偏少。以清华、北大为例,清华大学的精品课程总门数为111门,其中国家精品课程90门,省级课程21门,校级精品课程0门,校推荐精品课程0门;而北京大学的精品课程总门数为120门,其中国家精品课程90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13门,校推荐课程0门。两所学校的精品课程之和仅为国家精品课程本科课程总门数的1.6%,为MIT课程总数的11.65%。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清华、北大的国家精品课程在各自学校精品课程中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均在75%以上。而造成清华、北大的精品课程偏少的原因不在学校,而是由于政策的不合理性造成的。根据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本科)[14],北京地区只有66个名额。根据教育部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列表显示,清华大学2010年的国家精品课程有7门入选,北京大学2010年的国家精品课程仅3门,两所学校加起来总共有才10门。自2003年教育部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清华大学在2003-2010年总共有90门课程入选,是评上国家精品课程最多的学校。包括学校精品课程在内,清华大学平均每年推出精品课程约14门,而MIT自启动项目以来,平均每年推出开放课程近200门。
总结以上对比看出,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与MIT平台提供的开放课程有所不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提供职高、本科层次的课程,而MIT平台提供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课程。同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提供的课程在类别上和数量上比MIT平台做得更出色。但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存在一个较大问题,就是著名大学的课程偏少,不利于形成塑造精品课程的品牌及提升其影响力。
表4 MIT开放课程与精品课程集成平台课程资源对比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文的对比分析,可以我国精品课程与MIT开放课程集成平台在用户体验方面的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在搜索便利性以及课程资源上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但是同时在用户使用门槛、网页界面设计、课程搜索便利性、和课程资源上也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影响着集成平台的用户体验。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改进精品课程集成平台的用户体验,促进国精品课程集成平台的建设。
(1)降低用户使用门槛:贯彻开放与共享的理念,修改注册制度,简化注册流程,缩减注册内容填写选项,缩短注册时间,使之更合理化;改进积分制度,取消课程资源的积分消费制度,保障初级用户能方便使用课程资源,采取其他方式奖励高积分用户,用更合理的积分制度来促进开放课程平台的用户体验;积极开发其他增值服务,用“免费服务+增值服务”的模式来促进精品课程集成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用户界面设计:围绕“让用户更便利地使用课程资源”这一中心,采取更加简约的风格设计,简化首页的设计,在网页的最中心位置显示突出精品课程内容,方便用户使用,降低用户查找信息时间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3)提高课程搜索便利性:1.在精品课程集成平台首页增设课程搜索引擎,让用户能够一进去网页就能对课程进行搜索,降低用户搜索课程时间成本,提升用户体验;2.增强课堂资源搜索功能,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搜索功能主要集中在对课程的搜索,尚未实现对课程的课件、试题等资源的搜索功能,需要不断改进搜索引擎。
(4)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在课程类别上,适当增加一些研究生课程,提高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开放课程层次,丰富其课程资源,扩大用户群体,为更广大的学习者提供课程,提升用户体验;适当调整精品课程政策,加大力度增加清华、北大等985名校的精品课程数量,提高名校在精品课程总数的比例,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的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用户使用精品课程;集成国外名校开放课程资源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集成打造一站式的开放课程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本研究不足之处是文中研究的用户体验只是开放课程集成平台的一部分而已,并不是开放课程集成平台用户体验的全部。用户的用户体验是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用户体验,如单门课程教师的讲课质量,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网络条件等因素。要促进开放课程集成平台的整体用户体验,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多维度的研究,贯穿用户的使用课程的整个过程。这也是此研究今后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Hoffman R.,K.Krauss.(2000).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literature on visual aesthetics for the web,In Proceedings of SAICSIT 2004,205-209.
[2] Schenkman B.,Jonsson F.(2000).Aesthetics and preferences of web pages.Behavi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5),367-377.
[3] Ben-Bassat,T.,Meyer,J.,Tractinsky,N.,(2006).Economic and subjective measures of the perceived value of aesthetics and usability.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Human Interaction.13,210-234.
[4]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B/OL].http://www.jingpinke.com/index,2011-3-25.
[5] MIT.MIT Open Course Ware[EB/OL].http://ocw.mit.edu/index.htm,2011-3-25.
[6] Talking about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An interview with Jesse James Garrett[EB/OL].http://webword.com/interviews/king.html,2006-06-11.
[7] Kuniavsky M.Observing the User Experience-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User Research.Morgan Kaufman:Elsevier USA,2003:45-47.
[8] Garrett J J.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User-Centered Design f or the Web.New York:New Riders Publishing,2003:13-20.
[9] Norman D A.The Invisible Computer.New York:MIT Press,1999:78.
[10] Leena A.Capturing user experience for product design[EB/OL].http://virtual.vtt.fi/virtual/adamos/material/arhippa2.pdf,2006-05-20.
[11] Hassenzahl M.The quality of interactive products:hedonic needs,emotions and experience//Ghaoui(Ed.).Encyclopedia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PA:Idea Group,2005:652-660.
[12] MIT.MIT开放课程平台隐私与使用条款[EB/OL].http://ocw.mit.edu/terms/,2011-3-25
[13]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会员积分说明[EB/OL].http://www.jingpinke.com/my/point/introduction,2011-3-25
[14] 教育部.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本科)[EB/OL].http://www.jingpinke.com/xpe/portal/5b076385-11d6-1000-9287-bd80a6bd4b60?uuid=9528669d-1265-1000-9068-5ef033508626&objectId=oid:9528669d-1265-1000-9067-5ef0335086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