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出版:大学社的核心竞争力——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

专业出版:大学社的核心竞争力——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出版:大学社的核心竞争力[1]——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经历了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两大发展高潮,目前正快速步入专业出版时代。在经过广泛市场调研,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试用同类书的意见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进一步打造“交大之星”丛书,形成了17个系列,总计300余个品种。

专业出版:大学社的核心竞争力[1]——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经历了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两大发展高潮,目前正快速步入专业出版时代。

当前,专业出版是我国大学出版社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大学出版社在专业出版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如何用好这些学术资源以服务于经济与社会,是大学出版社取得发展的关键所在。进入“十二五”时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坚定走专业出版之路,策划与出版高质量的专业图书,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全国顶尖的学科点,出版社紧紧依托这个科研优势,着力开发“船舶与海洋出版工程”专业出版板块,策划出版了《船舶工程技术手册》等一系列高品质专业图书,获得专业界的高度赞誉。

大学社专业出版的“不可替代性”

专业出版,主要是发挥出版社所依托单位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其资源和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如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大飞机出版工程”,就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独有的专业资源和区域优势,在体现国家意志、国家水平,让资助项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紧扣创新型国家标志工程——大飞机专项研制工作启动的“大飞机出版工程”。这个出版工程树立了出版为国家科技发展服务的典范。据了解,“大飞机出版工程”不但成功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也为大飞机的研究、制造和人才培养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受到了科技界、工业界、出版界等各方面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

对于大学出版社而言,紧紧依托母体大学的专业实力和影响力,把学科品牌转化为出版品牌,这是其天然优势。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400种精品项目目录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入选的8种国家精品项目中,大多是有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背景的出版项目:如《江泽民学术著作(外文版)》。在学校的领导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10月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合作,成功出版了江泽民的重要学术著作《中国能源问题研究》和《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英文版,并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成功举办了全球首发式,在世界上引起了重大反响。再如,由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校友、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著的《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英文版、中文版),在著名教授、中国应用语言学创始人李佩先生策划和精心主持下、带领中国科学院一批既具备科技工作专业知识又长于英语翻译的专家们历时3年将其翻译成中文,并逐字逐句进行六审六校,力求精益求精,让该书成为传世之作。该书于2011年10月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2012年2月又荣获第十二届上海图书特等奖。

专业出版的市场化、数字化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坚持“依托交大、弘扬学术、教材为本、市场优先”的办社理念,积极进行转企改制,坚定地走“专业规模化、产品经营化、业态数字化、平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致力于出版创新,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了市场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完成注册登记,转企改制工作三年多来,经济效益突飞猛进,历创该社历史新高。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新出图书893种,重印图书1109种次,销售码洋为3.85亿元,销售收入1.5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1625.9万元,实现各种基金和补贴超2700万元。三年多来,已经累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建立了四个专项出版基金,出版了一大批学术水平高、得到师生高度评价的交大版图书,包括交大学术出版基金列选近100种,立项教材列选200余种,大学通识课程核心教材列选50余种。这些学术著作和大学教材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许多学术著作成功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科技著作出版基金、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补贴项目等,部分著作还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

转企改制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坚持专业出版,推进转型发展。该社坚持“市场优先”而又不“唯市场论”,在市场与学术之间努力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坚定市场化改革取向,着力加强与部署营销工作,在2011年将营销中心注册成为专业的图书发行公司——上海新学通图书发行公司。公司以市场为中心,在内部实行营销渠道的专业化裂变,设立了专业图书营销部、网络与新媒体营销部、教材营销部、常规渠道营销部及后勤保障部等部门,努力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1年,营销中心圆满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由此,为开拓新市场提供发展基础。

“交大之星”丛书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品牌畅销书。这是以全国著名学府——上海交通大学为品牌命名的系列丛书,实属教育界、出版界的一个创举。这套丛书自2009年7月出版后,受到市场与广大师生的认可与追捧,多次重版加印。在经过广泛市场调研,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试用同类书的意见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进一步打造“交大之星”丛书,形成了17个系列,总计300余个品种。

数字化是传统出版社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优秀科研资源建设各类数据库,积极探索业态数字化与专业规模化相融合的模式。他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电信学院合作开发的“科技文献双语语料库及翻译与教学平台”,获得2009年上海市科委数字出版重点项目资助。2011年,抓住手机阅读等机遇,与中国移动等达成合作,全年实现数字出版业务销售收入较2010年实现翻两番。

专业出版“走出去”

基于专业出版的有效开拓,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集中力量打造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致力于专业化、同步化、系统化做好版权贸易与国际合作出版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走出去”工作的主要合作伙伴集中在全球领先的欧美主流学术和教育出版商,如爱思唯尔(Elsevier)、德古意特(De Gruyter)、剑桥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Springer)、圣智(Cengage)等,这些国际大社名社学术声誉异常卓著,市场网络四通八达,有助于中国原创内容最大程度地为国际学术界所阅读和接受。

2012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成功出版了《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英文国际版,并在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中成功举办了全球首发式,引起海内外科学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讲话中指出:“《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英文国际版的出版发行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做了一件意义重大、功不可没的工作,是中国精品图书走向世界的最新重要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注重将国际合作出版工作提前到组稿阶段,提前就相关英文版学术专著选题进行共同论证,以便最终顺利合作出版,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出版了中国学者的一系列英文版学术专著。同样的学科、同一个问题,全世界学者都站在前沿进行研究,如果中国学者的成果高人一筹、早人一步,这样的成果更值得输出,输出的影响也更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这些学术专著的作者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包括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代表了相关领域的最高水平,扩大了中国优秀科研成果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出版合作的《盲信号处理》、《基于质量的网络内容传输》(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图书)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及其工业应用》(上海市版权贸易优秀输出版图书)等英文版学术专著,现今已经漂洋过海,运抵施普林格的海德堡仓库,面向全球主流科技图书渠道推广发行,覆盖世界主要大学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目前,双方已签订合作出版合同15项,初步形成中国原创、世界共享的学术成果的规模效应。

与单本图书版权输出相比,整套丛书版权输出可以有效扩大版权输出的规模,而项目合作方式,则可以使“走出去”工作更具可持续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走出去”实践中,特别注重这一点。光物理是近代物理学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为了全面总结中国科学家的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组织策划了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丛书(全8种),并在2010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与德国知名学术出版社——德古意特出版社签订英文版联合出版协议。该丛书由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教授担任总主编,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家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一线专家共同撰写。

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坚持“依托交大、弘扬学术、教材为本、市场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进行事业部改革和选题遴选制度改革,坚定地走“专业规模化、产品经营化、业态数字化、平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致力于出版具有上海交大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图书,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注释】

[1]本文原载2012年第8期《出版广角》,作者侯俊华、耿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