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四个知道两个跟上”入手,着力抓好大学生关怀工程

从“四个知道两个跟上”入手,着力抓好大学生关怀工程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四个知道两个跟上”入手,着力抓好大学生关怀工程顾永标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承载着社会的责任和民族的希望。要坚持“四个知道两个跟上”,深入实际,精心念好“知”字经;持之以恒,抓好对大学生经常性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舍得投入,扶大学生走好成长路。

从“四个知道两个跟上”入手,着力抓好大学生关怀工程

顾永标

【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承载着社会的责任和民族的希望。要切实做好大学生关怀工程,使每个大学生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大学生人格得到尊重,人身安全得到保护,心灵倾诉愿望的渠道畅通,有益于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之间关系和睦,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和谐校园氛围。要坚持“四个知道两个跟上”,深入实际,精心念好“知”字经;持之以恒,抓好对大学生经常性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舍得投入,扶大学生走好成长路。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怀

抓好大学生关怀工程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大学生摆在学校管理过程的中心位置,要对学生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和激励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大学生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抓好大学生关怀工程能够有效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主人翁作用,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程。我认为,抓好大学生关怀工程,应从“四个知道,两个跟上”入手,即知道大学生在哪里;知道大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大学生在做什么;知道大学生有什么困难;思想工作要跟上;管理工作要跟上。

一、深入实际精心念好“知”字经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判断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若干方法,要学会“三看、三听、三问、一想”,即:上课看情绪,活动看兴趣,走路看神态;课堂提问听发言,日常生活听言谈,点名答到听声音;常到大学生中间问一问,上课间隙问一问,课堂外问一问;每天晚上对大学生的情绪变化想一想,有针对性地及时做好疏导工作。通过建立学生档案,摸清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家庭状况、人生追求、人际交往、学习表现及兴趣爱好等情况,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一口清”,对大学生的特征做到“一摸准”,对大学生的优缺点和思想问题做到了“情况明”,真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1.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大学生常常处于既保守内心秘密,又希望他人理解的矛盾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抓住这一矛盾心理,在密切相互感情的同时,注意时时有心,处处留意,努力做好知学生工作。一是知思想素质。通过查档案、座谈等途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爱好特长、生活习惯、人际关系、身体状况、入党动机、理想目标等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对他们的思想素质有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估计。二是知思想动向。言为心之声、行乃心之脉,人的言行就是七情六欲的映象和写照。要注意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习惯爱好、脾气情绪、学习表现等方面的异常反应,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内心矛盾,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有什么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三是知个性特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掌握他们的优点缺点、思维方式、发表意见的方式、接受批评的态度、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别是对性格内向的、孤僻多疑的、暴躁倔强的、反应迟钝的人,要倍加关心和关注,从而取得谈心和教育的主动权。

2.勤与学生交流沟通。要达到与学生深层次的相互了解,重要的是在日常学习生活的交流、沟通之中建立深厚、真挚的情感。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沟通作为管理的前提,形成规范制度。例如,通过建立逐级谈心制度,规定班主任、辅导员每周要与大学生谈一次,院领导每月谈一次。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平常人平常谈,个别人反复谈,发现问题重点谈”的办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广泛开展和大学生交朋友、结对子活动,架起了一座通向大学生心灵的“桥梁”。通过建立思想汇报制度,利用辅导员工作例会、班会、团会,使平时不易察觉不易知道的思想问题和事故苗头,能及时下情上达,对大学生所想所需全面了解。有事无事多与学生交谈沟通,不仅增进了了解,而且师生关系也更加密切了,师生同学情谊更加深厚了。

3.随时掌握学生去向。知道大学生在哪里,不仅仅要知道大学生上课时间在哪里,还要知道他们课余时间在哪里,尤其是各班的班长和政治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动态去向要了如指掌。上课时间知道大学生在哪里,有利于了解和掌控他们学习生活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便于及时沟通、超前预测、跟踪分析、有效监控,也便于随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必要的时候,不仅要知道每一个大学生在哪里,还要与他们一同经受酸甜苦辣,一起思考,共同感受,灵活应对,从而主动将大学生行为控制在有效、有为、有序的轨道,也便于有的放矢的在工作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4.关注学生言行举止。知道大学生课余时间在哪里,可以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适当的时候,应该参与到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文化娱乐中,引导、激发大学生追求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与大学生一同成长进步。知道大学生课余时间在哪里并能够主动走进大学生课余时间生活的“家长”,一定能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打开工作之外的感情通道,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学生与老师不光是学习中的和谐呼应,还形成了生活中的依附。只有随时随地知道大学生在哪里,牵挂大学生,让大学生觉得这个小家、大家任何时候都在关注着自己,关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注着自己的成长进步喜怒哀乐,大学生的心自然就有所归属,犹如一根被线牵着的风筝。知道大学生在哪里,也就掌握了大学生的思想。

5.积极与学生同娱乐。知道大学生上课时间在做什么,同样需要知道大学生课余时间在做什么。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片面地认为,课余时间是大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没有必要去过问干预。恰恰相反,课余时间,大学生同样渴望老师成为他们推心置腹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一同娱乐休闲,参与或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课余时间知道大学生的动态,并适当适度与他们一起分享休闲时光的快乐,是走进大学生心灵、掌握大学生思想的一枚钥匙,这样做既能指导大学生从事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又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后,又为大学生思想行为跟踪监控奠定了先决条件。

6.掌握学生实际困难。知道大学生有什么困难?平时就要善于察言观色,观察大学生的情绪、表情、言行上的反常变异之举,除大学生主动诉说和从其他渠道获取的大学生已知困难信息外,要透过大学生言表洞察他们藏着掖着不便启齿的困难,探知困难真相,同时心中或手头要有一本“大学生明细账”,对大学生的家庭底细、遭遇经历、生活环境等情况要做到信手拈来。如此,才能第一时间获取大学生生活困难、家庭遭遇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及时采取措施,为大学生出谋划策,力所能及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大学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二、持之以恒抓好对大学生经常性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经常性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的、不间断的、随时随地进行管理和教育疏导活动。经常性思想工作是针对学生各种现实思想问题,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以个别谈心、随机教育为主要方式而随时进行的教育和疏导工作。

要注重对大学生的经常性管理,加强经常性思想工作,针对大学生现实思想问题,随时随地进行教育疏导。在经常性管理活动的实践中贯穿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领先的基础上抓管理工作,把二者融为一体,管中有教,教中有管,教管并举,互为作用。对大学生经常性管理和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效作用的基础性工作。

1.把经常性工作当日子过。经常性管理工作和经常性思想工作,贵在经常,难在经常,成果出在经常,而问题则往往出在不经常。而经常性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时、随地、随学习、随对象,也就是说两个经常性工作在班级建设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与大学生每日每时的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随之变化而变化,随之发展而发展。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对象等方面,既不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又不原地踏步,时续时断,更不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始终保持着彼此的同步性。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其明显标志是,错误行为随时管,思想苗头随时抓,不良倾向随时纠,歪风邪气随时刹,补充措施随时订。

2.“两个经常”有机结合。经常性管理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个经常”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的。孤立地就管理抓管理,或单独地就思想工作抓思想工作。既不能保证“两个经常”的有效性,也不能保持“两个经常”的经常性。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渗透贯穿于各项活动的全过程,才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保障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时紧时松、经常性工作不经常的问题。

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小事上关注大学生,是推行大学生关爱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获得大学生内心的前提条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做有心人,四两拨千斤,小处见真情。有时候一句关心问候的话,学习生活中一次善意的提醒,不经意间一次举手之劳的帮助,特别日子一份别有创意的小礼品,可以让我们更近距离走近大学生心灵,赢来大学生的肺腑之言,自然也就知晓大学生的所想所思。摸清了每个大学生的心性,也就是说知道不同秉性的大学生对同一事物会产生哪些不同想法,思想转化中就能对症下药,或因势利导,或和风细雨,或直陈利害,或旁敲侧击。

4.人人参与、大家来做。经常性管理与经常性思想工作体现在班级的方方面面,涉及班上全体学生,只靠少数人去做,无论如何也做不好。只有把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参与、大家来做”的局面,才能使“两个经常”经常起来。要形成这样的局面,一方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建设好,形成以学生党员、班干部和学生兼职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网络,充分发挥他们做好经常性工作的优势和作用,通过他们把“两个经常”落实到全体学生,贯穿到每个环节。另一方面,要增强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广泛开展学生自教自爱和互教互爱活动。

三、舍得投入扶大学生走好成长路

1.真心实意,舍得投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舍得感情投入。感情是思想交流的纽带,也是进行有效管理教育的基础。因此,管理教育中的谈心交心,同样不能忽视或无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感情因素。感情要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培养,没有平时建立的深厚感情,一旦管理教育中有了问题,管理者就难以与被管理者进行谈心,即使勉强坐下来谈,也谈不拢,打动不了人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管理者要注意加强经常性的感情投入。

2.掌握特征,帮人帮心。青年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封闭性。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只要你为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学生就会为你掏出一颗赤诚的心。爱得深,就应像慈母爱子一样情真意切,时刻把学生记挂在心上,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经常问寒送暖,有了疾病及时问医求药,多方照料。爱得深,就应像严师对学生一样全心全意,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武装人、培养人,有了问题要着眼于帮,做到帮人先帮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爱得深,就应像兄长疼爱弟妹一样倾注真情,平时对他们从严管理,有了缺点和错误及时批评教育,不能放任自流。爱得深,就应像知己朋友一样交真心,处处从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出发,抱着善意的态度进行批评和帮助,有了困难尽心尽力帮助解决,使他们敢于讲心里话,乐于接受管理教育。

3.发现问题,及时纠偏。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随时知道大学生在做什么很重要,一是可以有效防止大学生在工作中违规越轨,及时纠正偏差失误,二是可以及时帮助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可以根据工作学习进度,适时推进思想工作,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督促大学生积极努力,促使学习保质保量按计划完成。此外,知道大学生在做什么可以更多得体味大学生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想大学生所想,急大学生所急,让大学生感觉到身后强大的精神支柱。

4.解人危难,凝聚人心。人是高等思想感情动物,而感情的建立除了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一般沟通之外,效果最明显、交心最直接、共鸣最强烈的莫过于解人危难。解人危难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大学生辅导员来说,更是一种义务一份责任。解人危难胜于千言万语,最能赢得大学生的心,最能提升学院凝聚力。从另外一层意义上看,天灾人祸、艰难困苦随时可以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将他人的困难与不幸看做是自己的困难与不幸,并出手相助,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过程。帮人等于帮已,任何人不可能保证自己一生顺利平安,所以,关心大学生疾苦,特别是关键时刻出手,实际上无形中树立了管理者的威望,也完美了学院精神。

近年来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将大学生关怀工程细化为“给大学生送祝福、替大学生办实事、帮大学生解危难”的“三心”工程。要求学院领导每月找大学生谈心一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半月一次,辅导员班主任随时随地,从谈心活动中了解大学生的想法,正确引导,耐心指导,为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多年来,学院叫响了“会计学院是我家,我爱我家”的口号,形成了一种“一人有难众人相助”的“同甘共苦”精神。大学生们遇事有想法,内心有疙瘩时多半愿意对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同学倾诉。对于少数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大学生,因为平时小事上的关爱温暖了他们的心,拉近了距离,一旦有心事时,班主任辅导员因为谙熟大学生的脾性,一般能从他们言行举止的微妙变化和及时的沟通中,诊断出他们在想什么,继而循循善诱有针对性地做好前期思想工作。学院近年来倡导“将大学生困难当作大家困难、当作管理者困难、当作学院困难对待”,要求班长以上管理人员要将大学生困难写在本上、记在心中。能帮助解决的困难要一帮到底,无法解决的要及时对上汇报,以获得学校支持和学院大家庭的温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切实改变了传统的“只管上课时间不管下课时间、只问学习不问生活、只知在位不知方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被动管理模式,从学习上指导,从生活上关心,从经济上帮助,从心理上关怀,推动了学院对大学生的情感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