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复杂工作,它的工作性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质,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内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内涵
学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内涵问题在学理上的定义并不存在根本性的歧义,并且形成了通识性的认同,通识的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大环境的教育背景下,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高校学生,通过实践和自我完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品德和素养。只是在对这一定义的表述上有所不同,如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的各种基本条件的总和。有学者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主要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的基本条件的总和。[1]通过分析发现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几近一致的定义中,反映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即传统教学的“素质教育”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一般教育者的素质定义并没有特别的差异,而并未将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的职业特性和高校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者特质的差异性体现出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范围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内涵,学界的研究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也没有太大的歧义;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所包括的内容,目前学界仍存在着较大的歧义,并未达成共识。
对于这个问题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是“政治素质灵魂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主要指政治素质,并认为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核心,是发挥决定作用的素质,其他素质都是次要的,起辅助作用的,这是一直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经典叙事。无论是传统的立场或当代话语,都是强调政治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构成的统领意义,当然,传统立场强调的政治要素虽然有政治挂帅之嫌,但是对于传统意义的政治素质的内容认定符合历史的意识流;而当代政治要素强调的作用是政治素质的灵魂作用,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本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等同于“政治教育”——这样的做法存在着把政治教育窄化之嫌疑,显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误解,[2]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不能把政治素质当作主要素质抑或具有统领作用的素质,并认为政治素质优于其他素质,凌驾于其他素质之上,而忽略其他素质,甚至其他素质被政治素质取代,把素质内容独立化、狭隘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内容的普遍性观点是“多元论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内容是丰富多元的,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知识素质、人格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等。比如,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3]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4]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五个方面;[5]还有学者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的重要组成人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进行了总结,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是由教育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四个方面构成,其中,教育科研能力是基本方面,创新精神是重要内容,人格魅力是必要方面,道德风范是核心内容。[6]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扎实,就必须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历史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的实效都是以教师的学术水平为基础的。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素养,拓宽其专业知识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视野,进而提升学术与教学魅力。[7]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持“多元说”的学者很多,以上列举了几位有代表性的论说,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性较强的、多元的概念范畴。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结构
新媒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从总体上来看,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政治理论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水平,决定着他(她)们是否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否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客观事物,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否能够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目光洞察周围的新生事物和出现的复杂情况。因此,只有确立正确的政治观和坚定自己的政治地位,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灵敏度,才能始终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理性,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因为只有通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政治思想素质,才能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了解当前党的方针、政策;才能根据党的要求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提高政治觉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质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
1.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
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质主要体现为: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正确理解、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取正确的方针和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能站在政治高度看待和分析问题,保持头脑冷静,保证不犯政治取向上的错误。它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站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后继有人立场上,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来观察和处理所有问题。
3.具备优秀的政治品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忠诚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坚持真理,教书育人。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做到视野开阔,心胸坦荡,淡泊名利,坚持原则,谦虚谨慎,敢于承担责任,善于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4.具备较高的政治和政策水平
所谓政治水平即政治上辨别是非、政治敏感性和实际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的能力。政策水平即对党的纲领、任务、行动准则的认识、理解和执行的能力。政治和政策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政治经验、政治觉悟相结合,长期实践与磨砺的产物。面临新媒体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和政策水平。
(二)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首先,世界观是人的思想素质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端正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避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犯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等毛病;其次是人生观、价值观。所谓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人们处理和对待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根本态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新媒体时代,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才能有资格、有能力去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动中进行世界观的改造,提高对网上传播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免疫力和抵御力。拥有了崇高的人生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在网络教育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敢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自觉抵制网络上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一般来说,优秀的道德素质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私奉献的道德境界。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决履行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做到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二是坚定不移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培养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自觉确立正直、无私、正义、公平、诚挚等道德信念,并用坚强的意志行动去实现这些道德信念。三是坚毅果敢的道德自控能力。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网络情境中,也恪守道德要求,坚持理性自律;经常自觉、冷静地反思自身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能纠正自己的错误,使自己的道德境界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了良好道德素质,才能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道德关系的本质,才能从理性的高度指导和评价自己或教育对象的道德行为,才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象、关系和行为做道德分析和判断,才能积极地推动被教育者道德意识的增强。
(三)文化知识素质
文化知识素质,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方面,所展现的水平和个性特点。高校是一个“高知”群体的集合地。也就是说无论是大学生或是工作人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都高于其他的群体,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没有较高的科学知识水平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无法将教育工作做到位的。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是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丰富、知识水平较高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欠泛,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就无法在大学生们面前树立威信,让他们接受,并让他们信服的。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素质包括:
1.基础理论知识
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研究网络思想政治领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运用科学理论批评谬误,解释疑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准确地向受教育对象传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受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受教育对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受教育对象的素质全面提高。
2.专业知识
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结合网络的特点去分析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特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社会关系和网络环境,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3.辅助知识
主要是指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比如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学行为科学、企业文化知识等知识。学习和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辅助知识,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使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得到提高,在实践中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网络信息素质
所谓信息素质就是指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对信息的处理、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而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则主要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等多方面。
1.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意识
所谓教育者的信息意识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和消化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意识的高低,密切关系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其信息意识较低,那么其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肯定也不会很强,并且由于信息的交叉渗透性和分散性也会造成其对信息的吸收相当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善于将网络上的新知识、新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地给受教育者以新的知识信息思维和视野。同时,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适应新媒体飞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外,还必须要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主要是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和信息的传递能力。其中信息的获取能力就是指搜集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了对网络环境的了解、利用网络中的数据库并从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指利用互联网终端阅读、提取、吸收和存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信息的传递能力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吸收信息,还需要把信息传递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能力是未来衡量其是否合格的最重要的必要条件。有研究表明:在未来环境下,在个人智力等因素基本相同时,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教学效果主要决定于自身所具有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越强,那么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教学效果相应的也就越好,科研成果也就越多。
3.要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就是指协调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三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的内容包括:教育者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目标必须与社会整体目标一致;教育者要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和责任;遵循相应的信息法律法规,抵制各种各样的迷信、色情、违法和各种反动信息;尊重个人隐私等等;尊重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技术的开通,使人们突破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使人们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在瞬息间利用信息终端与地球上另一个角落的其他人对话、交谈或是传递图像、文本信息。而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有可能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思想:黑的、白的、红的等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信息道德素质,自觉抵制各种负面和不良信息,为受教育者传递健康的信息知识。
(五)业务能力素质
业务能力素质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多种技能和艺术。新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空间,要想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网络活动中去,增强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做得富有成效,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概括起来,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网络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本领,是有效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网络上做宣传教育引导工作,要通过网络说服教育对象接受你的观点、主张,就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语言、文字、形象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2.观察能力
由于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和间接性,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对象在网络上不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坚持全面、客观、深入、细致的原则,善于通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及时透过网络信息捕捉到受教育对象的情况变化,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综合,掌握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调查研究能力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变性与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利用网络超时空、方便、快捷的特点,借助网络平台,通过调查研究从面上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的能力。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事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化为研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开展一定规模的网上匿名调查或者有针对性地大量收集网上某些方面的信息,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然后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来掌握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和情况变化,预测形势发展的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4.组织协调能力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思想层次各异、文化知识水平不同的大学生“网民”。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一起去做。需要组织各单位的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创办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辟各种栏目,制作各种网页,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动员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工作骨干通过在线活动,引导网上舆论,及时沟通信息,做好疏导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需要规范协调好各网站、网页的管理,做到各负其责。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牢牢地占领网络阵地,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新闻、宣传和文化机构以及报纸刊物进入网络,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相互配合,协同努力。
5.调控能力
网络社会变化莫测,新思想、新信息、新情况层出不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根据不同时期网络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扩张和网络技术知识的发展动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紧扣新形势的要求,才能适应不同情况提出的不同要求,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时效性。
(六)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各种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前提;坚强的意志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自己首先应当具备身体健康、气质优良、性格稳定、意志坚强、行为端正等良好的身心品质。
1.要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生理健康素质而言,除了应该具备一般人体的基本健康水准以外,人的大脑和各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机能尤其应该经过营养、锻炼、保健等环境因素的作用,达到比较高的健康标准。
2.要具有广泛的兴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广泛的兴趣,才能在更宽广的范围和更多的时间里接触、了解教育对象,并能够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工作。
3.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般来说,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会给别人带来精神和情绪愉悦;而消沉抑郁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使人厌烦、悲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学会做自己心境的主人,使自己保持一份平和、开朗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以此去积极引导学生。
4.要培养良好的性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性质,要求教育者必须培养和塑造自己的良好性格,自觉地做到:对待社会、他人,要诚恳友善、宽容大度、乐于助人;对待工作、生活,要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细致节俭;对待自己,要谦虚、自信、进取、克己、自尊。
5.要有坚强的意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有不怕挫折、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善于迅速明辨是非,遇事有当机立断毫不退缩的果敢,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为大学生们树立一种自强自立、坚强勇敢的良好形象。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上六方面素质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独立,互相影响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具有良好的网络信息素质,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素质,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能力素质,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是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环境、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的要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与分析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造成了巨大影响。对于高校来说,新媒体技术的传输特征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不断地拓展处理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主要反映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一)积极影响方面
1.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网络技术作为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之一,必然会推动人们的思想大解放。[8]随着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新媒体使信息的全球化流动与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在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创新精神、提高效率、共享信息等负面已被人们广泛认同,这就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新媒体带来的“三大弱化”,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一是弱化了课堂内外的界限,它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要重视的不再只是课堂的“两课”教学,还要更加重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与学生进行网上沟通与交流。二是弱化了校园内外的界限,它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出校园,分析和把握住社会上各种热点问题出现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根源,寻找对症措施、及时地予以解决。三是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它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国内的信息,还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突破地域限制,放眼全球,关注海外,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的信息,以做到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2.催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现代观念的确立
新媒体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新媒体的这些特征,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如新媒体的显著特点是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简便性,这将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效率观念。新媒体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接触外界的机会,每一接触都是新知识开启的大门,这种便利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识更新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创造了不可忽视的客观条件,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多元知识意识。新媒体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获取信息方面将不再受到空间阻碍和时间限制,因为地球在网络上缩小了,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新的时空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紧密。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构建了一个异质的“人造世界”——虚拟现实。社会被缩影在这个人为的虚拟世界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个人作为主体的这个世界中运动,与各种事物发生联系,而这些联系实际上都是靠信息运动来实现的,这会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事物运动本质的认识,形成新的时空和运动观念,等等。
3.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新媒体在推进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利用新媒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他们既要注意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同时又要注意通过网络等新媒体,随时随地关注和吸收全球最前沿的知识研究,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更好地胜任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角色定位。如在“两课”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积极发掘网络资源,随时更新教育素材,并善于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利用新媒体开展相关调研和测评,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精神需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取得更好效果。
(二)消极影响方面
1.新媒体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地位的权威性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平等相处搭建了平台,但同时也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方面,教育主体由于受到自身新媒体素质、行政事务和工作时间等的限制,在教育过程中陷入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面对海量信息,他们所看到的信息,大学生也会看到,他们没有来得及看到的,可能大学生已经知道了,信息的获取往往落后于教育客体。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感主导地位的权威性正在面临着教育客体的质疑与反叛。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客体的信息接触面日益广泛,在网络所传播的各种不同观点影响下,他们对信息的理解更加多维和主动,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更乐于根据自身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信息优势正在逐步减弱,特别是当前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刻理解新媒体技术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新特征和规律,因而很难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主导地位的权威性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2.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少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有所淡化
新媒体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添新的工作渠道和现代化手段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在诸多影响中,最重要的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新媒体虽然是“无疆界”、“超国家”、“超民族”的空间,但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成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和斗争阵地。如同高校大学生群体一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不是生活在社会真空环境之中,他们也会受到网络上来自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种种影响,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所宣扬的政治观、利益观、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对一些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影响较大。一些思想政治素质薄弱的教育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有所淡化,他们或在课堂上或在网络里,盲目追捧和随意宣扬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观念,这种负面思想和情绪,久而久之,不仅会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3.新媒体技术致使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不胜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熟悉和运用及其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挥,决定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新媒体的认识、使用和发展。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表现出网络技术素质的贫乏性。据2010年北京理工大学课题组对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任教老师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能较为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但很少使用网络资源的教师仍占总比例的10%;在获取信息能力的自我评价方面,4%的老师表示很吃力,无法找到所需资源,不会使用辅助工具,28%的教师只知道百度、谷歌等一些简单的资源获取方法,而且资源获取花费时间较长,仅28%的教师表示基本掌握多种查询方法,能熟练获取所需资源。[9]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状况来看,普遍比较单一。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学专业主要就是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对当今流行的网络文化、文学艺术新思潮、新现象知之甚少,同时又对网络文化、文学艺术新思潮、新现象知之甚少,失去了一条重要的沟通交流的渠道。面对学习使用新媒体的压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信息控制和行为指导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一些老教师感觉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进而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4.新媒体技术致使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弱化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较普遍存在整体素质弱化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不强”:一是网络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以网络语言、网络文字、网络形象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更有甚者对网络语言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听不懂。二是观察能力不强,他们不善于利用新媒体在海量中及时发现和捕捉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不善于对网络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以准确掌握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调查研究能力不强,他们不善于借助新媒体平台,有目的地开展一定规模的网络调研和网络信息收集,以做好综合分析,预测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趋势,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四是组织协调能力不强,面对思想层次各异的大学生,他们习惯于单打独斗,不善于动员校内外力量通过在线活动,引导网上舆论,共同做好疏导工作,也不善于协调好各网站的力量,既各负其责,又形成合力。五是调控能力不强,他们不善于根据不同时期网络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规划工作方向,引导社会舆论,以增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时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受到挑战的原因分析
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受到挑战的原因,大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环境的多变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现有素质难适应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了多变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新媒体的开放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度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面它扩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更宽,接触到的不同观点更多,获取的信息就可能太多太滥。这一“盛况”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的“主导性”与“权威性”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体普及之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信息量较为匮乏,信息接受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在当今时代,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导致高校很难挑选出足够完美的资料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之新媒体的内容也更为多样,手机短信、微博、博客、论坛等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肯定。手机上网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人手一部手机,基本上成为当前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的风景,而具有上网功能的手机基本上也就成为广大高校学生的标准配置。众所周知,传统媒体在空间、时间以及速度上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而新媒体技术却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遭受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的“信息污染”。而网络不像其他媒体一样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编辑和删减,这就不仅对大学生的分辨力、选择力、运用信息的能力形成严峻的考验,而且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因此,如何净化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督,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新媒体传播的多样性文化,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可控度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导致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具有多样性特征,尤其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受到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在网络上的传播,更是极大地加剧了这种信息文化的多样性。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网络为媒介,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通过卑劣的方法,实施技术标准和技术制约,使他国无法平等地分享网络信息;推行“密码霸权”,给其他国家的网络信息安全带来隐患威胁;设立一系列的障碍,在网络中实施经济霸权以及政治霸权;不断借助本身先进的传媒技术掀起舆论攻势,从而阻碍或者限制别国的发展;全力施行网络扩张政策,以实现信息干涉以及信息破坏的目的。
网络信息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从客观上来说,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谁掌握了高科技的优势,谁就能够在网络上称王称霸,就能够更为有效地掌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在传统媒体的应用过程中,我国政府能够通过对该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实现对其有效控制,主导权在我们的手里。而在新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对于媒体的整体掌控力度不断下降,尤其是各高校网络的监管还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水平,网络信息的内容与教育工作者所宣传灌输的信息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教育环境的不可控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制造了阻碍。
3.新媒体的“互动性”和“虚拟性”,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自由度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建立在信息的可控性基础之上的,教育信息一般通过教育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整理后灌输给大学生。按照教育者的意志预先设计的模式进行,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单向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脱节,内容陈旧呆板、方法单一,脱离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大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与教育者所讲的相差较远。这种教育环境不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情感调动,且能打动大学生的地方比较少。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大学生们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外部灌输,而是要求平等地互动交流,以往只靠教师站在讲台做报告,通过书信和面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了。在新媒体所构建的平台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进而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这将对高校传统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产生十分激烈的碰撞。
新媒体取代了过去面对面的交流。手机短信、博客、BBS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很多人都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在沟通过程中大家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行行文字或一张张图片,人与人的交流成为非身份的交流,人更容易以面具的方式出现,并以工具化的态度对待他人,自然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部分大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世界,容易造成紧张孤僻、逃避现实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传统的正式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随之产生的问题是选择的沟通途径虽然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简单快捷,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效果却收效不大。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教育环境的自由度要求加大,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尽快适应新媒体环境。
(二)新媒体信息渠道的立体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现有素质难选择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角色定位来促成二者关系的形成。而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支配关系。教育者依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及获得的经验,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展现给受教育者一个授道者的形象。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由单一的填鸭式教育演变为多向、多渠道获取。教育途径及信息来源的多向化促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灌输式的领导优势削弱,新媒体的传播和教育功能被强化,进而也打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传统的关系秩序面临解构危机。随着传统的教育主体关系秩序的解构,信息传播渠道由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多向传播甚至立体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两者的关系由教育者的“信息独享者”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的平等享有者”转变,使教育者处于难选择的境地。而大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上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自主的选择,可以从网络复杂而多样的信息中选择自我需要的信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还可以使网络信息接受和表达、传播相结合,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大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自我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加工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大学生在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加工的同时,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地位,通过自我的主动选择,不断发展着自我的意识,不断进行着自我思想的调节和行为的调节,同时还能通过网络活动的参与,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自我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加强。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必然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到自主的选择,从传统的“灌输式”到“能动的参与”,从“塑造人格”到“引导人格”。而目前,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似乎无法积极面对这一挑战。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基本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仍采用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我说你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无对话、无交流,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参与性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尽快提升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网络化信息传递的立体性要求。
(三)新媒体技术传播的随机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现有素质难管理
作为一种更为关注个体的技术,新媒体技术在传播过程中,随机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客观上来说,对其所传播的信息进行监控和管理非常困难。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可以从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去选取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一般性要求的信息以供学生浏览和学习,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这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对新媒体来说,其传播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受众较多,这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空间都大幅度地扩大,从而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提供了新的开放性环境和广阔的教育环境。实际上,新媒体来完成对信息的选取,就是一个根据普世价值观对信息进行选取、判定的过程。在我国当前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然通过对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从中选取有利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构建正确思想道德的信息,对一些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不利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信息加以摒弃。
新媒体技术的随机性,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海量信息的选择难度。以网络媒体为例,从整体上看,由于网络没有主管责任机构,用户使用的限制性相对较小,导致大学生很难追寻网络信息的来源及其可信度,因此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这个漏洞设法将游行示威、结社以及抗议等活动均会被放到网络上,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的局部地区陷入动荡甚至有可能逐渐蔓延至整个国家和世界。在这一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给大学生提供较好的过滤信息的方法,而学生本身在浩如烟海、时刻变化的信息海洋里也会变的不知所措。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进行实质性的有效管理,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强烈冲击大学生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另一种则为大学生新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但是这一价值观的优劣,无法预先判定,有可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促进作用,也可能对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制造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特定的思想道德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也要训练学生的道德意志,并指导学生的实践。客观上来说,新媒体对于思想道德知识传播速度的加快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的,但是由于信息的丰富性和选择的矛盾性,面对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能否达到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对信息选择的能力,这都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现有素质提出的挑战。
(四)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现有素质难应变
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性所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受到冲击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与法制观的教育。新媒体在拓展了大学生知识学习、知识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的开放性、多元性使其所容纳的信息良莠混杂,增加了青年大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论调也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对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对大量网络信息进行甄别处理,容易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信念、集体主义原则出现了动摇,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了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弱化
在新媒体给人们带来新的文化、文明曙光的同时,网络“信息垃圾”和“信息毒品”也同步而至,暴力、淫秽、迷信、欺诈、色情等不健康信息,敌对分子散布的种族、民族和政治仇恨,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等反动内容,充斥网络,还有一些虚假信息和流言蜚语等借助手机短信、网络等在校园流传开来,严重污染了校园文化环境。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时期,对各种信息的接受比较活跃、广泛,加之当代大学生是非善恶观念的培养是在多元性的冲击中形成的,具有很大的弹性,如果不能深切理解“以信息交流为主”的新媒体时代生活方式,这无疑会令他们产生诸多的矛盾与困惑,进而抑制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导致大学生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水平下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各种违反社会道德的信息泛滥,无疑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又由于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上非常容易接触到西方国家的宣传舆论、文化价值观等,这些就有可能更加淡化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总之,无论是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进行的意识形态传播和扩张,还是各种违反社会道德的信息传播,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必然产生强烈的冲击,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压力,由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客观事实。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更新
翻开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课教材,会发现其中高度抽象的内容千篇一律,许多经典理论晦涩难懂。课堂教育比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但缺乏寓教于乐和理论联系实际,往往使学生感到教育内容枯燥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在大学生已习惯了互联网声色俱生、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多媒体传播方式的今天,尤其显得突出。目前大学生在“两课”课堂上走神、看闲书甚至逃课的情形比比皆是,这就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性面前,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契合时代需要的内容要不断充实进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以应对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培养路径
素质培养与一般的知识培养、技能培养是不同的,甚至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素质培养的全过程都要体现素质自身具有的历史性、实践性,还有把握和维护素质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人从事长期艰苦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实践,而且在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培养的措施、方法和路径选择上,使之发挥其长效的积极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是后发性的、潜在的”,[10]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只有借助于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和平台,才能获得内生性成长的同时得到有效培养,并充分绽放出素质独特的灵性、鲜活、生动与丰富多彩。这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是一项极其复杂、相当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才能实现。当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思想观念,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理念新意识
(一)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增强“四个理念”
1.网络理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在各大高校已经逐步开展。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各大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部分,更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已经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为学生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进步乃至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正确的网络观。网络作为一种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创造出的实践手段、新的实践方式、新的生存方式、新的体验方式、新的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它的本质、特征,它的功能、作用,它的前途和命运,都需要人类不断去认识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以便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正确的网络观的指导下,投身网络实践,融入传播过程,真正使网络成为自身生存的工作方式,深入体验网络对社会、对个体、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影响,才能理解受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利用网络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
2.服务理念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快速成长到达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首先,在网络信息社会中,大学生将面对具有多元文化、多种思想意识形态、多元道德观、多元价值观特点的现实社会,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也将受到冲击。其次,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学习方式由集中上课改变为分散上课,课余时间明显增多,集中学习也改变为自由学习;生活方式上摆脱了家长的管束,很多高校没有了班主任制,取而代之的辅导员制,大学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的约束也不比高中。这些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除课本和校园生活以外的事物。再其次,多数人都存在先入为主的思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需要由正确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先去占领,先入为主,让错误的思想和腐朽的文化无容身之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主动服务理念,从大一新生入学为起点,关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主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互动,关注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动向,帮助协调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思想和心理上问题和困惑,主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转变工作态度和方法,坚持网上网下互动,网上了解“网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网下深入“网民”学习、工作、生活中,和他们打成一片,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办他们之所需,努力为他们办实事,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教育对象也容易接受,给予配合,使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虚实结合顺利开展。此外,高校相关部门也要主动配合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者建立优良的思想教育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3.民主理念
教育平等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教育者的平等性;二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平等性。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每个网络用户都是网络的终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可以是点对点的教育,也可以是点对面的教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因此,受教育者具有平等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性就是要确立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者要从传统的教育者施教、受教育者受教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网络平台上,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网络思想交流,将受教育者的被动记忆转变为主动接受,将网络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性也会常常发生某种程度的倾斜现象。在网络面前,由于在网络上交流的双方或多方是平等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接受内容和过程是平等的,往往可能会出现教育者所掌握的内容不及受教育者的文化“反哺”现象,从而对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冲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改变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的角色观念,树立民主化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摆在与教师自由交流、互动的同一个平台上,注意用启发式、参与互动式、讨论式、对话式的工作方式,以平等、诚恳的姿态与学生展开交流,耐心启发并积极引导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
4.实时理念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的惊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控和引导信息传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新媒体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充斥着各大网站的首页,很多信息被多次关注后成为热点问题。大学生是意气风发的一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事件在高速传播的网络的推动下就会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客观存在,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培养实时教育新理念。只有实时地关注事态的发展,积极处理与解决内部矛盾,才能将有利的问题或事件扩大影响,将不利的问题或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实时关注大学校园每天发生的事情,实时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将问题尽早发现、尽早解决。
(二)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确立“四个意识”
1.阵地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去占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跨文化性等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复杂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阵地意识,重视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认真研究网络空间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运用网络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网络中,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斗力。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充分使用网络带来的优势和便利,开发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2.安全意识
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超时空性和及时性、隐蔽性的特点。在信息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为西方“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糟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传播提供了便利,严重影响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觉甄别和抵制网上反动、不良的信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目前国家层面制定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互联网域名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11号)、《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等规范网络管理的法规,许多高校也纷纷建立了校园网络信息管理的制度、规定,加强了对网上信息的监控,对网络言行的管理和约束,但是,只有把法律法规的制约、管理制度的约束同网民的道德自律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强化网上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外,还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同网上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上网的自律意识,增强大学生自身免疫力,使大学生树立安全上网意识,保障上网安全。
3.学习意识
增强学习意识,是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学习、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科技手段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能够从网上快速地查找信息、筛选信息,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主动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利用网络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库。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密切关注和研究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出现的新事物,学习使用大学生常用的各种应用软件、网络交流平台,并通过使用这些软件贴近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网络言行,有效整合网络教育资源,使自己成为能够把“思政工作”理论和方法同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保持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知识构成的时代性,才有可能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完成艰巨而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
4.创新意识
新媒体时代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迎接挑战、解决问题、开拓工作新局面的关键。在新媒体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找准切入点,以创新的姿态开拓前进,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这种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创新观念,树立起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意识,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针对网络特点,创新工作思路,把富有时代特征的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最后,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方法创新具有时代性,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通过网络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他们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
二、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增强教育者利用和管理网络的工作能力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和管理网络的工作能力,当前应着力培养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熟练使用常见信息技术工具
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运用于教学活动,如利用Authorware、Flash、Action、PowerPoint、课件大师、课件快车、洪图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画,利用电子邮件,开辟网络课堂,丰富“思政”类网站上的教案、课件、示范课视频,有效地汇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
(二)熟练使用网络交流平台软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建立个人博客,熟练使用QQ,MSN、飞信、微博等“交流平台”软件,并大力发挥这些工具在日常班级管理、校园管理上的作用,充分使用这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捕捉在网络上处于隐蔽地位的大学生的言行,有目的、有意识地从正面引导大学生,成为校园网络社区的核心成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熟练使用微信
微信是当前大学生中最流行的、使用最广泛的手机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把沟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微信是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发送信息时消耗少量网络流量,具有发送语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功能,支持类似QQ,MSN、飞信可实现多人同时群聊功能,同时还拥有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即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简称“定位服务”功能。如根据手机用户的当前地理位置,查找所处位置1公里范围内的人和生活服务设施。
微信的强大功能,使得大学生广为使用,2013年1月15日微信在腾讯微博的官方账号宣布用户数突破了3亿,其中大部分使用者是青年人。大学生对微信的广泛使用,同时也对高校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尝试使用微信,了解微信的各种功能,探索把微信当成新的工作平台和载体,充分利用其功能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新制高点。
(四)熟练把握和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仍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灌输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因此,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熟练把握和运用网络这一工具,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做到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要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教材体系为线,运用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演绎那些严肃而枯燥的主题内容,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对历史资料、理论概念等进行形象化、生动化的显示与剖析。还可以通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让学生通过网络自由交流学习心得,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三、利用新媒体平台,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1944)一书中提出的,是指那些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11]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网络“意见领袖”,是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是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重要人选,他们还应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根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目前需要着力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主要是以下三种类型:
(一)“专业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
从高校的实际出发,要改变“大而全”的策略,走精准化路线,着重打造特定领域的民意主导者,在保证其拥有过硬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树立他们在专业的、特定领域内的权威。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擅长领域要符合大学生的需要,能够应对大学生的热门话题。目前,大学生网民参与程度较高的话题分别为:社会热点问题、突发性社会事件、自己与他人遇到的不合理事件以及国内社会民生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的专业性,应针对不同领域话题培育不同的网络“意见领袖”,加大大学生网民最为关注话题领域的“意见领袖”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要掌握某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熟悉该领域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的对策方法,并且对不同的话题应该有不同的引导策略。
(二)“多网络平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
不同网络平台的技术性能、核心功能不同,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与特点不同,网民的特点也随之不同,导致对其网络“意见领袖”素质要求的不同。网络“意见领袖”功能的发挥,受到网络平台核心功能的制约。因此,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和培育,离不开对相应网络平台功能与特点的考量,离不开对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网络社群(社交网站、即时通信)核心功能是现实人际关系的构建与维护,即“熟人交往”。网络社群“意见领袖”多是基于现实人际关系形成,与现实“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重合,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社交网站“意见领袖”的人选,要求平时应与大学生网民有较多的情感联系,他们应是该网络社群成员均较为熟悉的人。
博客和微博的营销策略采用明星策略,博客和微博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话语权的两极分化,博客和微博“意见领袖”多是各领域的“明星”,并且多是实名制。微博虽然也有圈子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还是异质信息的交流,微博用户更喜欢关注陌生人。特别地,微博的核心功能是即时信息的发布与获取,关注陌生人成为微博的典型特点,能够满足人们对明星的好奇心理和窥伺心理。因此,现实身份的影响力对博客和微博“意见领袖”的形成至关重要,普通人成为博客和微博“意见领袖”非常困难。所以,博客和微博“意见领袖”的培育人选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学者或深受学生拥戴的教授,而不仅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微博的实名制认证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名人趋势。
论坛是最具有平民化色彩的网络平台,通常采用匿名制,网民使用“马甲”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因此发言更具有批判性,许多网络热点事件的最初爆料都来自论坛。其“意见领袖”受现实身份影响较小,主要依靠发帖的数量和质量赢得网民的信任。网络论坛“意见领袖”一般不是名人,而是能够发表高质、高量帖子的普通人,网络文字是成为论坛“意见领袖”的唯一通行证。社区论坛“意见领袖”更具平等性、草根化,依靠文字思想性和分析问题能力产生影响力。同时,论坛“意见领袖”的影响往往局限于某个板块或多个版块、某些“志同道合”的网友,具有小众化和深入化的特点。因此,论坛“意见领袖”的培育需要专门化,只有对某一个主题的相关知识非常了解、有独到见解,才能发表高质量的帖子,最终赢得大学生网民的信任。
(三)“稳定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
网络“意见领袖”赢得大学生拥护和信任需要长期的努力,绝不在一朝一夕。首先,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度过可能会遇到的网络“信任危机”;其次,要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消除后顾之忧;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再教育,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网络舆论引导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培育稳定型网络“意见领袖”,如何使培育的网络“意见领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要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要尊重网络“意见领袖”形成、发挥作用的规律。网络“意见领袖”是自发形成的,是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网络“意见领袖”地位的获得不能政策规定,不能法律强制。即使强制规定,也是徒有虚名,没有实质性作用。网络“意见领袖”的权力归根结底是信息权力,通过设置网络议程、设定议题框架、抑制反对意见发表来引领网络舆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应充分尊重顺应这些规律。所谓艺术性,指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高校相关主管部门要与网络“意见领袖”平等相处,为网络“意见领袖”的成长、自身的完善,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服务。
四、优化环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优化环境,提升素质,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迫切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方面来说,当前需要努力改善“三个环境”:
(一)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的出现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已经显而易见,因此研究网络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营造纯净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一定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实践活动,它十分关注网络环境的教育价值,既能充分发挥虚拟环境既有的教育功能,又致力于营造出一个适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环境,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将个体需求和群体发展需求有机融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群体和社会都能够认同的价值观念,最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目的。高校应当通过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避免学生盲目地受到网络环境因素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网络环境的自主掌控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新环境的辨别与适应能力,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地取舍对环境的需要,扬长避短,消解那些负面信息对自身的不良影响,从而不断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双方面的发展需求。
(二)美化文化环境
对于网络环境来说,文化环境的不断优化能够对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优化和提升,营造出一个极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此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高校,必须要不断地加强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校园中健康、乐观的文化因素,感化广大受教育者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内涵,强化他们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网络教育的成效。网络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样能够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随着高校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应当要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具有学校办学特色、体现校园传统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内广播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三)优化法制环境
法律不仅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同时也成为网络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营造新媒体时代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完善我国的网络法制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在最近几年中,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不断地加大针对网络的立法力度,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地强化网络管理,构建网络法制管理体系,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充分保障网络的安全化、规范化、秩序化运行。各高校应该结合校园网站多年来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符合校园管理需求,具体可行的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要通过合理合法的程序,由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召开,相关人员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认真对待广大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校园网络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方面来说,当前应着力提升“四个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
要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强的政治思想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此,一要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新媒体时代,尤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持信心,保持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始终旗帜鲜明地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培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形势和自我价值,认识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热爱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自己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三要积极进取具备良好道德,提高法律水平。从理性的高度指导和评价自己或对象的道德行为,积极地推动良好道德行为的完成和持续发展,坚决同各种网络违法和不道德行为作斗争,从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专业理论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专业理论素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系统深入地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素质,并且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及时地将自己的理论素质进行更新,以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一定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主动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并结合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将新的教育方法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举措。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在解答大学生对现实的困惑时,比较清晰、透彻、正确、生动地讲解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信服。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找到更多与大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抓住更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促成教育内容向学生的有效传递,感染和激励大学生,增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媒体技术素质
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还要熟练使用新媒体,充分了解新媒体技术,掌握新媒体特点,科学使用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手机新媒体的有关应用知识,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利用网络或手机,使用BBS(电子公告板)、Usenet(电子新闻组)、E-Mail(电子邮件)、CHAT(实时聊天系统),开辟相应的“论坛”、“微博”、“飞信”等等,以真实或虚拟的身份与大学生进行对话、讨论,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互动,及时解决网络或手机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阻止不良信息的进入,使自己既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者,又成为新媒体信息的收集者、发布者和管理者。
4.学习创新素质
新媒体环境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摸索并归纳其中的规律,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服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应放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上。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尝试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在实践中勇于尝试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段,善于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不断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机制、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优秀的学习创新素质,才能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适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同时,高校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长效的教育培训机制,从而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注释】
[1]王树荫.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式.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2.
[2]刘五景.“泛政治化”“去政治化”抑或“中性化”?——对政治教育关系的再思考.河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39-243.
[3]纪淑云,张改清.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习报,2005(3):61-62.
[4]思勤途.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5):128-129.
[5]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治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12-213.
[6]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2-28.
[7]张雷声.教育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高校理论战线,2005(5):40-45.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4.
[9]北京理工大学.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调查,2010.
[10]于民忠,赵锋,彭庆红.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调查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7(8):42-44.
[1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