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现状述评
吴 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E-mail:506548537@qq.com)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美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总结出美国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评价标准上的优秀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上所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案,以期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的规范化进程。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 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 PAR教师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K12: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ories and Approches
Wu Cai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n Guangzhou,510631,E-mail:506548537@qq.com)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 the status of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K12in America.It summarizes two excellent case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K12in America.Combining the status in China,the author hopes these two cases can give us some experiences to promote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K12in our country.
Key Words:K12in America;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AR project on teachers’evaluation;evaluation criteria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这一课题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它是指在现代教育发展观指导下,通过制定评价标准来找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差距和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与二次开发,不断更新评价指标体系来实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研究。然而,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其应用效果已成为新的发展“瓶颈”。这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参差不齐、评价考核体系维度单一、评价指标与学科发展要求不符等问题。目前,不少研究者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发展性教师评价、教师成长档案袋和评价机制的多元化等理念。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结合文献检索和内容分析,选取了美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中的两个优秀案例:美国阿拉斯加州中小学的教师评价标准研究和美国PAR教师评价项目,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起点,旨在了解美国在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方面的经验与实践启示,为我国的同类研究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美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现状
1986年卡内基《教师专业标准大纲》最早明确界定了教师专业标准;1991年美国全国教师联合会(NBPTS)通过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标准”拉开了90年代制定教师专业发展国家标准的帷幕;1997年NCATE颁布了“教师教育机构的专业认证标准”,该标准的出台是在研究者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机构的紧密联系后得出的结论;2001年州INTASC制定各门学科初任教师的标准;2001年颁行了数学教学的标准;2003年颁行科学、艺术、外语教师教学标准,不久英语语言与艺术标准也相继出台;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国家标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规范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职前、入职、在职)的标准要求。
美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标准化运动始于1989年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编撰的著作《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在此之前,8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了几项颇有影响的著述为基础教育标准化运动奏响了序曲。这些出版物包括:《国家在危急之中》,《我们需要的学校》,《文化脱盲》,《美国精神的闭锁》。1994年11月,美国国家科学出版社印发了《全国自然科学教育标准》NSES草案。
所有这些著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没有能够成功地实施学术性教育,即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严格的核心课程与基础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出现以上问题,与美国特定的教育体制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即美国学校课程是美国教育历史发展的一个怪异产物。首先美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各州享有处理本州事务的权利,包括教育的自主权。再加上美国没有设立统一的国家核心课程教师基本上享有充分的自由,中小学基础教育老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任何他们自己想教的学科内容,这就给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虽然一些专业组织,如全国数学教师委员会、国际阅读联合会、全国英语教师专业委员会、全国科学教师委员会以及全国社会科委员会设定了一些权威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各州制订其评价标准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各州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上的分歧仍然是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
(二)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美国联邦教育部秘书长理查德·雷利在1999年学校演讲中指出:“美国必须使每个教室拥有最优化教师,以迎接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然而这一目标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却是相当艰巨的,教育部预测估计下一个十年美国中小学仍然不能解决教师专业化这一个历史难题。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许多入职教师缺乏岗前必要的职业准备;(2)许多在职教师专业素质偏低,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3)专业教师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兼职教师人数却在不断攀升;(4)由于教学质量与教学任务的压力,许多教师工作时数增加,学习新的技术和理念的能力在退化;(5)面向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福利的教育资源拮据,难以从经济上给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力度。
(三)世纪之初美国采取的应对教师质量危机的举措
进人21世纪以来,美国教师队伍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密切关注。2002年美国NCLB法案颁布,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影响广泛的教育改革,这场改革的主要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美国学生的学业成就,使美国青年一代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配套改革措施。其中,尽快提高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与确定专业评价标准,成为核心的任务。改革措施分为以下几点:(1)大幅提高教师待遇,制定吸引新教师的优惠政策;(2)建立“高质量教师”的专业标准和评价系统;(3)推进教师教育机构的评估和认证工作;(4)改进和加强教师职后培训。
综合上述对美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现状述评的总体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从实施的成效来看,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标准化运动还未完全达到政府预期的理想效果,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缺乏统一严格的核心课程与基础教育评价标准体系;②从教师专业发展绩效来看,影响其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缺乏职业准备、信息化素质偏低、教学压力大和教育经费支持力度不够;③从宏观调控来看,美国政府需要加大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改革举措和宏观调控力度。
二、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的优秀经验案例
目前在美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行之有效又颇具影响力的优秀个案研究,如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学区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和美国PAR教师评价项目的研究。其传达的教育理念和对其他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的启示,都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一步的深化与研究。
(一)美国阿拉斯加州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
本案例从微观层面着手,聚焦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学区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评价,通过对该学区中小学教师八大评价标准进行编译整理与分析,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
安克雷奇学区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涉及八个方面的标准,每一项标准又各自拥有相应的评价指标,每一项评价指标根据教师的执行程度分为超标、达标、需专业支持和需改进计划四个等级。标准一:能清楚地表达并运用个人的教学理念;标准二:运用有关学生如何学习和发展的知识;标准三:尊重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标准四:知道所教的学科知识及相关的教学方法;标准五:辅导、监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标准六:创造并维持好的学习环境;标准七:在工作中教师积极与家长、其他家庭成员及社区合作;标准八:参与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对以上评价标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的制定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应用单元和领域,它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学生、其他教师伙伴、学校社群和社会共同体。当利用“多元合力”制定出初步的评价标准体系后,需要将其运用于实践个案中,并不断地深入验证发现问题,这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递进与完善的过程。
(二)美国PAR教师评价项目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标准评析
美国的PAR(Teacher Peer Assistance and Review Program)教师评价项目是成功应用同行评价而得到迅速发展与普及的一个优秀个案。1981年,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学区设立了第一个PAR教师评价项目,实施至今,对提高托莱多学区的教师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2001年12月获得了美国的“政府创新奖”。很快,其成功经验在密歇根、印第安纳等20个州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应用。由于美国各州的PAR教师评价项目都是根据各自学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因此,各项目在目的的制定和描述上也有所不同。然而,他们的基本目标却是一致的,即:①为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②对在教学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老教师进行干涉;③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④提高教师的专业标准;⑤把不合格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⑥改善教师协会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关系;⑦为教师建立更完整、有效的专业发展项目;⑧提高教师的主导地位等。
PAR教师评价项目与传统教师评价的区别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评价时间充裕;(2)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联系;(3)整个评价过程公开,评价透明度高。它不以单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统一评价全体教师,而是改变传统教师评价中评价标准教条化的缺点,有效地激发教师个人的特长和潜能,引起教师的兴趣,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PAR教师评价项目的评价标准在制定过程中集中了理论与实践等各方面的研究,而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各州、各学区也会因地制宜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评价标准,这就使评价标准更好地发挥了导向性作用。
通过对美国PAR教师评价项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评价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时,应该大胆的采用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评价标准,适时的引入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师同伴、学生、学校领导和社会因素融入进来,并在实践中分析其评价的可行性。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审查其资格,而应该向如何更好地促进其专业发展努力。
三、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通过查阅国内学者在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文献,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在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评价标准亟需与时俱进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学校领导管理者应把发展性评价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价手段。从理论上看,教师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学效能;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我国的教师评价体系仍然以提高教学效能为主要目的。这种观点虽然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此造成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体的发展脱节。大部分被评价教师不能利用教师评价的结果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甚至导致部分教师排斥教师评价结果。在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中,教育管理者和专家一直是教师评价的主体,教师很少能够真正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发展性的阶段差异和专业特点,忽视了学校的多样性、学科的差异性和教师类型的多样性等特点。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教师成长档案袋评价等新评价标准遇到的困境
发展性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不仅注重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而且更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发展。这类评价主要通过诊断问题、鼓励先进、帮助后进和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它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但其在现实中遭遇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理论问题而带来的制度设计难题造成的。比如仍停留在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探讨或政策宣传的地步;一味地强调评价的单一的目标而忽视广大教师真实而复杂的需求;无视评价的限制性条件;无限制地扩大评价主体等。
教师成长档案袋评价是为了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使教师评价制度更具科学化、人文化,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模式。它实现了教师评价由鉴定性向激励性,由终结性向过程性的转变。但在实践过程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评价结果流于形式、信用度低等问题。
(三)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要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的教师评价往往是管理者的主要工作,经常是在教师评聘、晋升职务或者年终评选先进的时候进行。这时的教师评价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教师评聘、晋升职务、评选先进是以外在名利目标为导向的,即试图通过利益再分配的方式来激励教师,但这一方式仅仅激励了小部分人,获得利益的那一部分教师在获得超出别人利益的同时,也受到了群体的压力,而未获得利益的教师往往忿忿不平,真正想要赶超先进的人只是少数;第二,这种评价并没有把每一个教师的个人因素都纳入视野,尤其是面对不同学科、不同资历、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教师,管理者很难运用多种个性化的尺度来衡量,绝大部分时候是管理者的主观感觉和印象占优,缺乏权威性。这样,管理者个人的喜好影响了教师的行为,以至于伤害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直至抑制教师的创新精神,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将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要向多元化转变。比如:(1)建立阶段性评价机制;(2)探索个性化评价机制;(3)推行目标导向激励评价机制;(4)构建多元协商评价机制;(5)倡导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机制;(6)强化全过程评价机制。
四、研究结论
综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评价标准亟需与时俱进;②像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教师成长档案袋评价等新评价标准模式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持续性关注,从制度等宏观角度提出其在现实中遇到困境的解决方案;③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应该向多元化评价标准转变;④应该加大对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经费力度的支持,保障其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借鉴美国在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方面的优秀经验,如美国阿拉斯加州中小学的教师评价标准研究和美国PAR教师评价项目。我们可以从这些国外的优秀经验中得出如下的启示:①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师发展的整个阶段,教师的进修制度与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工资奖金制度等方面相互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②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应该标准化和制度化。由于美国联邦政府采取分权制,不统一行使教育管理职能,使得各州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上无章可循,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力度。为保证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质量,美国应该建立一个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机构,采取周期性评估和鉴定机制;③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适时的将教师同伴、学生、学校领导和社会因素融入进来,并在实践中分析其评价的可行性。采用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方针和措施;④形成完善的教师福利待遇和教育经费管理和实施机制。制定吸引年轻有为新教师的优惠政策与切实保障老教师专业发展的巩固与提高,实现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稳步提高。
总之,信息化时代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已成为新的发展“瓶颈”,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从一种新的视角来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国内在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上的评价标准参差不齐、评价考核体系维度单一、评价指标与学科发展要求不符等问题,国内的同类研究文献也相应的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策略,但缺乏在实践中进行一个切实可行的长期跟踪效果研究;与此同时,通过分析美国在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方面的优秀研究个案,对我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规划评价标准与具体实施方面都有其重要的借鉴和教育应用价值。也希望此次研究能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李英,宋晓平(2010).21世纪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0),92-93.
[2] [美]亚瑟·K.埃利斯,张文军编译(2008).美国基础教育标准化运动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2),52-56.
[3] 谌启标(2001).美国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策略.《教学与管理》,2001(9),79-80.
[4] 查啸虎(2009).应对教师质量危机世纪之初美国的经验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9(1),81-85.
[5] 龙秋梅,刘莉莉(2011).美国阿拉斯加州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之研究——以安克雷奇学区为例.《学校管理与发展》,2011(1),21-26.
[6] 司学娟(2011).简析美国PAR教师评价项目.《新课程研究》,2011(1),22-24.
[7] 胡艳,邹学红(2010).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标准评析.《教师教育研究》,2010(5),76-80.
[8] 王巧云(2010).发展性教师评价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山峡大学学报》,2010(8),212-213.
[9] 洪明,杨多云(2010).制度视角下的发展性教师评价遭遇.《教学与管理》,2010(2),17-19.
[10] 何玉华,双莉华(2010).巧用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论坛》,2010(1),9-11.
[11] 刘广,徐福荫(2007).美国专业认证体制与教育技术学专业认证.《电化教育研究》,2007(7),86-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