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涛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本文通过对访谈记录和经验交流会专家发言记录进行分析,从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应用策略、教师专业发展及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机制四方面总结了成功经验。最后,作者从Web2.0、知识管理、课程群等视角提出高职高专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 网络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技能
Research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Vocational On line Courses
Jin Tao
(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l Techn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dong Guangzhou,510631)
Abstract:After analyzing the record of the interview and the experts’presentation at the experience conferences,this thesis sums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on line courses,such as:the instructional design,application strategies,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regime of related department in schoool.Finally,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trend of on line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b2.0,knowledge management,curriculum group,so as to be given more brilliant thought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on line courses;teaching reform;instructional design;skills
一、引 言
在2010年9月~2011年4月,作者有幸参加了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项目——基于网络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调研。该项目对高职高专的42门网络课程进行了调研,首先,对建设和应用高职高专网络课程的学科教师进行深度访谈;随后,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三次针对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经验交流会。在相关理论指导下,作者从学习情境、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归纳了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在网络课程的应用方面,总结出了情境—协商教学策略、工序化教学策略、专题实践教学策略;并且还分析了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另外,作者还总结了学校相关部门在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方面的组织管理经验,最后预测了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在普通课程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教学设计,以多媒体或网页形式呈现,其教学活动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通过一定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开展的师生活动。[1]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应具备职业教育的特点,它应以职业活动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重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活动的一致性。下面以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为视角,从学习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和总结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1.学习情境的设计
高职高专网络课程的情境设计策略主要有:以培养高职特色人才为目标,强调设计自主探究式学习情境;把握好情境设计的真实性、交互性、一致性、多样性原则;注意区分不同的情境如:问题情境、直观情境、知识情境等;优化情境的技术支持系统;营造情境的心理氛围。[2]在本次调研中,《文秘职业英语》网络课程采用了Flash动画来创设学习情境,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商务英语写作》网络课程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不同的任务情境中,学生进入情境后,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完成情境中的任务目标。《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课程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即在每一章节的学习之前都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对新知识的学习中整合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2.教学内容的设计
高职高专网络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材料、课程学习指导、课程重点难点分析、习题与例题指导、实验指导、案例分析、课程测试、学习讨论、课程参考信息等。[3]这些内容可以统称为学习资源。在本次调研中,涉及到的资源有:测试题、企业资源、国外资源、课程特色资源、优秀学生作品、多媒体教学资源、规范文件、软件工具、外部网站链接、常见问题解答等。这些资源的特色就在于: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供了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且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提供中英文课件,实施双语教学;编写了贴近教学实际情况的特色教材。本次调研中《武术》网络课程提供了多段位的教学视频、专家讲座及训练视频、比赛视频、表演视频,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自学;针对学校的留学生,设计了中英文课件;为了贴近时代和教学实际,教师编写了特色教材。《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属于自主学习资源。比如:根据每个学时的内容,课程中提供了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和扩展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中有部分资源是供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如:提供了一些丰富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学习,编写了一部分在线测试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3.学习活动的设计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过程、监管规则、学习支持、评价规则和学习资源等6方面。[4]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五种类型:自学型学习活动、听讲型学习活动、体验型学习活动、探究型学习活动、问题解决型学习活动。[5]在本次调研中,42门网络课程大多都涉及到了自主型学习活动,也有少部分既安排了协作型学习活动,也安排了自主型学习活动。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安排了一部分学时让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和教案进行学习,并完成作业。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教师在课程的讨论板创建了基于问题的虚拟学习社区,每个学生都必须在上面发表评论,或针对其他学生的评论发表看法。在适当时候,教师会进入论坛进行指导,激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教师还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答疑指导。这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方式既能促进个体的知识建构,也能促进集体的知识建构。
4.学习评价的设计
本次调研中,网络课程中采用的学习评价方式多样,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以及多元主体性评价。评价的形式:作业与作品评价、测试题评价、量规评价。这几种评价方式都能让学习者获得及时反馈,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热情。比如:《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网络课程在论坛部分设有学生作品的上传区,且学生可以在此评论作品。据该门网络课程的负责人介绍,学生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不仅吸取了别人的长处,而且也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反思。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了,专业水平提高了,并且养成了不断反思学习的好习惯。
三、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应用于教学的成功经验
在调研的基础之上,作者归纳和总结了他们在教学中应用网络课程的策略,其指导思想:混合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课程观与教学观。混合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发挥引导、启发、监控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种以达到知识的建构为目标的师生交互活动。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更是体验;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7]现代教学观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它对教师将网络课程应用于教学的启示: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在本次调研中,教师应用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情境—协商教学策略、工序化教学策略、专题实践教学策略。
1.情境—协商策略
情境—协商策略的一般操作步骤:首先教师创设任务情境、问题情境或故事情境等,并引入新课;教师通过知识点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协作活动;最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和作品点评。教师应用《商务英语写作》网络课程的策略如表1所示:
表1 情境—协商教学策略在《商务英语写作》网络课程应用中的实施步骤
2.工序化教学策略
工序化教学策略是根据加工步骤进行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策略的一般操作步骤:首先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目任务;然后将完成项目的流程进行分解;针对每个分支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最后让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与学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应用《全口义齿加工技术》网络课程的策略如表2所示:
表2 工序化教学策略在《全口义齿加工技术》网络课程应用中的实施步骤
3.专题实践教学策略
专题实践教学策略的一般操作步骤:教师或学生提出专题学习的问题;然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从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小组协商讨论问题,达成共识;小组汇报成果;教师与学生对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应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的策略如表3所示:
表3 专题实践教学策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实施步骤
四、高职高专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访谈中,教师认为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有助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单纯靠学习教育理论是不行的,教师必须参与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高职院校的教师以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为依托,可以通过将网络课程应用于教学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改变教学观念。
第二,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有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可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对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并且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中积累科教人文知识,在网络课程的应用中积累教学经验。
第三,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改变了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协商讨论、案例点评与分析、项目设计等多种教学策略,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将多种教学方法加以灵活使用,构建了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四,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高职教师带来了教学改革科研项目。教师在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时,既可以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绩效进行研究,也可以围绕网络学习行为进行研究。
五、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组织管理经验
高职高专院校负责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部门通常是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该部门的职责之一是协助学科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并保证网络课程能被正常访问。通过听取三所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在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作者将各所学校在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方面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归纳:
第一,对网络课程的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在网络课程的建设初期,由教师自由申报,并将其作为学校教研项目立项管理;当网络课程到达一定数量时,学校对所有课程制定相关的建设与应用标准;在网络课程的管理中,实行集成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管理账号和密码,并与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为推进网络课程的持续发展,学校为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进行项目立项,并提供经费支持,在人事考核时认可教师在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中付出的工作量。
第二,制订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确保网络课程的质量。这些标准和规范就包括: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网络课程建设技术规范、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质量认证标准、多媒体资源网上浏览技术标准及操作指南。
第三,制订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课程的管理。为保证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水平,学校制立的制度: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网络课程质量监控制度、网络课程评审制度、网络课程评审与监控专家制度、网络课程运行激励措施。
第四,为学科教师提供技术服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为学科教师提供的服务:课程录像服务、模块定制服务、个性化设计服务、资源加工服务。
第五,为学科教师开展培训课程及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该部门定期对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其内容:平台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与处理、网络教学模式应用等方法。除此之外,该部门还进行跟踪服务,对教师进行远程指导和定期交流。
第六,优化课程管理、平台操作指南、整理教师的需求。该部门为保证网络课程的质量,建立了学校、院系、专业等多级管理体系。对于平台的操作指南,该部门进行了定期修订,突显热点和重点问题。并且部门相关人员还定期对教师应用平台的状况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类技术服务。
六、未来发展趋势
高职高专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开发与应用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化,高职高专网络课程也会呈现新的发展形态。作者认为Web2.0、知识管理、课程群等理念将会渗透到高职高专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当中。
Web2.0理念可以提升网络课程的共建共享水平。Web2.0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性、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学习体验的灵活性,同时它也增强了平台的开放性、学习空间的个性化以及工具的多样性。Web2.0的这些特性使得网络课程的建设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变成了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网络课程将逐步生成和完善。同时,学生也可以参与网络课程的建设过程,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中梳理学科知识及其结构,共同提高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知识管理的理念对网络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其体系的建立与知识的创新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这种理念下设计出来的网络课程注重知识的分类、搜索及建构,学生可高效地对大量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发现,从而积极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建构。课程群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建设模式顺应了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也反映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当课程群的理念融入到网络课程的建设当中后,相互之间可构成完整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网络课程便整合成了一个群,它可促进高素质的教学团队的形成,缩短教学时速,共享更多优质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高专网络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与评价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的技能等方面作为目标,在重视课程内容设计的同时,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的交流互动,多鼓励学生参与课程的建设,站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度,探索出一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徐国权.高职网络课程学习情境建构策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79~83.
[3] 胡瑛,杜绍堂,韩春秀.高职高专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探索[J].职业时空,2011,(2):53.
[4] 李松,张进宝,徐峥.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68.
[5] 李松,张进宝,徐峥.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69.
[6] 王慧.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9.
[7] 葛京凤,梁彦庆,黄志英.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整合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74.
作者简介
金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504282144@qq.com,电话:15915845846
【注释】
[1]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徐国权.高职网络课程学习情境建构策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79~83.
[3]胡瑛,杜绍堂,韩春秀.高职高专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探索[J].职业时空,2011,(2):53.
[4]李松,张进宝,徐峥.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68.
[5]李松,张进宝,徐峥.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69.
[6]王慧.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9.
[7]葛京凤,梁彦庆,黄志英.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整合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