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工作对象、模式、队伍受到冲击,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观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和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作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机遇。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做好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
第一节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由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构成的。这是因为,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制约作用、文化环境起着补充作用、技术环境起着支撑作用,它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进行,都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与以往相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一、社会环境
新媒体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信息技术而形成新型社会形态,亦即网络化社会;二是由互联网架构网络空间或虚拟世界,亦称虚拟社会或赛博社会。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
(一)社会空间“无屏障”
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媒体接近权的实现,不仅使人的感知范围和能力空前的提升,更使个体的传播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再依赖单一、单向的信息来源,往往是在多信道中通过沟通和辨别来完成。在如此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原来的“点对面”的“封闭式”的单向传播得以改变,新媒体的即时互动性不仅使信息传播“时间无屏障”、“资讯无屏障”,更重要的是使得社会空间变得“无屏障”。如今人们利用新媒体已经做到了随时随地与人对话、交流,在有关站点公开发表自己对有关事物的意见和建议,有时还展现出更强大的舆论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日趋减弱,呈现出传播内容的极大开放性,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的彰显和提升。与此同时,给信息的真伪性的甄别带来很大困难,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及不良信息的误导,也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二)社会舆论同化迹象严重
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是传播内容全球化,意识形态全球化,但是,这种全球化并非双向,而是单向的。在如此单向传播的社会环境下,媒体舆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中心与边缘是否对称的,在海量信息特别是重大问题如国际相关事务问题面前,大学生们的观点或价值取向,往往是相似的甚至是舆论同化的,这种状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空前的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之中,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其学习活动处处与新媒体有关,有意无意地受到垄断媒介的舆论控制。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既有优势控制着新媒体的资源和技术,将其触角伸向全球各个角落,试图使全球舆论传播摆脱主权国家的烙印。以美国为例,美国控制着信息与网络的基础资源,从互联网诞生至今,美国控制着1台主根服务器和9台副根服务器,而根域名服务器是架构互联网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美国拥有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最大的门户网站Yahoo、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obe、最大的微信平台Twitter和最大的社交空间Facebook,美国的Intel垄断着全球电脑芯片,IBM推行着“智慧地球”,Microsoft掌控着电脑操作系统,ICANN掌控着全球域名地址,苹果主导着平板电脑。[1]美国的网络空间霸权遍布国际互联网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在如此社会环境下,社会舆论被同化已成为一种必然。
(三)社会负面信息呈膨胀趋势
新媒体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它扩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更宽,接触到的不同观点更多,获取的信息就可能太多太滥;另一方面,海量信息,鱼龙混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化。首先是多元的大众传媒形态,超时空、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光怪陆离、泥沙俱下的传媒信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容易分辨不清,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次是新媒体所具有的高技术与生俱来的渗透性,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据悉,全球互联网的全部网页中占81%的是英语,其他语种加起来不足20%;国际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2]当前从国际互联网上可接受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3]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与技术的优势,占据了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大肆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监督机制,社会负面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文化环境
(一)文化环境的变革
1.网络语言盛行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型的思想交流方式,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表达方式。网络发展促进了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的产生。网络语言是当今高校文化环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大学生们的偏爱,发展神速。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在形式上有如下几种:
(1)符号化语言。在电脑上输出文字时,习惯上会带有相关的符号语言。例如:-)(微笑的象形);-D(大笑的象形);-C(撇嘴的象形)等等。
(2)数字化语言。运用数字及其谐音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55(呜呜的谐音,表示哭的声音)、88(拜拜,英语单词Bye-bye的谐音)、520(我爱你的谐音)等等。
(3)字母化语言。类似于数字的运用,字母也有表情达意的功效。如:BT(变态拼音的缩写),PLMM(漂亮妹妹),PMP(拍马屁),BF(boy friend的缩写,即男朋友)等等。在内容上有如下表现:一是新词新意层出不穷。像网络新词酱紫(这样子)、表(不要)、杯具(悲剧)等等,它们是同音替代或合音替代。一些旧词有了新的意思,可爱(可怜没人爱)、恐龙(丑女或者是褒义词)、天生丽质(贬义词)。二是使用超越常规的语法。网络语言已经不在拘泥于传统的词语构成语法,各种汉字、数字、英语或简写混杂在一起,怎么方便怎么用,语序也不受限,倒装句时有出现。如:“……先”、“……都”、“……的说”,千奇百怪。三是口语化的表达。网络交际语言用于网上交流,在表达上更偏向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
2.文化消费呈多维性和选择性
文化消费是一种直接影响人的精神、思想、心理、情感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新媒体扩大了文化消费的内涵。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媒体消费不单是一种文化产品载体,或者一种文化消费品,媒体消费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当以电视为核心媒体的消费文化,利用难以计数的符号和形象流动生产出无休止的现实模拟的时候,消费者往往失去对现实的把握,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逐步地迷失于“符号”的海洋里。20世纪末21世纪初,当以互联网为核心媒体的信息消费,利用便捷的信息传播通道和手段将信息传播的时空差别降低到最低,生活在如此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媒体消费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基本消费,投入时间和资金在信息的获取上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习惯性的消费。与以往的文化消费不同,新媒体文化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受众的自主选择性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互动性加强,信息传递从单向走向双向、多向互动交流;受众参与性增强,将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更加便捷的新媒体扭转了文化消费的时空限制,文化消费可以更多地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发生;异地形象可视的文化消费活动、异域文化产品资源共享、远程文化消费操控等新的行为模式,成为新兴媒体引领的文化消费亮点。
3.青年亚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环境的重要形态
在高校文化环境中,青年亚文化的存在一直与主流文化是相互伴生的。新媒体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成长的温床,同时也促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有别于传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群体在张扬个性、宣泄情绪的同时,尤其显示出一种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抵抗和解构。近几年来,在高校流行的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等形式,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所追求的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有偏离性差异价值观的生存方式。
网络游戏:英文名称为Online Game,又称“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大学生亚文化群体借助于这种游戏形式,既舒缓了压力、表达了个性,同时也使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挫败感和失落感都在网络游戏过程中得到了发泄。
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网络文学与青年亚文化存在着内在的姻亲关系。由于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网络文学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巨大的自由性,因而成为大学生亚文化群体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最便捷的工具,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个表达空间。
网络音乐:是指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网络音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通过电信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放的互联网在线音乐;二是无线网络运营商通过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在手机终端播放的无线音乐,又被称为移动音乐。网络音乐,既能够表现大学生亚文化群体对自我思想的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揭露(乔丽华,2010),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他们对人生、社会、爱情、生活等方面的追求与理想,因而成为大学生亚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方式。
网络恶搞:是一种借助新媒体,为建立集体认同而采用符号的新风格化方式来挑战现实社会的手段。自2005年末,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陈凯歌的电影《无极》,把中国互联网视频恶搞带入了鼎盛时期,到如今恶搞之风越刮越烈,五花八门的恶搞铺天盖地而来。除了视频,还有图片恶搞、声音恶搞、软件恶搞等。网络恶搞所具有的张扬个性、颠覆经典、反讽社会、解构传统的特点,已成为大学生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抵抗的工具。
网络事件:是指通过网络或其他技术手段,利用信息系统的配置缺陷、协议缺陷、程序缺陷或使用暴力攻击对信息系统实施攻击,并造成信息系统异常或对信息系统当前运行造成潜在危害的信息安全事件。大学生亚文化群体十分关注网络事件,往往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对网络事件的表达本身就隐喻着青年亚文化的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就文化价值来说,青年亚文化促成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从“单向”向“互动式”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了尊重文化自由平等的表达权利,使“个性文化”成为流行的主题,引领着社会文化朝着探寻真实的生命体验出发。就社会价值来说,青年亚文化已成为青年群体特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依托,它不仅有利于从意识想象层面解决代际冲突,而且逐渐从虚拟空间开始影响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从社会交往方式的发展来看,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生活交往的内容,预示着新的社会交往模式的发展。
(二)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如此文化环境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文化辅助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辅助的,因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以延续。现在高校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网络语言、亚文化氛围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文化辅助已成必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与之相伴的文化辅助,否则就会使教育演变成单纯说教,失去知识性和趣味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实现社会道德的有效传递。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丧失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受教育者”与“施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可以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地融入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但是不能强迫受教育者接受某种思想观点。按照以往传统的知识传承习惯,青少年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主要是从他们的父母、老师那里获取的,父母和老师的知识权威形象是不可动摇的。新媒体时代开始动摇了这一传统的知识传承习惯。随着新媒体文化技术含量急剧增加,技术文化已经超越了传统人文文化而成社会文化存在的主要支撑,这便使富有创新且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一代成为新文化的拥有者,也就是说他们能够从父母、老师以外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他们在与父母、老师的互动中获得“反哺”能力或“话语权力”的最重要途径。这种文化反哺现象,既是一种文化加速度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代际之间道德传递发生阻碍的必然,由于青年一代在构建其道德观中主体性强盛而继承性不足,因而严重影响了传统道德文化的整体传承。
3.社会道德标准被游戏化了
新媒体时代,高校的文化环境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还体现在:校园的一切事物似乎都可以被娱乐化、轻松化、戏剧化,社会道德也不例外。比如,现在一些大学生遇到亟待救助的事件时,往往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理,甚至有的人还会在网络上加以嘲笑,有无道德的信守视乎无关紧要;对待我们社会倡导的“雷锋精神”和多年教育中本已接受的价值理念,更是成为大学生调侃的话资。社会道德标准被游戏化,社会道德陷入价值观念尚未确立就遭消解的窘境。面对如此文化环境,关注和重建社会道德责任感,重塑社会公德和民众私德,使中华民族道德的优良传统薪火传人,已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技术环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的变化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带来许多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传播海量化
一般来说,传统媒体信息量小、信息面向窄、信息途径相对单一,而新媒体依托高科技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广泛、涉及领域全面的网状体系,不仅承载、传播了巨大信息量,而且信息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只要教育者掌握相应的互联网、手机短信、飞信等新媒体终端的应用知识,就可以自由地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一般认为,动态更新的消息、数字资源极为丰富的数据库,是新媒体传播最有价值的两种海量信息。比如,像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每天24小时可以滚动上万条消息,可做到重大事件即时报道出来。比如登陆中国知网搜索,可以查看各行各业的知识与情报。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为教育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知识资源,使教育者足不出户就可了解自己所研究领域最新的知识,也为自己获得相关材料进行备课、教学提供了方便。信息传播海量化的技术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根本性跨越和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彻底颠覆:大学生可以凭借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以声音、文字、图像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达给受教育者,而且不需要受到制度、体制和其他繁琐程序的制约,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辐射力,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2.人际关系虚拟化
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可以成为一个传播载体或是消息源,也可以成为一个受众,传者和受众的角色大多是虚拟的,信息交流的对方均是未知的符号代替,因而使得新媒体信息变得复杂多变,人际关系极具虚拟化。这种虚拟化虽然大大削弱了门户对消息的控制,但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个机遇:它有利于大学生将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迷惘等真实地倾诉出来;有利于教育双方可以通过短信、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畅所欲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新媒体把握到大学生最真实的想法,针对他们所暴露的一些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讨论,会收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效果,达到疏通、引导、教育的目的。
3.教育平台多样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教育手段也比较单一。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塑造了全新的平台,提供了通路上的便利。从传播通道上来说,新媒体实现了从单向度、单维度向多角度、多维度转变;从传播内容上来说,实现了从静态、单一的形式向动态、多样的形式转变,信息的发布和传递更加自由,信息的接受与运用更加方便(曹燕宁,2010),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时空、速度限制,使得信息耗散与反馈失真的弊病得到了克服。在新媒体时代,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多种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为一体,形成集成性、同步性、交互性和形象性的教育新通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富于艺术性且更具亲和力。可以说,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最佳的技术环境,不仅带来了工作场合和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的突破性的改善,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由单一性变为多样化和立体化;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环境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技术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主要是:
1.由海量化信息所产生的副作用
新媒体时代,随着海量化信息的铺天盖地传播,在给受众带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迅速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极容易造成受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眼花缭乱和茫然失措。尤其是对那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在面对海量信息所包含的带有腐朽思想、消极观点时,往往对信息的被动接受将多于主动的思考,容易受到诱惑和盲从,以至于会影响到他们道德信念、价值观念的建立,与高校思政课所传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冲突,抵消一部分教学效果,稀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度。
2.由虚拟化关系所造成的副作用
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所营造的技术环境下,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高校大学生往往不知不觉地受到“虚拟时空”的影响并被动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由于人际关系虚拟化,使人的身份可以变成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不受约束随意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种疏离与隔阂,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改变;但同时由于网络上缺少现实中的道德和法律约束,极易造成人们是非观念的混淆,诱惑人们去尝试在现实世界里不敢付诸行动的“行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改革的进展远远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前沿认知。
3.由多样化平台所带来的副作用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平台多元化了,但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管理的难度。以手机上网络为例,现在高校学生是应用网络和手机上网的主要人群。近几年来,手机网络发展迅速,手机与互联网的互动更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对网络监管部门来说,追查信息源头的难度以及对信息真实性的鉴别难度进一步加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增加了控制难度,使得国家、社会和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的引导难度空前加剧,舆论引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明显弱化了。
第二节 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价值观带来了重大影响:
一、生活影响
新媒体时代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已深入渗透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以网购为例,现在大学生购物、买书、电话叫车、订票等主要通过网上形式完成。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淘宝拥有注册会员1.7亿,全年交易额达到2 083亿人民币。2010年则高达4 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学生占有很大比例。[4]除了衣食住行外,QQ、MSN、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的广泛应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们交往,使得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交际领域也更为广阔。新媒体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沉迷于QQ、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新媒体形态,“离得开父母和朋友,却离不开网络或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对新媒体的依赖,极大地减少了大学生现实生活和交往的时间,出现了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在网络虚拟世界,他们兴致勃勃、浪漫幽默,不停地转换角色,善于和许多陌生人打交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躲避甚至害怕与他人进行感情的交流。这种虚拟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大学生行为或思想逐渐固定化,产生讨厌生活、逃避现实、沦失自我等问题,长久下去,还会引起一系列不健康或亚健康疾病。
(二)人际关系的冷漠
新媒体时代人际关系出现了奇怪现象:一方面网络虚拟世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人际交往带来便捷;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老死不相往来”,心理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了。在很多情况下,当代大学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络、思想交流和嘘寒问暖不再是通过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来体现了,而主要是由各种新媒体形式来代劳了。这种生活方式,缺少了人情味和真情实感,久而久之,很容易使人际情感产生弱化,进而导致人际交往关系的冷淡。这一现象还表现在与父母一辈的关系方面,随着代际共同话题的不断减少,对问题理解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代际隔阂日生,代际关系也发生了异化,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孝敬也变得淡薄。此外,新媒体上的“个人空间”虽然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有助于提升个人自信心,但与此同时也缩小了在现实世界里与他人交往的空间,容易滋生排他心理。
二、学习影响
据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开展的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认为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有着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对知识的积累有着明显的趋势;不少学生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来达到辅助学习的目的,使用电脑和网络查资料的占71.2%之多,用于完成作业的占46.2%。数据显示,有66.5%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技术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很大和较大影响。[5]与以往没有新媒体技术之前相比,现在大学生们通过新媒体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到所学专业领域的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对深化课本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尤其是现在许多高校教师借助计算机或者在线的网络教学使得课堂或者学习进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依靠书本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模式,对高校的现行教学模式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一是新媒体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往往是零散和不系统的,由于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大学生容易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得要领、一知半解。尤其是新媒体搜索引擎的便捷,在帮助大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滋长惰性,养成依赖新媒体来完成作业的习惯,以至造成学习研究能力下降,不利于学术功底的培养。二是大学生世界观还处于形成期,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认识的局限,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太成熟,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往往看问题容易极端片面,缺乏必要的鉴别力,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的提高有一定阻碍作用。三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课堂交流与社会接触,仅仅通过新媒体学习,既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心理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内涵丰富的自我
新媒体以其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信息资源,向大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自由的空间。它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而且思维得到了活跃和拓展,促进了心智潜能的开发。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新媒体为大学生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此种方式,他们可以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让他们从日常的精神紧张中解脱出来,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3.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
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互联性和“无屏障性”,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世界、思考世界,形成全球性的思维。由此全球性思维视角已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普通大学生也能够参与,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1.由于新媒体所传播的海量信息,容易使大学生无从选择,导致出现焦虑不安、精神疲惫的心理问题
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既海量,又丰富多彩,往往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目不暇接,他们的心理长时间浸泡在杂乱的信息中,其兴奋点和注意力也被信息的奇、新、异所吸引,并随着信息的漂浮不定时而兴奋、时而迷惘、时而激动、时而颓伤,情绪起伏不定、千变万化。由于大学生心理不太稳定,当他们面对太多的信息时,许多人常常陷入无所适从、束手无策的状态;当海量信息远远超出他们个人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时,又常常表现出无所选择、焦虑不安甚至精神疲惫的状态,而这些正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征兆。
2.由于新媒体所形成的虚拟化环境,容易使大学生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产生孤僻、冷漠的心理健康问题
“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网恋”等现象,[6]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高发的一种心理疾病。这种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一是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一种父母和长辈呵护、缺少与同龄人交流的环境,他们比较自恋、我行我素,加上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又不是十分通畅,因此他们比较孤独,渴望交友,希望受重视。二是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精彩世界的同时,也让他们陷入更加封闭的虚拟环境,使得原本缺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现状更加恶化。三是长期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加剧了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加之许多人又把握不好“线上生活”和“线下生活”界限,造成与现实生活的沟通障碍是必然的。这种心理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到大学生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由此产生的信任危机很有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群体对现实生活中诸多活动无动于衷,这是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挑战。
3.由于新媒体所营造的空间自由度,容易使大学生责任感弱化,滋生多元的自主选择的心理问题
新媒体的开放性与高度互动性,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构筑了一个平等的沟通桥梁,给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新媒体中信息组织的非线性使得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信息。大学生处于即将完成社会化过程准备阶段,自我意识日渐凸显。但同时,也应看到新媒体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存在着严重弊端:一是虚拟世界的自由性,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在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放纵自己,说任何话、做什么事都无人管束,甚至还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把新媒体作为追求个人自由和宣泄个人不良情绪的场所。这种多元的自主选择的心理问题,将会使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二是虚拟世界的隐蔽性,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弱化。网络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不仅如此,连同社会角色、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相貌、身体都成了身外之物,出现了角色认同的危机。由于虚拟世界的隐蔽性,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真实的社会身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与他人交往。这种自由性和隐蔽性,会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淡薄甚至消解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四、价值观影响
新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有积极有益的一面,也有消极有害的一面。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培养了“网络民主”意识
“网络民主”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是政治民主化的内在要求与网络技术普及融合的结果。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网络民主”一词,[7]将网络与民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肇始了新媒体时代对民主形式的新探讨。作为民主的一种全新形式,在网络空间里人们没有现实世界中的贵贱、尊卑、种族之分,人与人不再有身份、地位的羁绊和制度、纪律的约束,相互之间的表达机会趋向平等,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都有坚持和保留自己观点的权利。这种“网络民主”形式,不仅有利于畅通政治参与的渠道,而且也扩展了民主的监督对象和范围,创造了全新的网络监督模式。[8]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接受和实践“网络民主”,在揭露“涉腐、涉富、涉权”三类事件中,他们积极参与、伸张正义,以“滚动散发性”的方式引发一波又一波舆论焦点和社会热议。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民主”不仅为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渠道,也有利于他们民主意识的极大增强。
2.增强了主体意识
新媒体既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虚拟的话语空间,又为每一个人提供了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在充斥于网络的各种各样的论坛、空间里,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有了做主人的感觉,每个人随时都可以以一种虚拟的身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就关注的政治事件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应当说,在没有新媒体之前,人们对各种问题也会有自己的不同认识和议论的,只不过那时没有可供发表的平台和渠道,让许多好的建议湮灭在萌芽状态。现在这个局面打开了,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论坛、聊天室、QQ、MSN等工具,对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话题发表看法、提出建议,充分表达和张扬了自我,第一次有了社会主人翁感觉。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大学生们获取了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得到的自信和满足,使得自我意识不断完善,主体意识也不断得到了增强。
3.强化了开放意识
新媒体拉近了人类地域之间的距离,使“地球村”变为现实。在新媒体时代,今天的人类思考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考虑自己所在地域里的问题了,地球上许多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例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和生态问题等,它需要地球人必须形成一种国际意识、树立一种全球观念,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是最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群体,而新媒体恰恰又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他们的全球化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借助新媒体所搭建的双向或多向交流的开放平台,大学生在了解世界文化、展示自己思想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开放意识。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价值取向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激发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以极快的速度实现“零时间”交流和传播,在诸多文化中也不乏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等,使我国主流、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一些原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开始变得陈旧,在实践中屡屡受挫;而另一些原来难以接受的、甚至是被普遍否认的价值观念却被冠以“普世价值观”而备受推崇,并开始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就大学生而言,价值取向是他们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行为选择。但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对一些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年轻人天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往往牵引他们或者盲目追从和不明就里地加以选择,或者左右摇摆、不知所措,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状况,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造成价值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促进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2.道德情操滑坡
通过对国内外已经发现的信息犯罪案件的统计显示,目前网络中出现的“黑客行为”和“情感欺骗”等犯罪案件,犯罪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占80%左右,平均年龄只有23岁,其中有一些确是高校大学生所为,反映了他们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严重滑坡。产生道德滑坡的原因,有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问题,也有大学生的自身修养问题,但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由于新媒体所具有的隐蔽性,极易导致一些大学生片面认为网络是个相对自由的“民主”的场所,无论赞成什么、还是反对什么均可以,不承担任何道德和责任。从客观上来说,新媒体具有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确实难以对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行为或言论逐一进行人员对号或者加以监控。正由于存在这种“真空”现象,同时又缺少了“他人在场”,使得一些大学生得以放纵自己,显露出人性中恶的一面,从而产生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其次是由于新媒体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新媒体以及虚拟空间方面的立法尚处空白,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进行的调查显示,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这1%中又只有4%会被指控,[9]加上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又难以约束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导致青年大学生道德判断力削弱、道德行为庸俗,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
3.价值取向自我化
新媒体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一方面由于新媒体交互机制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导致了他们的个体意识极度膨胀,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过分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对利益激励、竞争等一系列市场经济机制的过多宣传强化,导致了物质价值追求与精神价值追求之间的失衡,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价值观念自我化,人生理想庸俗化,行为取向呈现无政府化。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关心集体利益、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少了,而追求奢侈享乐、关注自身价值实现的却越来越多了,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重个人轻群体、重功利轻道德、重时尚轻传统、重索取轻贡献的不良倾向。
4.民族认同感的弱化
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但由于英语的主导地位及美国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垄断地位,极易消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模糊人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淡化乃至磨灭自己心灵深处的民族文化烙印。[10]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发现:“互联网在强化了青年地球村村民意识的同时,弱化了他们民族意识。‘新人类’的身上本来就带有很强的国际化色彩,而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他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是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渐消解,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11]互联网的这种不平衡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污染和冲击,对民族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少人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陷入迷惘境地,还有一些人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盲信西方民主价值观,淡化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进而弱化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给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蒙上了阴影。
第三节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如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带来影响一样,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影响
1.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新平台
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联系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育人目标的首要前提。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教育主体对客体的思想状况的把握,主要是通过座谈会、个别谈话、班级骨干汇报等途径来完成的,受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往往情况不太真实或者把握不住问题的关键点,因而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新工具和新平台的同时,也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通了更多的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渠道。在虚拟世界里,大学生们可以无拘无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览无余、尽在掌握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及时地进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引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可以说,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搭建了更加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时效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传统媒体等形式来实现的,信息传播的范围、速度都是有限的。新媒体凭借全天候、全时空、全方位的优势,不仅传播速度快,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足不出户,通过新媒体便可以了解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制作的信息发布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因而深受大学生的偏爱,成为他们了解世界、关注时事的主要渠道和来源。新媒体技术提供信息的丰富、及时和迅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型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也提高了他们工作的时效性,使他们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时间限制和其他繁琐程序的制约,更加便利地传播思想文化,更加及时地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
3.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了实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实际的功效或实践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亦即实际效果问题。[12]具体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效果,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利地内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针对的是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效果,就是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良好的行为举止影响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体针对的是社会的整体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效果和外在效果,是相辅相成的,但要取得最佳效果,内化最为关键。从新媒体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播迅速、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来看,新媒体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在效果提供了机遇。新媒体丰富的共享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新媒体的快捷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提供了方便,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新媒体主体的平等性,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对话交流,实现了教育者与学生双方的随时互动交流,使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广泛、更深入;[13]新媒体传输的超媒体性,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所,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大大增强。
4.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了渗透性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所谓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常常感到,公开的、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采用隐性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更能够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由于新媒体具有隐秘性、虚拟化的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渗透隐性教育提供了可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利用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网络聊天、严肃游戏等形式,将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增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复杂性:首先是海量信息所承载的鱼龙混杂的“资讯轰炸”,快速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对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而又对网络具有极大依赖的大学生而言,很容易黑白不分、自我迷失。要帮助大学生分清是非、走出迷茫,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的,无形中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其次,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增加了高校对校园网控制的难度。现在网上经常出现假新闻,随意散布各种谣言,人肉个人隐私等等屡禁不止。虽然监管部门也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制止,但碎片化的有害信息仍旧大行其道。这些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极具诱惑力,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传声筒”和“扩音器”,对不良信息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次,新媒体传播方式隐秘性,为引发各种病态人格和网络犯罪提供了温床。一些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为所欲为,宣泄不满,随意攻击社会、学校乃至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催生“网络愤青”、“网络暴力”,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引导难度。
2.新媒体技术的“易更新性”,考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新媒体是高科技,技术更新快速,尤其是新的应用方式层出不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的创新性要求。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比较熟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对新媒体的运行机制不了解、对新媒体的话语表达不适应、对新媒体的运用不熟练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工作主导性缺失、教育效果不太理想也是难免的。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新挑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吸引力和导向性,是大势所趋、时代所需,作为教育者惟有及时调整心态,创新方法理念,才能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新媒体的“匿名性”,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新媒体的“匿名性”,既有利于大学生在网上敞开心扉、吐露真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提供便利;同时,又由于是匿名表达思想、宣泄情绪,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锁定特定对象,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等。因此,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方式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4.新媒体的“无序性”,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性
新媒体极大地突出了公民个体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用户不再是单向的接收信息,而是可以自主生产传播内容并传递信息的“自媒体”。2010年5月,美国皮尤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2%的美国青少年曾经有过被人在网络散布谣言、未经允许公布私人电子邮件、收到威胁性信息、未经允许上载令人难堪照片等欺凌和骚扰的经历。[14]新媒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的“无序性”,大大增加了现代社会的风险性,已成为社会风险因素的重要来源。新媒体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一些学生在虚拟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泛滥,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社会是一个难以用规范制约的社会,这种无序性不仅使高校思想教育的管理增加了难度性,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主导地位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地位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工作的主导性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从表面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是掌握着工作主导性的,但实际上由于无法真实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真情实感,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又比较单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收到较好效果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工作的主导性增添了助力:一是新媒体的交互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到他们关注的热点,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发挥主导性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处理,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二是新媒体信息资源丰富,许多新潮语言层出不穷,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加工处理,能够很快丰富和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话语权的重要资源。三是新媒体形态多样,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创造性,将立体的文化传播形态集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音乐旋律和精良图形图像于一体,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大学生们更乐于接受。
2.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强工作的互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成为一个互动的系统,做到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平等,两者之间存在对立与隔阂,不能做到互动与交流,应当是其中一个重要教训。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居高临下的姿态不再,他们以平等的姿态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主客体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创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环境,有利于他们和谐相处、相互尊重、互动交流,有利于尊重和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也有利于在比较宽松的新媒体环境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3.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工作的高效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并辅以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开展的。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社会日益快节奏发展的今天,越来越显得效率低下,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了。而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所展现的快捷、灵活的优势,有助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能够使正面的声音摆脱时空限制迅速传播;能够及时了解社会热点新闻,使教育者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最新思想动态,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通过新媒体,大学生改变了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的方式,他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从而达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工作高效性的目的。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地位的消极影响
1.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的权威性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平等相处搭建了平台,但同时也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方面,教育主体由于受到自身新媒体素质、行政事务和工作时间等的限制,面对海量信息,他们所看到的信息,大学生也会看到,他们没有来得及看到的,可能大学生已经知道了,信息的获取往往落后于教育客体。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感主导地位的权威性正在面临着教育客体的质疑与反叛。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客体的信息接触面日益广泛,在网络所传播的各种不同观点影响下,他们对信息的理解更加多维和主动,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更乐于根据自身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信息优势正在逐步减弱,特别是当前一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刻理解新媒体技术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新特征和规律,因而很难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主导地位的权威性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2.侵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教育的思想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抵触新媒体,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越来越不被大学生接受,有的甚至被大学生评为“不受欢迎的教师”。一种是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对新媒体不适应转而一味迎合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更有甚者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对网上宣扬的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津津乐道。这两种情况都是有害的,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不仅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冷嘲热讽甚至阳奉阴违,而且也严重侵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教育的思想性。
3.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方式的有效性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专题讲座或小组讨论、参观访问等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形式亲切、自然的主导方式,使教育者能够在现场及时感觉到受教育者的情绪、思想等真实变化,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有效性”。新媒体的出现弱化了这种“在场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自我表达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教育制约的难度,加上我们的管理经验不足,各种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快捷方便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不少信息直接对大学生精神世界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这种快速侵入、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传统的主要靠长期坚持、反复灌输、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的教育,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不仅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方式的“在场有效性”,而且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三、教育模式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模式的积极影响
1.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内容
与新媒体时代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期,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知识储备量、教育覆盖面等相对较小,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内容得到了极大拓展。这种拓展,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技术超大信息量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全面,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时更加具有可选择性和客观性;二是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变成可能,它对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知识储备量小、教育覆盖面窄等成为可能;三是新媒体信息的速度更迭,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收集、筛选工作,选择那些时代性强、教育意义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四是新媒体技术的多样性,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开始走向立体化、动态化、超时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集声、色、光、画等为一体的新媒体技术演绎出来,使抽象变得形象、枯燥变得活泼,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2.更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它带来了“四个转向”:一是转向开放式教育。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以往的封闭式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变得更多元、更直接、更具体,因而趋向开放式教育成为可能。二是转向启发式教育。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了,这种教育方式已更新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进步。三是转向双向互动式教育。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使得教育主客体之间真正实现了双向互动交流,教育者在进行授教的同时,自己也在同时接受着教育,因而从单向被动式教育向双向互动式教育转变成为可能。四是转向服务式教育。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的以“老师说,学生做”为主的教育方式失去了其优势。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只是一种引导和指引,即通过引导和指引将强制性的信息灌输变为信息的选择利用和服务上,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灌输”的实效性。
3.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深深感到,与新媒体技术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比较单一,效果难以彰显,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手段。如手机短信、飞信、博客、网络论坛、微博、QQ、MSN、手机等工具,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手中,都可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成为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还比如充分利用现在校园流行的“QQ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班级“QQ群”交流中,使班级在网络中也能呈现出交互性信息活动场所;又如通过运用“网络论坛”新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克服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概念,借助网络论坛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聊天谈心,从而卓有成效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的发展使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把人们由现实世界带入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已经融合在一起,人们的认知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这种认知方式容易使大学生受到虚拟世界的左右,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虚拟时空”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从而失去理性和自我。如何创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来承载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个新考验。另一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远远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因此,改革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2.新媒体的发展使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受到挑战
在传统社会里,实施整合社会价值的主渠道和载体,一直是由政府主导的新闻媒体承担并发挥着主导作用的。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这种独家统霸天下的局面开始打破了:新媒体正在逐步成为了现代社会价值传播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新媒体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使得新媒体自身传播的价值也是多元的,既传播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夹杂着很多黑白颠倒的、有害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东西,这不仅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变,而且也无形中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的难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渡时期,随着由政府主导的新闻媒体所引导人们形成的价值观模式日渐弱化,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3.新媒体的发展使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要求,通过“灌输式”和“诱导式”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被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15]这种模式所形成的教育内容,它的最大长处是能够与教育目标始终保持一致性与趋同性,其短处是容易导致教育内容的相对静态化和平面化,尤其是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及内在需求。进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信息接收途径更加广泛,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他们都能够从新媒体上快速获取;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对那种自由言说的方式和无拘束性的言论表示出莫大的欣慰,使得个体最原初的心理和精神得到释放,开始对被动接受既定道德规范和合乎规范性的习惯出现反叛。由此可见,随着传统媒介“把关人”理论的颠覆,新媒体以其传播快捷性、表达交互性、内容随意性、言论自由性,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既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又能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要求,是我们必须着力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4.新媒体的发展使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受到挑战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在塑造人们灵魂、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和调动人们积极性,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16]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一种单向教育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互动性。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长处针对性强、反馈及时,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正面思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短处是教育的作用对象、作用次数都是有限制的,脱离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感染作用难以持久。新媒体的应用,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革新,它不仅使原有传播方式从单向传输改变为双向互动交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而且还突破了教育内容发挥作用的人数、次数限制,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在实践中推动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的结合,还处于探索阶段。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冷清,可以看出:对新媒体优势把握的不准确,往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低效;同样传统方法与新兴技术结合不当,也不可能很好地发挥新媒体的比较优势。如何主动学习并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现代化,对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节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成因简析
上述影响分析表明,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群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巩固和扩大新媒体的积极影响,分析研究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准确掌握问题的症结,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正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担负的职责。就当前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成因而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思维的单一封闭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实效性障碍
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逻辑思维往往是单向的甚至是封闭的。在社会相对不够开放的年代,尽管这种思维存在诸种弊端,但不容否定,它对培养和教育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也发挥过重要影响和作用。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它不仅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网络世界,而且已经和正在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习惯于用传统思维来分析和解决新媒体环境下所出现的各种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尽管费力不少,也很倾注心血,但往往事与愿违,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思维障碍。由于新媒体具有极大的融合性,它能够促进多种媒体形态和不同形态内容的融合,对当代人单一封闭的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思维的空前变革。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各种思想道德方面问题,尤其是面对新媒体所产生的种种消极影响,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去分析研究,也不能再沿用过去单打独斗的办法去解决,而必须多角度地、多学科地进行跨界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二、由话语传播严重滞后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障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话语传播严重滞后。由于话语传播严重滞后,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受到一定影响,其规范功能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导致了种种消极因素的产生。究其原因:一是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时难以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同步性,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滞后于社会发展,致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难以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有效沟通。二是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的传递过程是双向的,信息的发送者既是发送者也可以成为接收者,因而大大改善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往往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相同时间获得信息,甚至比教育者更先获取信息,因而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不对称。三是新媒体时代,在虚拟空间里每个主体都是平等的、双方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因而控制式或劝导式的话语传播方式失效。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已成一种必然。
三、由教育内容结构不完善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所以效果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够完善,缺乏与时俱进。由于内容结构的不完善,诱发了消极因素的产生,它提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到:强调了内容的政治主导,但不能以德性塑造等同于政治生活,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背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了内容以知识为本,但不能偏离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强调了内容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不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更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复杂性、资源的共享性与开放性相互交织在一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或创新,并不意味着否定过往,标新立异,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紧密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为教育内容注入新的血液,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
四、由现行载体乏力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应难以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效应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传统高校思想教育载体形式日显滞后和低效,导致了消极因素发生: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所显示的信息渠道多、覆盖而广的特点,使课堂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同一个“信息平台”,大大降低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所带来的载体样式的多样化,对载体选择的空间大大增加,使得单一的以课堂教育为主要载体的形式已显落伍。这种现状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应难以发挥的原因就在于现行载体乏力,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行载体的整合势在必行: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针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实际情况,既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更要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载体,通过优化组合、相互交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共同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与态势。
五、由教育模式陈旧所导致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适应
新媒体时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模式在没有新模式取代的情况下,仍在顽强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同时其作用也正在日益锐减,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新媒体发展势头强劲,它所呈现的覆盖广泛、快捷高效的形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同时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在对抗中不具引导力,使得泥沙俱下的多元文化信息,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思想混乱,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个别人甚至误入歧途。这一情况说明,传统教育模式陈旧,正是产生消极影响因素的极为重要的原因。在这一背景下,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产生的消极因素,使得构建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的新模式不仅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把握多元化沟通交流需求的基础上,学习和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探求新的教育模式,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功能,以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基于上述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成因简析,本书将在以下章节中加以具体论述,并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注释】
[1]郑志龙,余丽.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政治学研究,2012(4):64.
[2]郑志龙,余丽.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政治学研究,2012(4):66.
[3]赵振宇.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现代传播,2004(2):23.
[4]宫承波.新媒体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5]王传中.浅谈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及引导.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网站,2010-5-10.
[6]金天纬.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4):76.
[7][美]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地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71.
[8]高宏星.网络政治: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理论导刊,2009(9):45-46.
[9]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执笔人:张冠梓.
[10]唐良云.对互联网负面影响的探讨.职教与经济研究,2003(11):40.
[11]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执笔人:张冠梓.
[12]葛喜平.高校德育过程中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学术研究,2004(9):168.
[13]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7.
[1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15]邱伟光,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157.
[16]陈小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思想教育研究,1997(2):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