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彭会萍
【摘要】“双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用外语交流的重要手段,目前正在被各高校重视。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高校总是碰到诸如师资、学生素质、开设课程、开设时间及如何开设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本文结合“双语”教学的经验,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分别做了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对高校“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 双语教学 教育改革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何培养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实际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我国,要保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就必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要求我们能够与国际社会直接交流,因此专业外语水平作为度量人才信息素质水平和是否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指标被提上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国家教育部曾多次组织高校教师召开“双语”教学研讨会,提供教师之间的交流,推广国外优秀教材,鼓励和要求使用“双语”教学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跨越了15%这一实质性的数字,标志着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教育,正在向普及教育的方向发展(某些地区已经达到),这给专业教育中的“双语”教学带来了无法回避的难题,如何解决好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培养初期素质降低的矛盾,将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学生培养成适应新经济格局的人才,就变成每一个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双语”教学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根据本人在“双语”教学摸索过程中所碰到的实际情况,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出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2.“双语”教学面临的若干问题及探讨
(1)师资力量对“双语”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原因,我国对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高校教师)的考核要求中有重要的一条:“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领域内的外文文献”,也就是说对专业技术人员并不要求具备本专业方面的外语思考和听说能力。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坚力量正是在这样一个总体要求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大都能够自己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但在教学过程中以口语化的方式传授专业知识却有困难。另外,高校的外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几乎是两个独立的群体。专业教师无法用外语教学,外语教师不懂专业知识。从而导致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这一点在一些三类院校中显得尤为突出。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较中等教育更为重要,师资力量几乎决定着“双语”教学是否能够实施。
如何整合资源,在现有专业骨干教师中培养师资力量成为开展“双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定期抽出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外语进修,重点做口语表达能力的培训,是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的方法,也可以鼓励教师进行自修、参加短期培训班和成立教研小组相互探讨。“双语”教学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教师的培养问题应该是一项长期而连续的工作。
(2)学生素质对“双语”教学的影响
高校的扩招,导致生源素质降低,给“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面对大众教育这样一个大环境,学校要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素质教育。按照学生英语课程的水平分等级,对不同水平学生选取不同的教材、安排不同的课时量,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使教育对象在一定基础上接受专业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现在的学生思想普遍比较活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加之近年外语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比较高,学校如能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不要沉溺于应试外语学习,也能促进“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3)“双语”教学的开设时机选取
目前大部分高校选择在高年级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我校教学工作会议中也指出“‘双语’教学课程应该在高年级开设”。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在教育方向调整为“重素质,宽口径”的情况下,高校在本科低年级所开课程大部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少量专业基础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直接关联度不是很高,甚至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选择入学两年后再选专业的方式,因此在低年级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不大。其次是考虑学生本身的外语水平及词汇量无法达到专业教学的要求,通过本科低年级的外语学习,尤其是外语等级考试的参加,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以期避免“双语”教学中词汇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冲突。但笔者认为高校开设“双语”教学的时机不应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或大专业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对人文科学方面的专业本人不敢妄言,但就计算机专业而言,首先对学生灌输“体系结构”和“Architecture”、“数据库”和“Database”、“网络”和“Network”、“网络协议”和“Protocol”、“内存”和“RAM”、“硬盘”和“Hard disk”、“数据库事务”和“Data base transaction”等概念时,由于都是新概念,很少能从以前的知识积累中找到切入点来准确的解释相关概念,进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因此无谓选择什么语言来传授以上概念。其次各专业的词汇差异很大,对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来说,大家的普遍认识是专业文献中的词汇量并不是很大,最主要的是其中的关键词,而大学外语公共课程中很难涉及到所有专业的关键词,因之仍然无法避免“双语”教学中词汇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冲突问题。就上述两点,我认为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应在新生入学初期进行,让学生用外语来接受专业术语和概念,并持续至其毕业。
(4)“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说,“双语”教学肩负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能否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重要任务,选择恰当的课程和教材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各高校的做法来看,课程的选择不外乎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种。但计算机专业基本上是一个外来型专业,专业文献很多都以英语给出,而对专业文献的理解是建立在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上的,普遍认为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是奠定专业发展的基石,而专业课则只能覆盖本专业所需的某一方面的词汇,因此本人认为对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应该选择在诸如《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中进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可以在开始首先开设《计算机英语》课程。近几年教育部有组织的引进了部分国外优秀教材,高校可根据专业培养计划选择恰当的教材,但对发展较快的专业,应该考虑教材的更新问题。另外,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不同,选择“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也应该有所不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可选择实用课程做“双语”教学,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开发工具类课程等。
(5)教学实施问题
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可按三个层次进行:外语教材、汉语讲授;外语教材、关键词采用外语讲授和外语教材、外语讲授等。
其中前两个层次比较切合我校的实际,第一个层次的实质是通过强制性要求学生阅读外文教材来达到对专业词汇的掌握,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同时了解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尤其是与日常用语中含义不同的词汇,给学生必要的词汇说明。第二个层次则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能够熟练的使用相关内容中的关键词汇,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中“OSI参考模型”部分的Model、Layer、Architecture、Physical、Data link、Network、Transport、Protocol、Flexible、robust、interoperable等。通过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母语加带外语关键词汇的方式,达到对关键词汇耳熟能详的目的。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该对教材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导读或翻译。避免学生使用翻译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教学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可能会因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书写词汇而造成主副线不清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优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课件的准备阶段区分专业知识和词汇之间的主次关系。当然,我院在教学工作会议中要求课堂外语使用量至少达到30%的要求,对于这个要求我理解为它是一个目标,应该逐步达到而不是一步达到。通过对一门课程多次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改进,最终达到学校要求的目标。
(6)“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
“双语”教学通过外语和汉语的混合使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因此最终效果考核的立足点首先应放在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之上,其次才是相关的专业外语词汇。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恰当的比例(如3:7)进行考核。当然,对于专业外语水平的考核也可在课堂中间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或读书笔记等方式进行。
3.结论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大趋势,随着各行各业的国际间合作的深化,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势必会逐步提高和多层次化,高校既然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任,就必须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方式。在组织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认真细致地解决好师资队伍培养问题、引导学生提高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课程,逐步开展“双语”教学,使人才培养走在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前面,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合格的劳动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