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喜看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

喜看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喜看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1]回眸2012年的中国出版业,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无疑是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现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我们有了更大的底气来从事这项重要的工作。

喜看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1]

回眸2012年的中国出版业,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无疑是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2012年年初,新闻出版总署颁布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快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步伐,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作为新闻出版业重头戏的学术出版应该如何落实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年末的答案是令人满意的。

8月底举行的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当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国际著名的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正式签署协议,一次性输出“大飞机出版工程”5种精品学术专著的英文版权。出席仪式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称赞该出版工程为“期待已久的重要出版项目”,他说:“只有凭实力,文化的力量才能走向世界。这个项目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浙江大学出版社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学术出版品牌的打造,比较成功的品牌是与施普林格合作出版的“中国科技进展”英文原创系列。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在200部中文版原书的海外推广取得不俗业绩的基础上,又先后输出部分“评传”的整本翻译版和中外文对照版。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中国震撼》为代表的一批探讨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发展道路的当代主题图书在海外的翻译出版,帮助西方读者更客观真实地认识当代中国;“大飞机出版工程”系列英文版著作签约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反映了中国学术出版已经具备与国际同行平等交流的能力。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图书版权贸易,输出图书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例如中医针灸、中国功夫、各地美食、国画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当然是中国文化,但并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学者的原创性学术著作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开始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

图书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载体,是传播文明、传播文化的平台。学术出版走出去事关国家核心话语权的竞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现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我们有了更大的底气来从事这项重要的工作。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积累,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能用英文写作的中国学者已经越来越多,现在我们的学术出版跨越单向引进的阶段,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有这样两个很生动的对照事例:一是当年举办版贸洽谈会,生怕拢不住参会人员,也为了拿到版权输出单子,就把洽谈会放到游船上开,中外出版商在船上一起泡了几天几夜,好不容易通过这种“绑架”的方式才勉强完成任务;二是今年有个出版社对外学术出版项目炙手可热,接连与某国际出版集团签约,竟然引来另一家海外出版社中国首席代表的抱怨:以往关系不错,现在为何不给项目?

有丰富的出版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做好学术出版,更何况与国际同行的同台竞争。在这里,关键是出版人的文化担当、社会责任、学术判断、策划能力、敬业精神、编辑水平和品牌意识。综合上述要素,我们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学术出版的高品质、原创性、规模化、规范性。如在2012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签约将《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列入“剑桥中国文库”。该社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联合出版的“中国工程技术专著系列”至今已签约近20种学术著作。由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担任总主编的“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中文书稿还在撰写中,全部8种英文版版权已经被著名的德古意特出版社捷足先登。

学术出版走出去,彰显了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无限生命力,反映了中国出版业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但来路方长,大家还需更努力!

【注释】

[1]本文原载2013年第1期《出版广角》,作者张天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