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
京族学校小学部 摄影:田 静
新中国成立前的京族社会,由于贫穷及民族压迫等原因,京族的学校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京族所在的防城县有小学116所,学生共有9300多人,但京族学生只有75人。京族人识字率非常低,因此其聚居区常被周边人称为“文盲岛”“瞎子岛”。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京族总人口3308人,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79人,占总人口的5.4%,中学文化程度的有5人,大学生1人,所有有文化的人加起来不到总人口数的6%。[1]
京族学校获得的奖项 摄影:孙 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京族人的总体文化素质,给予京族一系列扶持政策,京族的教育事业逐步发展,教育普及面不断扩大。教育部门在京族聚居的几个岛上分别开办3所小学,还根据海岛潮汐地点开设了3所分校,在京族所辖的江平镇开办了1所中学。这些举措使得京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京族的民族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1982年,京族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1982年人口普查表明,京族人口平均每千人拥有大学生5人、高中生64人、初中生124人、小学生377人,合计570人,略高于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平均数(560人)和全自治区(564人)的平均水平。1984年统计数据表明,京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小学教育得到普及;京族几个海岛上的中小学在校生共有1200多人,教师50多人,比新中国成立前均增加了5倍。[2]自1977年至1986年,京族考取大中专院校的人数为76人,而防城县同期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少数民族人数为575人,京族占的比例为7.6%,[3]远远大于京族占当地少数民族的比例。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上的腾飞又促进了京族民族教育的提高。1999年,在自治区组织的“两基”达标(即基本扫除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活动中,包括京族地区在内的整个东兴市通过验收,比整个广西实现“两基”早了8年。2000年,京族平均受教育年限(7.9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0年),成人文盲率(7.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8‰)。[4]大学本科和专科文化程度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每千人中少数民族平均为9.2人,低于全国13.9人的比例。1990年,京族(16人)已超过全国和汉族(14.3人)、回族(15.3人)平均水平;2000年,京族人口每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495人,拥有中专、高中文化程度为1 437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汉族、满族、回族、壮族的平均水平。[5]近年来,由于京族学生升学率的提高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趋势,这个比例还在提高。近年来,“两免一补”政策惠及京族。目前,当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也达到98%。当地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的扶持力度,除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外,还免除了住宿生的住宿费用。此外,京族地区唯一一所九年制民族学校——京族学校,开展民族特色培训,培养民族学生技能。学校根据京族的生活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立了独弦琴、竹竿舞、帆板等兴趣小组,并在课堂教学上开设越南语教学。目前,该校高年级学生基本上能用越语对话。几年来,共有65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京族民族教育已经成为东兴市教育的一道风景线。
京族学校
当代京族教育的特点,第一,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进入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的民族行列。第二,国家行政力量的彰显使得国家教育体系逐渐取代了京族传统文化教育而在当地发挥主导作用,从以本民族生产生存知识的传承为主,变成国家统一教育占支配地位的状态。第三,京族的家庭和个人不仅进行了微观教育投资,也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宏观教育投资,强大的经济实力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
从一个历史上文化教育落后、被长期边缘化的民族变成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的民族,当代京族教育的发展道路给许多相对贫困、教育支付能力低、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文化教育不太发达的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国家行政力量强有力的介入和扶持,推行国民教育,再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和区位优势,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使本民族的教育文化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