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发展现状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节庆,更是京族文化展演、表现的集大成者。传统节日“哈节”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京族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各级政府逐渐将京族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提到较高的位置来开展。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各族人民群众共创现代京族文化,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一时期政府为京族文化做的工作,为今后保护、传承京族文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发展现状_中国京族

第一节 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所包含的层面非常丰富,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作为全球化这种“多维度”现象之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彰显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态势,也表现出民族文化自我实践的过程。对京族文化而言,在经济全球化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京族地区作为开放、交流、合作的前沿地位日益突出,弘扬集海洋文化、农业文化、跨境文化于一身的京族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人类学家李亦园认为:“文化实际上并不存在。没有一个文化是写在那里的。当然也有一些书,但是文化是抽象存在的,人才是主体,人怎么样‘展演’文化才是最关键的。”[1]京族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深植于京族人的精神气质、审美信仰之中,体现在京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节庆,更是京族文化展演、表现的集大成者。传统节日“哈节”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京族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各级政府逐渐将京族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提到较高的位置来开展。2008年的“哈节”就不再局限于“东兴‘哈节’”,而是扩展到“防城港市‘哈节’”,并且大打“旅游牌”,推出了以“哈节”为依托,金滩旅游度假区为载体的旅游文化节活动,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文化业态,繁荣文化与发展旅游业得以结合起来。如今,每年一度的京族“哈节”,促进了京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京族聚居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哈节”成了京族地区旅游的一张名片,京族文化在“哈节”影响力的带动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哈节”旅游成了一项产业,它带动了京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提升了交通运输、道路、桥梁、港口、通信、水利及供排水、供电设施、公共娱乐场所、文化广场、旅社酒店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景区建设成效显著,旅游形象品牌日益鲜明,旅游住宿设施不断增加,旅行社规模逐步扩大。2009年,京族“哈节”广场、京族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正式建成使用,为人们了解京族优良传统和特色文化,加强京族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理想场所,为进一步弘扬京族特色文化,加快打造“滨海旅游胜地”和“中国海洋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旅游景点,而这又为京族文化产业提供了纵深发展的动力和空间,今后还需通过强大的文化品牌推动可持续性保护和传承。

当地各级政府正在积极实施京族特色文化产业带动项目战略,以推动和加快京族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以“哈节”为代表的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节庆、纪念、表彰、联谊等活动中,京族文化的影响力得到了扩大,充分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陶冶、教育作用。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各族人民群众共创现代京族文化,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哈节”成功举办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产业是京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切入点,是支撑京族文化延续的原动力。文化产业又是最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源,不但可以反复使用,而且还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增加其价值。“哈节”的举办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哈节”的内容传统中有创新,是文化间的互动,也是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间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来自国家和民间权威的力量,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文化的再生产”过程。这个过程利用原有的文化资源和新的文化创造来展示各自的文化特征,形成一种“文化+文化”的现象。特别是当把文化的展示置于旅游体系中时,文化的生产、消费和文化策略之间已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文化的生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满足了多方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的文化认同。

独弦琴、“哈节”和竹竿舞,是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吸取“哈节”的成功经验,近年来京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无不是在这三颗珍珠上做文章。原先由于乐器自身特点及其他原因,会弹奏独弦琴的人屈指可数。如今,在大中专院校有独弦琴专业或课程,一些民间乐师也在广收门徒,学习、掌握独弦琴的渐多。除了京族,还有其他民族的音乐爱好者。独弦琴曲目已经制成专辑在国内外发行,“女子十二乐坊”中有独弦琴乐手,独弦琴在各种场合中演奏,为世人所欣赏,大放异彩。旅美华人周子娟还在美国洛杉矶成立了独弦琴传播公司并担任总裁,使京族独弦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扬。相比之下,竹竿舞似乎没能成为独立的产业,其旅游带动作用,显然也是非常有限的。

除了文化产业的推动和促进,京族的静态文化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20世纪80年代,政府曾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集成”收录了京族的许多民间传说,记载、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文化信息。这一时期政府为京族文化做的工作,为今后保护、传承京族文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种介绍京族历史文化、京族民俗、京族地区风物景致、社会历史调查、田野调查的著作不断出版;京族学者及各民族学者们也在搜集、整理、研究京族文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京族喃字史歌集》于2007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我国京族古籍文献整理领域的空白。该书收集整理了不少喃字古籍和民间讲唱内容,使大量行将失散的古籍文献和讲唱文学得到保护,对京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的研究极具价值。2009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毛南族卷 京族卷》共收录广西京族古籍条目191条,每一条目的内容提要部分都对所收录古籍的主要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进行了概括和介绍,首次全面介绍了京族古籍的基本概貌,反映了京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研究京族古籍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随着数码影音技术及电视传媒力量的介入,也保留了不少反映生产民俗、文学艺术、禁忌信仰等内容的影像记录。

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京族文化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面貌。一方面,它与同源的越族文化不尽相同,又与其所在地的强势文化粤文化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原先的海洋文化特质又由于近年来京族的生态环境、生产模式、产业结构的改变而有所改变。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京族文化的发展。变迁是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H.G.Gadamer)的话来说就是:“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2]在持守中变化、传承中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现今的京族文化面貌、文化具体形态时要牢牢把握住的内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