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大学生如何应对高校教育信息化

浅谈大学生如何应对高校教育信息化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大学生如何应对高校教育信息化郭艳华任翔刘应芬摘要:教育信息化是高等学校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本文在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基础上,结合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大学生的现状,试图提出大学生应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方法和策略。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高等教育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教育信息化迅速展开。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浅谈大学生如何应对高校教育信息化

郭艳华 任 翔 刘应芬

(云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高等学校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等引起了学习、校园生活、科研手段等现代化和信息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自我成才过程,对大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基础上,结合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大学生的现状,试图提出大学生应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教育信息化 信息素质

Analysis about How College Students to Deal with Colleg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Guo Yanhua Ren Xiang Liu Yingfen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center of yunnan university,Yunnan Kunming,650091,Email:gyhhhxx@163.com)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The development and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established and so on,caused the learning,campus life,research methods moder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Influenced the study,life and self bilingually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And 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for mastering new technology,new knowledge,new skills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e paper explored the methods and strategy for students to cope with the colleg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colleg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information literacy

一、引 言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使信息集中、标准;网络使得信息资源超越时空得以共享,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交流内容更丰富、方式更便捷、行为具有虚拟特征。[1]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2]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教育信息化迅速展开。2001年7月,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正式把教育信息化写入了正式文件,并把其列为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的战略要点,教育信息化从此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获得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3]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和知识的海量化、信息获取方式的交互性、自由性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全面学习、开放学习、创新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但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的极大改变;加之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的时间还不长,使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出现高投入低产出、重硬件轻软件、穿新鞋走老路、成孤岛难统一和多引进少培训等问题,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最终影响着大学生自我成才过程,对大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信息观念淡薄,信息意识不强

大学生信息观念淡薄,信息意识不强,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意识薄弱,对信息决定竞争的紧迫性与严峻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的了解不够灵敏,不能及时捕捉相关信息。究其原因,是大学生还不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巨大优势;不了解信息技术对提高自身学习和成才的重大意义;不了解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战斗力和生存权。导致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一些高校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水平偏低,使得大学生学习信息新技术的机会不多,从而导致信息素养水平低。这些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接受和应用。

2.计算机、网络素质薄弱,信息技能差

在信息时代,搜索信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是高校大学生生活信息化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学生计算机素质、网络素质等薄弱,信息技术较低,缺乏相关的信息分类、信息检索知识和技能,致使不能很好地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快速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当代大学生依赖性强,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强烈的求知欲,不去对信息进行开发探索和利用。信息技能普遍偏低,加之信息意识不强,不愿去学习、采用信息技术,从而导致其学习成效不高、信息传播在交流时间和空间上不畅、资源浪费严重等,制约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价值观受挫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加剧了各种异质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加之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部分大学生信仰丧失。在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走好人生道路问题上陷入迷茫,甚至做出错误选择。

4.信息后遗症

信息化环境下以高科技为工具创造了以网络传播为典型代表的虚拟文化时空,这是一种极其广阔、史无前有的开放环境。在这种虚拟的开放环境中,使大学生们在享有极端自由的同时又失去自由,在极度张扬个性的同时又失去个性,在极度开放的同时又走向封闭,在享受极限快乐同时又陷入痛苦,在主动出击的同时又全面走向被动,在饱食信息的同时又走向饥渴,在仿佛有序中完全无序……所以人们将信息化坏境的网络称之为“最快乐的混乱”。再者,许多大学生表示,在频繁使用电脑后,身体素质逐渐变差,也有许多报道显示大学生接触电脑过多后,出现与外界隔离的心理现象,并且有拒绝与人交往的倾向。[4]究其原因,大学生刚刚从基本只看书本就能成就学业的高中阶段步入大学,面对史无前有的自由和网络,在心里和生理上还未能平衡把握。

三、大学生如何应对高校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的教育系统和教育制度全面进步的历史过程。其核心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的是实现大学生的现代化。大学生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施展对象,对教育信息化的成功推进起着关键性作用。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成为瓶颈,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针对以上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提出大学生应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方法和策略。

1.树立现代学习观念

面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有人认为上几节或几门教育技术课或是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几节课就表示教育信息化了。这种肤浅的观念在大学生当中大有人在,他们坐井观天,守株待兔,不愿也不想主动去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不懂得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内涵,也不知在这场革命中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为此,我们要知道教育信息化不只是一种信息机器的教育应用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和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广泛使用,许多大学生面临着不能使用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信息知识贫乏、信息思维能力弱的局面。因此,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去实践

2.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施展对象,虽然许多学校已经装备了高配置、高技术、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以及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但是利用这些条件的大学生还很少,设备闲置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很多大学生都在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但是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还很少,因此,大大阻碍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大学生对教育技术理论的掌握不够,不能灵活应用。为此,大学生应努力把握好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各种教育媒体的主要特点、使用方法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教学设计的作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等;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以及软件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以更好的适应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3.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文化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结构,而且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全新内涵的学生素质结构体系,反映出信息素养对学生素质多方面的实质性影响,体现出教育信息化时代学生素质的新特征。信息给人以力量,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战斗力和生存权。如今,竞争无处不在,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资源不断地更新换代,只有把握住社会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准确地把握有用的信息资源、剔除多余的资源,才能在这个信息化的大环境下立足。为此,要努力提高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输出信息的能力等,以适应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4.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

在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数字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强烈冲击并形成了实际性的激烈竞争。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并使之为己服务,大学生必须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如:①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了解常规教育媒体的特性和能力、熟练掌握常规教育媒体的操作方法。②信息技术的基本利用技能:能够将信息技术熟练、准确、快捷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③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技能。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技能: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等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⑤教学设备简单故障的排除技能。⑥多媒体教室的驾驭技能:熟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懂得正确操作和使用方法等。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我省总结提炼出了“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这就从根本上提出了大学生立身成人的前提,职责与任务,时代要求等。为此,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深刻变迁,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多元冲突交汇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更要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循社会公德和学业道德,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6.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走出校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有效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7.有节制的使用电脑

许多大学生表示,在频繁使用电脑后,身体素质逐渐变差,也有许多报道显示大学生接触电脑过多后,出现与外界隔离的心理现象,并且有拒绝与人交往的倾向。因此,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无论是强调素质教育、德育或是信息素养,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只有在保证人的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强调的教育,才能够促进人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和知识的海量化、信息获取方式的交互性、自由性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全面学习、开放学习、创新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面对信息社会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要努力从以上阐述的几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等综合素质才能融入到信息社会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 邱蓉,姚剑虹.信息化与中国高校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99.

[2] 陈卫东,韩雪峰,王靖,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6)126.

[3] 黄成,郑志群.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55.

[4] 孙珠婷,杨伟杰.浅谈高校教育信息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56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