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规避对新媒体的过于依赖

(三)规避对新媒体的过于依赖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合力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其特定的内涵和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包括载体的方方面面,加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日益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身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内涵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其概念说法不一、观点也各有不同。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合力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其特定的内涵和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包括载体的方方面面,加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日益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身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为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解决新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跨界思维为理性向度,创造覆盖面更广、承载信息更多的载体平台,生成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行现状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形态及功能

学界普遍认为,“载体”最早是一个用于化学领域的科技术语,是能贮存、携带其他物体的事物。上个世纪90年代“载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最初,人们习惯使用“途径”、“手段”和“方法”等提法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和传导过程的中介,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但在理论研究中多限于对载体种类的简单罗列。[1]尽管目前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颇为少见,也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形态、特点、运用以及创新等方面,但对其研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内涵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其概念说法不一、观点也各有不同。如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活动[2]或活动形式。[3]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结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4]有的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5]也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连接主客体的中介之一,称为“载体中介”。[6]

对此,本书比较认同张耀灿教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7]对于该概念的理解,我以为必须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二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运用和控制;三是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物质形式,主客体可以借此形式发生互动关系。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该具有目的性、承载性、中介性、可控性等特征。

其二,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由于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并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独立的内容,而将其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念的理解,还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进行比较,厘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表现为方式、途径、步骤、手段等形式。两者的联系都是联系主客体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必须借助载体,比如辩论法,必须要通过辩论活动这样的形式为载体。载体能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内容,而方法则不能。

(二)形态

国内外研究中,由于分类标准不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形态也各有不同。无论是按照载体的基本物质样态划分为语言载体和行动载体,还是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历史发展来分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或者是按照承载物的性质来划分为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划分标准是依凭载体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差异。笔者比较认同程静的观点:从活动主体和方式的差异性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大众传媒载体、谈话及咨询载体五大类。[8]在对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之后,本书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应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而进行分类:

1.课程载体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是最显性的载体。这里的课程载体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代表的课堂教育,也包括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行最正规的影响。课程载体具有很多明显的优势,即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载体形式相对稳定,而且有制度上的保障等等。在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宣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他课堂除了具备传授知识的功能以外,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贯穿和渗透出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等。

2.物质载体

包括校园整体规划、建筑风格设计、校园景观、生态环境等的物质载体,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物质内容及其手段。它因为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的积淀而承载着真朴、博大的大学精神,蕴涵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这是社会和家庭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即便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们也会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注意创造积极、健康、绿色的校园物质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物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的影响力。

3.精神(文化)载体

包括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知识竞赛活动、辩论活动等)以及谈话咨询(如心理咨询)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的精神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活动中,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这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精神文化活动,必须是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令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通过各级各类活动的参与,受教育者能在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同时,又学会鉴别、比较、取舍、判断等,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养成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健康快乐、自信开朗的人格品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谈话咨询活动等,充分发挥精神载体的作用,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就品质人性。如果说各级各类文化精神活动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发挥了集体的教育作用,让受教育者在集体的氛围下潜移默化地受影响,那么谈话咨询活动则是个案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因为谈话咨询是教育者与一个或者几个受教育者面对面的交谈,向其传导某种思想和观念,集中帮助解决某种思想问题或认识问题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特点为针对性、互动性强,反馈快、技巧性的谈话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宏大的叙事转化为深入细致的关怀,直击谈话对象心中的柔软,通过谈话咨询活动能进行适度的心理调适,优化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

4.管理(制度)载体

陈万柏教授认为:管理载体即“以管理为载体”之意,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行为、调动人们生产、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9]这里的制度载体主要是指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制度所投射的管理理念、所使用的管理手段等)和管理体制所折射出来的服务工作。包括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宿舍管理、日常行为管理。其特点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规范性,教育过程有明显的行政权威和制度威慑力的存在;教育者对载体的运用主要依托组织进行,依托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以书面的或者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具有经常性,致力于人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民主、公平、规范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考试作弊行为,其实所反映出来的是诚信问题,通过加强管理,则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为有效运用管理载体,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首先要提高自觉性,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主动意识到管理是教育的载体并有效地加以运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因为覆盖高校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优质的服务,会激发师生共同的力量,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这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5.传媒载体

这里所说的传媒载体是指大众传媒向广大受众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在接受广泛信息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它包括传统大众传媒即广播、电视、书籍、杂志、电影、音像制品等,尤其包括新媒体。传媒载体不仅形式众多,超越时空,给教育者和受教者以无限大的选择和加工余地。美国政治学家李普曼指出:我们的“身外世界”即现实环境越来越广阔,人们已经很难直接去亲身体验它、理解它,现实环境已经成为“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环境。[10]此处的环境,其实也就是说由新媒体所创造的虚拟的“媒介环境”,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被传媒理解和演绎过了的世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更依赖于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新的历史时期,新媒体载体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所关注的热点和实践运用的重要载体形式。

(三)功能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服务的。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纽带、反馈、强化、渗透、储存、证实等功能。

1.纽带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需要有一种纽带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纽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无论是校园网,还是校报校刊、学生管理、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能通过这些载体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传递给学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作用于学生。没有这些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系就会断裂,无法实现二者的沟通和互动,教育内容自然无法传输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无法发挥出来。

2.反馈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大学生对此如何反应,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知道的。要了解学生的不同反映,就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反馈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反馈功能的发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晓各种反馈信息,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断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使之更加适应大学生的发展。比如,通过统计浏览网站的人数,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站是否喜欢、哪些网上活动受学生欢迎;通过了解参加社团的人数,可以推测某个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通过学生听课的反映,可以知道学生对课堂教育的认可程度。

3.强化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能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区分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的基础上,肯定、弘扬真善美,辨明、批评、鞭挞假丑恶,引导学生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次性教育,受教育者不是一次性接受教育内容,教育效果也不是一次性显现,而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反复强化,重复进行,才能确保学生受到深刻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又使载体的作用方式具有交叉性。同一主题的内容通过某一载体传向学生时,其他载体也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和影响。比如,用广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网络、电视、课堂都在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学生受到立体的、全方位的教育,受到反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4.渗透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中介,同时又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直接显性地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而另一些载体的形式、作用方式和影响则是隐性的,不容易为学生感官直接感知,如校园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大学生们在生活、娱乐、交往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逐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并运用到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最终转化为自觉行为反映出来。

5.储存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桥梁,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储存起来。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物质载体能够将爱国主义的历史和现实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画面等一定的形式储存起来。当教育主体运用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这些载体所储存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信息就能通过报刊、书籍、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传导出来,作用于不同的学生。

6.证实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仅能够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容和信息进行跨时空的传递,还能将活生生的事物或某项活动过程呈现在人们面前,用以证实某种思想存在的真实性,证实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增强教育对象接受教育信息的真实感。特别是电视、电影、网络等传媒载体在这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和突出。历史文物、历史古迹、文化遗址、历史书籍等物质载体,还能成为证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于世的物证,给予学生直观真切的教育影响。

二、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行有效性的追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密不可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突出成就,如多样化的形式,人性化的建设与管理,职业化的队伍建设等。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载体的作用和功能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因而出现运行中的缺失也是必然的,主要表现在:

(一)各种载体作用力分散状态明显,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体性功能的分化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整体而非局部、开放而非封闭的、动态而非静态的特殊生态系统。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单纯的几次校园文化活动而产生效果的。而各载体力量间各自条块分割的问题明显,不同力量间缺乏彼此的呼应和配合,常常表现出自发、无序等离散状态,结构分布也并不合理。比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育,缺乏针对大学生个人的关怀和个性心理的关注,再加上教学方法的传统与教学手段的单调,学生作为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者,易于产生抵触心理,因而其功能并不能完全得到发挥。因此,整合各种载体力量,形成“载体合力”,正是在对这一时代图景的回应。

(二)一定程度的盲目跟风,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逐步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地位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研究的滞后,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载体的能力欠缺等因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跟风和随意运用,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新媒体的运用上,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授课热衷于网络上流行的视频和话题,或者只是机械地阅读课件,而不做深层次的讲解,课后通过QQ等通讯工具,取代传统有效的谈话和咨询载体,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对新媒体及其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了新载体形态的挖掘不够

新媒体以其传播快捷、检索便捷、传播的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而受到一定的关注,正在被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广泛运用;但另一方面,人们淡化了新媒体需要一定的技术投资和相关人员的观念更新,尤其是新媒体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使其积极作用达到更广层面上的发挥。对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要在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中进行。

(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传媒载体在新媒体时代出现的盲点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存在重主流而忽视非主流、重单向传输而轻视互动对话的倾向,阻碍了其影响力。正统和权威性是作为主流的传统媒体的突出特征,将重要的传播内容和口径对受众进行信息的灌输,这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性及受众选择和接受信息的需求多样性的背景下,难以控制其接受度和认可度。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来说,传播信息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或者有多高的价值才是他们信息取舍的基本判定。因此,传统媒体的定位,不应该是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而应该是媒体的品位和受众目标选定的价值定位。[1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为例,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对教材的兴趣不大,甚至是持有适当的反感情绪。“8020法则”[12]在这里同样可以得到体现,现代大学生更热衷于出现在传统媒体之外的80%的非主流信息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新媒体时代不断扩大和精准传播的80%的信息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传统媒体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原因(因技术等因素反馈难以迅速实现)及话语权的绝对掌控,使得现代大学生对其接触量越发减少,纸质传媒和广播电视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小。反之,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并更容易被接受。

(五)市场经济场域中媒体的公信力和信誉度,考验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媒体环境

当前,在商业化浪潮中,有一些传媒由于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往往缺少中肯的观点评论、深度的创意和人性化的活动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空洞虚无、低俗媚俗庸俗的现象,不仅影响了自身的美誉度,也容易让受众对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媒体失去信任。

总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运行也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过程中,所呈现出三个比较突出的情况:一是单个载体的有效性问题;一个是载体的综合协调性问题;一个是新的载体的挖掘度不够。因此,需要我们以系统发展眼光和跨界的思维,结合实际,打造一个合力平台,以最高效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生成理路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行情况不甚理想,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要开动脑筋,转变思想,一方面体现整体性原则,实现载体的整合;另一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口,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形成一个载体合力的平台。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生成理路的理论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因此,系统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生成理路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系统论认为,要素是指构成系统的要件和因素。系统和要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系统对外输出信息和能量。寻求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之前,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生成理路进行科学定位。张耀灿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其中,介体包括内容、方法和载体。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中介要素。介体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在思政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内容是传递的信息,方法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手段的总和,载体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促进传播与交流,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坚持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视作一个系统,并力图将其组成要素按某种结构方式建构成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的有机体。当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要素都独立存在、无相互联系时,现实的教育活动就无法实施,只有当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才会产生现实的活动,成为教育的现实表现形式。同样,只是以某一种载体形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单打一,势必会事倍功半。鉴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即整体性观点、动态观点、联系观点、结构观点和调控性观点,不难得出:单个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行效力必然小于整体,只有“合力”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最大的运行效力。“合力”就是作用在物体上所有的力产生的总的效果,“载体合力”则是借助多种载体并进行整合而实现“合力”推送。

二、新媒体为“载体合力”的生成理路提供可能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方面更具优势:

(一)新媒体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共享的平台,使得“合力影响”得以扩张

技术层面上来说,新媒体工具的先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宽广的选择空间,使它成为具有不同传播目的各种传播者不约而同的工具选择。媒体工具转变为各种影响力量都可共享的信息平台,这为形成合力提供了信息资源和工具上的便利。比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可以引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可以链接网上诸如视频公开课的资源,更可以在线讨论和交流,发挥施教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方式,形成“学导多元互动模式”。

(二)新媒体能够吸引更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使得受教育者的参与度得以增强

使用新媒体,只要拥有一个信息终端,就可以发帖子、发短信、发微信、QQ聊天、写(微)博客,及转发各种信息,甚至网络游戏都可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纳入正式思想政治渠道,成为学校行为,也可以是学生或者施教者的个人行为,成本都很低。同时,在互动过程中,受教育者在进行提出反馈意见等活动时,因为只要拥有一个客户重担,隐蔽性增强,因此享有更大的安全保障可能。从这点考虑,基于全体师生的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变得越来越强势。

(三)新媒体能够加速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得以提升

新媒体兼具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能通过“资源共享”或者“媒体联动”等方式来加快信息汇集,加速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随着3G、4G宽带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意味着能集成视频、音频于一体的网络型信息传播方式的普及应用,以期实现强劲的视觉冲击力、强大的数据库和精准的信息搜索能力,都会成为新媒体的优势凸现,其信息选择、信息集成、信息整合、信息优化、信息运用、信息互动传播等强大生命力。比如汶川地震中“大爱思想”的传播、民族凝聚力的延伸都体现了新媒体的威力,从而在瞬间加速了载体运行的功能。

三、“载体合力”的生成理路及特征

鉴于以上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行的追问和反思,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以跨界思维为起点,坚持继承与创新、形式多样和统筹协调的原则,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大学生为本、以各项活动为主导,加强信息沟通、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使之形成强大的“载体合力”。同时考虑到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要充分挖掘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寻求新的载体形式,以充分发挥新媒体载体的效应。为此,本书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生成理路的构想,如图7-1所示:

图7-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生成理路

“载体合力”的生成理路因新媒体而具有如下特征:

1.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行过程的系统性

长期的工作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区分出不同类型或部分,但这种区分只是形式上的区分,在实践中,虽然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各有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各有千秋,但是它们之间是无法分割的。一般来说,在这一模式中,课程载体是主渠道或者主阵地,物质载体是基石,精神(文化)载体是动力,制度载体是保障,传媒载体是平台,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机整体。

2.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资源共享性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树立一种载体合力观。在具体的情景下,不同的载体形态可形成主导性载体因素、辅助性载体因素等层次性系统。即使在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子系统中,也可以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系统。新媒体载体与其他载体看似相互独立,并且是载体中的层次性系统,但它们之间实际上又由一根鸿线联接在一起,这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各项教育活动为主导来进行排列与分类,在共同目的的驱动下,发挥其所具有的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快速传播、交流便捷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推进各种载体之间的多元互动、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能够将各种载体的系统性凝聚成强大的“合力”。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载体的系统性,通过整合各种载体资源,运用载体综合效应,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比如南京近两年开办的“舌战金陵”风暴栏目,由江苏新闻广播联合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举办,它以资深新闻媒体评论员或大学教授与各高校大学生辩手之间的精英辩论联赛形式出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旋风,深受大学生喜爱。由于贴合学生生活的选题、前期的宣传、过程中的精彩辩论和专家的点评,给大学生和社会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效果。很显然,这种形式离不开模式中各类载体的发挥运用,传媒特别是诸如微博的新媒体提供了一个虚拟但却事实存在的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3.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可控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借助于新媒体,搭建了一个基本的平台,发挥着其积极的作用。通过各类课件制作、发帖子、电子邮件、短信、微博、微信、网上聊天、网上访谈讨论以及博客和播客等工具的使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为教育主体所把握和操作,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够将教育主体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客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自觉、有为的要素。

4.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性

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新媒体而享有最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体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性,共享平台充分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载体的传通、有效反馈等作用和功能也显而易见,其传通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或教育过程中的双方信息的传递沟通功能;反馈功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互动过程中的效果评价与检测,不仅能促进教育者及时总结与反思,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个人在其思想意识形成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主动积极的摄取。这种建立在双方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基础上的传播与反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实现了相互启发、相互影响、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而边界开放、容量无限、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使这种平等性更具可能。

5.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

新媒体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和空间,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当代大学生尤其关注并热衷于接受新事物。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相对固定、覆盖面窄、信息资源滞后的局限相比,新媒体具有最先拥有新信息、新资源和最先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气息等优势,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具时代性的新阵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密切洞悉生活中的变化,尤其是要对那些反映时代特征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予以格外关注,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加以整合,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一、载体合力生成的基本原则

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网络的优势、消解网络的不利因素,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发展创新与继承传统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可能墨守成规,必须开拓创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发掘新的载体,一方面在于利用人的新活动方式,例如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我们要发掘利用网络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还应该对已有载体加以改善,又称载体嫁接。载体嫁接是通过把一种载体嫁接在另一种载体上,形成一种复合载体发挥作用。这是不同于载体间互动的。例如将传统的课程载体和现代的网络载体进行嫁接,形成新的载体;将网络载体与心理咨询载体进行嫁接,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活动。发展的基础是去其糟粕,继承精华。对那些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已经形成的一些实用有效的载体,应该合理继承;对一些传统载体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不适应或者不全面等情况,应当对它们进行去其糟粕,加以适当的修改和优化,使它们重新拥有价值。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不断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同时,良好地继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手段。

(二)形式多样与系统统筹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多种多样,在具体的工作中,教育者应该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努力开拓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百花齐放。由于载体合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因素,所以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视为一个系统,并力求将其组成要素按某种方式建构成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的有机体。因此,必须整合各种载体资源,通过改进优化或设计创新,充分发挥载体的综合效应,建立起不同载体间的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效机制,从而使载体系统产生更大的效应,更加积极地发挥各项载体的合力,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

(三)大胆尝试与谨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各种教育载体的设计和运用是否成功,关键都在于大学生是否真正受到了教育。我们在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大胆尝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各项载体的使用状况、成效大小进行小心、细致、严谨的评价,在客观条件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使我们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时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依据,避免载体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即只管跟风求新、不求实用有效地建设新的载体,或者开展了某些意义不大的活动,然而实际上却是“穿新鞋,走老路”,完全忽视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联系性和互动性,这种联系性和互动性统一于共同的实践主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只有和现实成功对接,才有可能真正起到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和效果。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必须充分考虑虚拟性与现实性的互动关系,所以要努力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现实学习交流环境,保证学生不至于长期的沉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以至于导致现实学习生活中出现不良反应。教育者要注意科学有效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使虚拟的网络和真正的现实之间能够和谐的交接转换,把网上的虚拟和网下的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网上网下育人合力。

(五)科学精神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加强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发展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相联系与互动,保证载体作用的更好发挥。为此,在载体的设计和选择方面,应尽量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校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力、感染力、吸引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依靠并相信学生,拓展载体形式,创造并保证一种最佳的自主参与前提。

二、载体合力生成的路径选择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建设,需要坚持继承与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课程载体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话语权,完善学习资源内容的设计,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中心”

与其他思政课程载体相区别,课程载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教育者的主导性比较强,并有科学的体系和一整套教学评价系统。因此,要沿袭和演绎传统的课程载体的运行方式,发挥理论灌输的作用,但同时,要擅用新媒体技术,使理论灌输富有新意。

1.鉴于新媒体的影响力,进行学习资源内容的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其学习资源内容可按照从政治层面、思想层面、文化层面上来进行设计。为方便设计,可以将课程载体的设计分为主干内容设计、辅助内容设计和扩展内容设计。主干内容设计是所传授的核心内容,它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针对这些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即政治性思想性比较强,可以在网上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现代手段凸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情趣,使之成为大学生乐于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课堂。辅助内容设计则包括与主干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评述、阐述,如教案、参考资料、典型案例以及与其相关的链接网站等。扩展内容设计包括指导、帮助、测试和讨论等,如新观点、优秀成果、名师讲座、道德讲堂等。通过精心设计和完善学习资源内容,实现课堂教学和互动,让思想政治教育如润物细无声般进网络、入头脑。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重点解决青年学生的深层思想问题,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是活动无法完全实现的,必须要依靠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系统的课程教育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深刻的道理说服人,来帮助大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普遍比较活跃,而且需求多样多层,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再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无法让学生对教育的内容感兴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转灌输、封闭和被动型教学为引导、开放和主动型教学。教育者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开展教学,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形式多样是必要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如演讲朗诵会、辩论赛、分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形式,将会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积极思考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载体,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担的责任,专业课的教学理所当然在除了传授知识以外,也应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在专业课程中,适时加强团队精神、奋斗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及创新思维等内容的教育渗透。

(二)在物质载体和管理载体方面,建立导航系统,打造特色网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力

这里的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和路径指引,将学校物质要素(校园风貌、建筑风格)、制度要素(管理与服务)与学生共享。其主要的方式是打造特色网站,如在校园网上建立“图片鉴赏”和“视频新闻”,可以将静态的学院风貌和建筑风格等以直观的视觉出击展现出来,传递大学的文化与精神。通过图片的点击,能够以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感,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和熏陶,启迪学生的理性,激励学生的意志,督促他们自觉地修身立德。通过“学校管理和制度”栏目的建立,以公开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校管理制度中体现“依法治校”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高校重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三)在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促进大学生的精神升华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而开展一定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谐而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起着很大的作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将新媒体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功能。通过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形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和资源整合,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即学术讲座、艺术交流、娱乐文化、辩论演讲、游戏竞技等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风采会凸显出来,将这些彰显大学精神的鲜活的材料和生活在身边的优秀大学生先进材料及时地挂到网上,成为众人点击的目标,不仅发挥了榜样的育人作用,更使得这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健康、高雅的人格。

(四)在教育者团队建设方面,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亲密接触,通过师生的共鸣和认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影响在于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个人魅力,而这些源于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等的道德和学识力量。传统的谈话和咨询活动延伸到这一模式上,则表现为教师和辅导员个人通过开设空间,撰写博客文章,上传学习辅导材料,讨论话题等,在网上公开自己的QQ、MSN等联系方式,建立飞信平台和QQ群,与学生进行心灵接触,保持信息快捷传递和工作通道的有序畅通。教师应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通过经营个人空间和撰写博客文章等手段,彰显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以自己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锻就高尚的品质,使他们自发地在内心深处激起同样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反思,形成共鸣状态,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来说,会产生一种神奇的效果。

(五)在师生对话交流方面,通过“心灵家园”等论坛的建立,搭建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教育即生活。在复杂的多元化背景下的80后、90后的个性张扬的大学生,遇到郁闷、烦躁、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并不太愿直接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类似“心灵家园”这样的心理咨询场所即是很好的心理医生,通过在线交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生活观、人际观,帮助排解心中的纠结。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站最具有活力的BBS板块,深入研究其中的舆论规律,坚持及时性、正面性、柔和性的教育原则,重视发挥BBS的引导功能。针对BBS中出现的各种舆论,及时分析事件的性质、真相以及帖子本身包含的情绪,并对此做出合理反应,正面引导,解决问题。如果说高校党政领导经常登陆网站,以普通用户身份用一种柔和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积极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认真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现实可能激化的矛盾就会在网上得到有效化解,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渠道。时尚新潮的QQ群共享,则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大众交流的空间,由于能够保持信息快捷传递和工作有效布置推进,其触角已经延伸到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为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真正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架起了一道真实的师生心理沟通的桥梁。

(六)在师生个人素养方面,注重培养和提高资讯素养,释放“载体合力”的能量,创建交互式学习环境

这里所说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是指在线论坛、网络日志和交互空间等等。资讯素养的主体不仅仅囿于学生,也包括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因为,这里所强调的基于新媒体语境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各种载体形成合力的前提条件。资讯素养是一个自21世纪开始兴起的新名词,是一种知识管理的策略,使人能够更有效地选择、寻找及评估传统或网上资源的技巧。它不仅为知识获得者提供了一个建立知识的框架,更强调在知识习得过程中的品德教育。新媒体的出现,为大众表达自己的声音提供了方便,从而使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得到的资讯突然大幅增长。面对这高速及大量的资讯,我们应该确认所需用的资讯,并筹划如何寻获。所以,作为一个资讯素养人,需要知道为何、何时及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资讯工具,并对所获取的资讯做出批判性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轻松驾驭浩瀚的网络资源,为创建交互式学习环境做准备。

三、载体合力生成的功能延伸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主流趋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探索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点,积极主动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另一方面,还要主动争取和抢占新媒体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更加广泛深入地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大学生们服务,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切实起到净化大学生心灵,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一)充分运用新媒体载体合力的功能

1.校园网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抢占新阵地最为直接、方便、快捷、有效的举措是校园网建设。把高校校园网打造成为弘扬主旋律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阵地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全面服务大学生的重要渠道,有效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的一项重要工程。为能够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必须对校园网的性质、功能等进行定位,校园网首先应该成为大学生们信息共享、查阅资料、经验交流、在线学习、情感诉求的服务性平台,在此基础上,校园网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责任。为此,进行校园网建设,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需求,发挥校园网服务功能。新媒体时代,学校校园网应该成为主流渠道,利用校园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最为方便快捷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校园网不仅仅是发发通知、查查学习成绩的作用,这个网站,应该是一个融知识性和趣味性、思想性和关怀性的平台,是一个服务功能强、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思想教育平台。在这里,大学生们不仅可以获取他们生活、学习所必需的讯息,还可以充实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建设校园网站的子网(思想政治教育红网),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专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可以依托专题的网站来建立,只有专题性质的网站才能够实现。这是因为专题网站能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引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案例,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3)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资源,吸引学生主动点击。新媒体时代,信息呈现裂变趋势,校园网要留住学生,需要积极建设和适时补充包括教学软件库、素材库的网络课程库;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展开网上交流,还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开展网络学术交流、科技交流、娱乐活动、艺术探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校园网致力于为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互动搭建一个便利的平台,切实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高效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相关学习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提供了便利。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投身校园网建设。校园网建设并不只是学校和教育者的事情,学生作为校园网的主要服务对象,同时也是校园网的主人翁,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中去,积极鼓励大家完成自我参与、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我维护、自我完善。通过参与校园网的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参与校园网建设的激情与热情,既能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能以学生的智慧推动校园网建设向全方位、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5)关注校园网络舆情,正面引导网络舆论。新媒体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是因为新媒体传播是带着思想的传播,受众已经学会从单纯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接受和参与,并且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跟帖,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支持或反对或质疑或同情等。所以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把握校园网舆情,积极引导校园网的舆论方向,理性分析判断,对于负面的不良信息要努力消除影响,避免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腐蚀,影响其健康成长。

(6)充分运用包括法律、行政、技术在内的各种手段,对校园网进行严格管理。由于新媒体存在极高的开放性、极强的交互性、传播多媒体化,使得媒体的管理变得十分复杂。为此,需要认真学习国家关于互联网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对校园网进行科学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要定期开展校园网的整治工作,最大范围地在学生之间开展安全网络教育,最大限度地保证校园网信息的健康、安全,切实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2.手机媒体、IM和SNS等建设

(1)手机媒体建设。新媒体时代,特别是3G、4G的到来,使得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综合性媒体,展现出独特的传播优势,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 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13]短信、手机报都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机媒体运用形式。

高校学生是手机最忠实用户群体之一,很多大学生甚至全天24小时“手机QQ”、“人人网”不离线,随时随地与自己的好友保持联系,拓展了手机作为人际交往工具的固有功能,使得用户的社交网络变得触手可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手机短信和手机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充分依托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平台。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制作“高校手机报”,将各类信息以短信群发或点对点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当前,很多高校在新生录取通知书上,都已经为每名入学新生配备“校讯通”手机卡,并纳入信息服务系统,将手机与校园网络绑定,加强了学生与学校的沟通,同时也为传播主流价值观念搭建了平台。以“飞信”、“手机QQ”、“微信”为代表的手机即时通讯早已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手机SNS也与大学生形影不离。

图7-2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其次,加强针对性,制作手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高校学生的手机基本都是智能机,具有多媒体功能,高校可以利用手机杂志、手机图片、手机音频、手机视频等形式制作能在手机上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多媒体课件,也可以开发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手机软件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成果,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即时通讯(IM)建设。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是一种以软件为执行手段,依靠互联网平台和移动通讯平台,以多种信息格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沟通为目的,通过多平台、多终端的通信技术来实现的同平台、跨平台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性通讯工具,[14]根据装载的对象可分为手机即时通讯和PC即时通讯。手机即时通讯代表是短信,网站、视频即时通讯如:“米聊”、“YY语音”、“QQ”、“MSN”、“百度hi”、“新浪UC”、“阿里旺旺”、“网易泡泡”、“网易CC”、“盛大ET”、“移动飞信”、“微信”等应用形式。

近年来,它以强大的信息实时交互、接近真实的交流情景、平等的传播方式、群体沟通功能,被人们广泛运用。即时通讯除了能加强网络之间的信息沟通外,最主要的是可以将网站信息与聊天用户直接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站信息向聊天用户群及时群发送,可以迅速吸引聊天用户群对网站的关注,从而加强网站的访问率与回头率。这些都让众多网名爱不释手。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68亿,比2011年底增长5 265万,年增长率为12.7%。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2.9%,较上年底增长了2个百分点。[15]在学生中,广泛使用的是手机短信、飞信、QQ等。为发挥新媒体的功能作用,应把握好两个方面:

首先,要利用IM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行个性化的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IM,既给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观点和倾诉情感的时间和空间,也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灵距离。IM还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等多种交流方式。对于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特征,发现其思想症结的所在,轻松、友好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在获取他们信任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纠正他们的认知偏差,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其次,要建立IM群组,实现群体交流与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和大学生共建IM群组,如QQ群、飞信群等。通过“群组”,可以实现多人交流,也可以进行好友的分类管理,比如建立班级群组,学生会干部群组、学习小组群组等等。除了在群内聊天、实现信息群发之外,很多即时IM工具还提供了“群空间”服务,如QQ群共享,用户可以在群空间中使用论坛、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便捷的交流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同学间的交流减少,容易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利用群组功能,可以帮助把集体搬到网络和手机上去,在新媒体上建立交互性的信息活动平台。同时,大学生在群组里进行交流,可以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同学们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感受学校、班级集体的力量、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友谊。这种方式,不仅简单快捷,而且可以获得特别的教育效果。

(3)SNS建设。百度百科上关于SNS有三种解释,即: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二是常用解释: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第三种解释是:Social Network Software,社会性网络软件,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技术,通俗地说是采用P2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

本书中所指的是常用的第二种解释,即“社交网”,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如“人人网”、“朋友网”、“开心网”等,均为社交网络服务网站。SNS平台核心理念在于构建用户之间的人际网络,因此它更强调用户的真实性,用户的网络ID大多是实名,信息的真实度高,逐步聚合了包括博客、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传统互联网应用,还提供了社交游戏、微博等互动类应用,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新发展的潮流,成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载体,深受广大高校学生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到这种趋势,积极在大学生聚集的SNS网站上注册自己的实名账号,推动教师利用SNS网站作为个人搜集资料、学习授课、表达思想的平台,共享教育资源、交流教学心得,让教育主体的SNS账户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库,形成教师、学生互动的教育系统,实现以丰富的内容吸引大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引导大学生。

(二)开拓延伸新媒体载体合力的价值

本书在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上,已经提到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同时更是一种变革人类与信息关系的变革。“今天,你微博了吗?”“微博”、“微信”、“微表情”、“微电影”、“微公益”……新媒体发展至今,似乎一夜之间,各种以“微”字当头的信息传播方式势不可挡,“微”风蔓延,进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让信息传播与沟通零距离。其实,“微文化”这个概念最早的提出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者是当时的微乐队主唱麦子,在1997年7月组建了一支名为“微”的摇滚乐队,传播自己最初的微文化理念。“微即温暖”或“生命本微”,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微”这个字的表面意义即“微小”、“轻微”等等,但同时人们也深刻认识到这是一种积聚的力量,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不经意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这是一个“微温暖工程”。当前,开拓延伸新媒体载体合力的价值,应努力做好“微”文章:

1.重视微博

微博(Micro Blog),是一种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及有线网络技术即时发布消息的迷你型博客。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其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滞后性、复杂性等特征,因而自诞生以来就赢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影响力迅速扩大,以至有人将微博带来的时代称之为“微时代”。

微博因其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快捷、信息交流互动强,使得其成为当代青年学生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当代大学生思维速度快,看待事物不拘泥于固有看法,很容易接受微博这一媒介。而他们在这个“微博时代”应用微博自由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一些非主流思想文化和低俗叛逆信息的侵袭。微博境遇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更加主动,选择更加多样,信息更加丰富,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微博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充分利用微博这种时代工具对大学生开展及时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高度重视高校微博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建立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微博,主动建立“关注”发挥其正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动占领微博应用的制高点,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微博上,要把握好资料收集者、话题讨论者、问题解答者、引导者、教育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焦点、难点和疑点,第一时间内给予答复、澄清;及时发现、处理突发性事件和重大问题,并迅速将处理结果通报给学生,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这一新媒体载体。高校还要加强对微博的实名制引导,大量减少有害信息的出现,逐步建立大学生信息发布的社会责任感。

2.关注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的免费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这款新型的即时通讯软件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切追捧。截至2013年1月24日,微信用户已达3亿。虽然作为同类型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比米聊晚,但是微信背靠大树好乘凉,有着腾讯QQ作为强大的支撑,完成了华丽跨越。现如今,微信的用户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同类型的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短信、彩信、飞信的用户体验与产品功能的升级版本。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它以智能手机为基础,以手机客户端为依托,以增强用户体验为目标,融合了短信的文字,彩信的图片,同时扩充了语音和视频功能。尤其是语音功能的出现,极大地改进了传统即时通讯功能和提升了用户体验,也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移动通话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微信,以QQ为基础完成了“一站式服务”的捆绑销售。QQ账号与微信号相互打通,避免了重复申请账号,同时只要是QQ有的基本功能都能通过微信体验到。此外微信还捆绑了QQ邮箱、腾讯微博、QQ离线消息等功能,实现了微信与QQ的互通有无。而且微信极大地优化了用户界面,简单、清爽是微信的主基调。打开微信,在主页面只能看到“微信”、“通讯录”、“朋友们”、“设置”四个主按钮,不用通过繁琐的查找就能找到相应的功能。微信可以通过查找QQ好友就能迅速添加好友,保证了微信好友关系的熟悉度和可靠性。此外,微信还与手机通讯录互通,这就保证了微信好友的强关系。熟人和陌生人是微信的关键词。熟人指代强关系,陌生人指代弱关系,微信把强关系与弱关系相互融合,符合了现代人的社交习惯和心理。微信的强关系主要是通过打通QQ和手机通讯录实现的;微信的弱关系则是通过基于LBS的摇一摇、查看附近人、漂流瓶等认识陌生人的功能来完成的。

对短信、彩信、飞信等传统即时通讯工具而言,微信的出现不仅是对它们基础功能的继承,更是对它们先天不足功能的弥补。从产品功能方面看,微信整合了短信、彩信、飞信的基础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扩充,用户体验度更高,产品功能更加的人性化。从用户的需求方面看,用户使用整合了传统即时通讯的微信得到了更好的使用效果和更大的心理满足,更符合现代人的社交方式和社交心理。正因为这样,微信这款新型即时通讯软件在媒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善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社交网站、PC客户端、OTT服务、APP等发展得风生水起。这些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给用户提供了全新的用户体验,增强了用户的使用粘性;另一方面给用户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同时它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交流习惯并对人们的身份进行深层次的重新定位。微信的广泛使用,不仅对传统的即时通讯、社交方式乃至新媒体格局产生了影响,尤其使大学生越来越沉迷虚拟世界的交往,这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身心健康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关注微信,充分运用微信这个载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三、载体合力运行需要规避的若干问题

(一)规避信息的海量性和分散性等造成的“合力不合”的风险

比如大学生将新媒体视作纯粹的娱乐工具,聊天、游戏、短信为其主要功能,过度使用网络和手机,这不仅会使自己偏离学习目标、降低学习效率,而且手机噪音、通宵上网等也会给身边同学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规避和消除不利于载体合力的各种反向作用

在强调新媒体为形成合力提供机会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可能的反向作用。由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隐匿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给有些人提供了恶意破坏的可能性。比如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制造垃圾信息,污染媒介环境;或侵犯他人名誉权,对他人进行侮辱和骚扰等,这不仅是媒介行为的失范,更是道德行为的失范,有的甚至还冲破法律的底线。同时,还要避免新媒体技术可能产生的风险。新媒体的风险,既包含了技术层面的网络“黑客”、病毒攻击、追查IP地址或手机号码,也包含利用远程协助盗看使用记录、盗取邮箱和QQ密码等技术对教育行为所进行的恶意破坏。

(三)规避对新媒体的过于依赖

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以讨论、社会实践等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而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对于一直苦苦探索如何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柳暗花明,而这样的机遇,又使得一些人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的依赖,从而降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过多使用和依赖新媒介,也很容易形成“新媒体依赖”。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各项载体的和谐运行,发挥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效应。

(四)规避对新媒体教育环境的污染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管机制不健全的现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引导,设置管理关口,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过滤、净化,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环境。同时,要切实加强舆情引导工作,做到早见事、早处置、早引导,以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确保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文明、健康、绿色的媒体环境中。

当然,在新媒体语境下形成“载体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存在着机制形成、技术开发、制度保障等更为丰富和更深层面的话题,这些都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注释】

[1]文小兰,孙兆静.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综述.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51.

[2]赵野田.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研究,l999(2):43.

[3]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江汉论坛,2003(7):115.

[4]刘元.浅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广西青年干部学报,2004(2):16.

[5]杨新宇.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初探.高等农业教育,2004(8):36.

[6]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探析.理论与改革,2003(5):95.

[7]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92.

[8]程静.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9.

[9]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特征和功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4):177-178.

[10]程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形态及特点.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3):117.

[11]蒋宏.新媒体环境下看传统媒体的盲点和策略.新闻界,2006(4):8.

[12]所谓“8020法则”,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的基础上。这个原理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所提出来的。它的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1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1.

[14]宫承波.新媒体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24.

[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