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萨顿丛书”——萨顿:科学史的第一位建筑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萨顿丛书”——萨顿:科学史的第一位建筑师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萨顿丛书”[1]——萨顿:科学史的第一位建筑师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萨顿丛书”。正如萨顿的学生所言,萨顿的不朽功绩在于,“他创造了一门学科的工具、标准以及批判的自觉性”,“现在科学史已是一个稳定的学术领域。他的确是科学史的第一位建筑师”。萨顿认为,科学史是史学的一部分,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萨顿丛书”[1]——萨顿:科学史的第一位建筑师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萨顿丛书”。这套丛书包括萨顿的《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科学的生命》、《文艺复兴时期对古代和中世纪科学的评价》、《科学的历史研究》以及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刘兵专门解读萨顿的著作《新人文主义的桥梁》。

“他的灯光曾在那里,我把那灯光怀念”

在萨顿这位科学史研究的奠基人离世51年后,他的著作第一次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在萨顿的时代,科学史尚未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标准的学科,也极度缺少可用的工具书和文献检索等参考书。在这方面,萨顿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做法,在《爱西斯》上面,萨顿刊印由他个人编辑的科学史“重要文献目录”,并对其中一些重要者撰写简要的评论,这种传统,传承至今。

萨顿一生共写出了15部专著(这仅指在他生前出版的专著,在他去世后,又有若干由他人编辑的论文集出版)、340多篇论文和札记,编辑了79份详尽的科学史重要研究文献目录。

正如萨顿的学生所言,萨顿的不朽功绩在于,“他创造了一门学科的工具、标准以及批判的自觉性”,“现在科学史已是一个稳定的学术领域。他的确是科学史的第一位建筑师”。

在1984年萨顿诞辰100周年的时候,萨顿的女儿梅·萨顿在悼念父亲的诗结尾处深情地写到:此时,死亡的余音只是人们对他的颂赞。就像一位邻居所写所说的那样:“我不认识你的父亲,但是他的灯光曾在那里,我把那灯光怀念。”

“科学史是沟通文理的桥梁”

长期以来,“科学”在国内被严重误读。科学和技术经常被联系在一起,甚至于简略成“科技”一词。刘兵教授指出,萨顿曾在书中说到的情况,今天在我国依然存在。“大多数的文人,而且我也要遗憾地说还有不少的科学家,都只是通过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却不去思考科学的精神。他们研究更专门和更带有技术性的问题,研究的深度日益增加而其范围却日益缩小。从广泛的意义说来,相当多的科学家已不再是科学家了,而成了技术专家和工程师。”

科学史研究专家董光璧谈到,在我国,经常出现一些片面的做法。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后,人们忘记了科学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可持续发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应该注意的还有人与人的关系。科技部司长李普也说:“在科学界,科学人文还没有形成气氛。”在学科分类中,科学史被划分为理工科类的一级学科。

萨顿认为,科学史是史学的一部分,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在《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一书中萨顿提出新人文主义的概念,即科学的人文主义。他的学术活动就是为了要实现“全部知识的综合”,使科学史成为联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

了解萨顿才能了解科学史

谈到“萨顿丛书”,该书的主编之一江晓原说:“我们编辑这套丛书就是为了强调萨顿的思想核心:强调科学在人类精神方面的巨大作用;强调科学和人文主义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当前的语境下,萨顿的科学精神需要普及。”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专家金吾伦说,“了解萨顿,才能了解科学史。”我国科学史界第一位中科院院士席泽宗认为,萨顿提出的“科学史是沟通文理的桥梁”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今天它很重要,再过100年,1000年它依然很重要。

【注释】

[1]本文原载2007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作者桂杰、龙杉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