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读懂钱学森这本丰厚的大书[1]
为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
《钱学森》于10月25日晚22:30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10月26日晚19:40在中央电视台十套两个频道并行播出。与此同时,该纪录片的同名图书《钱学森》,由“钱学森图书出版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隆重出版。
钱学森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血管里一直流淌着爱国主义的热血。在现代中国科学家中,钱学森名气最大。他羁留美国最终归来的历程早已成为传奇,他主持参与的新中国前三十年最重要的高科技成果——“两弹一星”,也成为共和国历史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其重要地位奠定了他在中国社会尤其是科技界极为崇高的地位。正如2007年钱学森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所言:“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钱学森是影视纪录片的绝好题材。他的生活经历曲折跌宕、他的性格个性独特复杂、他从事的工作充满神秘而不为人所知,对于很多人来说,钱学森是个谜。他长期从事高度机密的国防科研工作,即使到了晚年,他也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因此,有关他的影像资料极为缺乏。1984年,钱老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我个人的历史都在档案中,留在那里最好。我的功过,我死后人民自有评说。”在采访中摄制组还发现,作为大科学家的钱学森,几乎不参加具体的科研攻关工作,很难寻找到科研攻关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么,如何才能生动而真实的展现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和深邃思想呢?
总导演陈真十余年前创作文献纪录片《周恩来》时对钱老的采访,成了本片拍摄前掌握的最长的有关钱学森的电视采访,也是本片首次披露的珍贵影像。而且钱学森长期工作在国防科技战线,其个人化的内容非常少,只能通过他的同学、同事、学生、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通过各种回忆录、文献等才能“建立”起他丰富的个性形象。
因此,纪录片摄制组确定了纪录片的创作方向,即努力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众多的人物采访、丰富的实拍镜头、纪实的手段、朴实的语言叙述钱学森先生非凡的人生经历,力图形象地展现钱老的爱国情怀、科学贡献、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尤其是展现出百姓眼中钱学森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学家形象。该片历时3年,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完成创作。
在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为了将钱学森精神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纪录片同名书《钱学森》。同名书《钱学森》依据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的编排,共分为:早年·国内、留美、归国、导弹、“两弹一星”、晚年六集。全书除了是对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再现之外,还收录了大量图片等珍贵资料,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代科学巨匠钱学森传奇而光辉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书中的导演手记和后记等相关内容揭示了摄制组在采访中的一些幕后花絮和所见、所感和所思,将“告诉你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钱学森”。
《钱学森》是一部启迪人们思想的好书。钱学森一生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启示,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教育。例如,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尤其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百年来的中国饱经苦难,生于忧患的钱学森的生命轨迹必然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党和祖国的需要就是钱学森的选择与责任,也应当是我们的选择与责任。又如,中国科技的发展必须要走自己的道路。钱学森1955年归来,几乎经历了新中国科技尤其是尖端科技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力尚弱的情状下,集中全国之力,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之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钱学森是一部丰厚的大书,《钱学森》只是其中精彩的几页。钱学森开创的事业正在延续,而我们对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和思想的认识也才刚刚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表示,作为研究钱学森的图书出版基地,他们还将继续出版钱学森的文集与学术研究著作,与广大读者一起读懂读透“钱学森”这本丰厚的大书。
【注释】
[1]本文原载2010年11月3日《科学时报》,作者钟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