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科、专业建设规律的一些看法
蔡文浩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高教研究领域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为它们在建设的内容上有时是一致的。为了探求学科、专业建设的规律,首先要在概念上对它们加以区分。
学科,如果单纯从字面上来理解,学是指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是指按事物的性质划分的类别。学与科两意合起来,学科的涵义拟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按性质所划分的类别。
学科是一语言符号。作为语言符号,它的涵义不是它本身所特有的,而是人们在思想、信息交流过程中的约定俗成,或是事先人为定义的。
在原国家计委制定的“学科分类标准”中,学科被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一些高教研究的论文中学科常常被当作专业教学中的科目,如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
我们认为,定义学科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对人类现有的知识系统进行归类,使研究者明确自己所研究内容的范围,以及与其他研究者研究内容的联系;使教育者明确自己施教内容的边界。因此,学科既是学科研究的门类,又是专业教学中的科目。
绝不能将学科等同于专业。某些情况下,学科确与专业是一致的。如有数学学科,也有数学专业。正如教师张三,同时是男士张三,与不能说教师即是男士一样,不能认为学科与专业是一回事。
专业,也是一种分类。在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中,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形成的学业门类,而学科则是根据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形成的知识门类。有时某个专业需要若干个学科支撑,有时某个学科又下设若干个专业。分类的标准和目的不同,是学科与专业的根本区别所在。
学科与专业概念的区别,决定了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方面的工作区别。
专业建设要根据国民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校的性质。在专业建设方面的资源配置、专用性较强,通用性较差,如商品实验室、会计学实验室、专用计算机机房等。
学科建设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按被培养专业人才所必需的知识体系来进行。高等院校除具有培养人才这个任务外,还具有科学研究的任务。因此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可以脱离学校的专业特色,从而形成科学研究方面的特色。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比,学科建设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稳定性。专业建设具有应用性、专业性和发展性。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学科建设基础,专业建设就会变得轻薄,没有后劲。只注重学科建设而不注重专业建设,高教资源的知识转化率就难以提高,造成高教资源的浪费。
从决定高教资源配置效果的角度看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在较大程度上由学科建设的效果决定;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知识转化程度,即知识转化率,在较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废旧,既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全社会终生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关。
学科建设,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趋势,更要注意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在内容、方法上的相互支撑、渗透,形成学校内部整体学科建设的优势,发挥学科群的系统功能。
为发挥学科群的系统功能,学校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有目的地增加学科数目。要注意学科建设的层次性,要区分重点建设的学科和一般建设的学科。确定学校的重点学科,不能只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现状进行,将目前有一定基础的学科确定为重点,更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并根据发展目标来扶持、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应当将有利于实现学校中长期的发展目标,符合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其它学科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具有特色,能使学校形成与其他院校显著的学科差异性这三条作为选择重点发展学科的原则,而不能仅仅按照现有的学术梯队、科研水平、学术研究条件、教学效果来确定重点学科。
专业建设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财经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要注重内容的适应性、发展性。要密切关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使教学内容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又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课程体系是按照教学内容总量所进行的课程内容划分,顺序排列和时间分配,课程体系的确立,除考虑消除进行内容的重复外,还要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课程设置应当刚柔相济。凡属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如那些对于形成学生的世界观有重要作用的课程,对于形成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系统有主要作用的课程和全面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分析问题基本方法的课程,要实行刚性设置,使学生非学不可。对于那些扩大学生知识面、或仅仅是从某一侧面培养学生方法的课程,则可通过选修课,实行柔性设置。
在教学方法上,要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除课堂教学外,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创造和自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实际,多进行创造,全方位地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从而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在教师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身体状况、教学科研条件、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多做文章,从而发挥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学科专业教师的全面开展。
商贸高教资源与学科专业建设优化结合
实现商贸高教资源与学科建设优化结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实现商贸高教资源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密切结合。这是针对目前存在的商贸高教与学科、专业建设脱节现象而言;2.实现商贸高教资源与学科专业建设的优化结合。这是在商贸高教资源与学科、专业建设密切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商贸高教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第一层次的结合,需要改善高校微观组织结构,转变工作作风。实现第二层次的结合,需在第一层次结合已经实现的基础上,解决优化结合的方法问题。
之所以存在商贸高教资源与学科、专业建设结合不密切,甚至脱节现象,是因为在现行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下,高教资源配置主体与高教资源使用主体分离,造成资源的使用主体只能被动地适应资源配置现状,而不能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主动地决定资源配置。在这样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下,实验设备或落后于学科建设的发展而没有及时更新,或超前投资超越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图书资料的采购可能出现图书管理者与读者双方都不满意的情况:图书管理者认为图书借阅率很低,图书资料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读者则认为图书馆里找不到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的图书资料;在教师的培养、调入调出方面也从类似的问题。紧缺教师增补困难,长期没有机会培养深造,使紧缺的更加紧缺,富余的教师因未能及时向其他院校调剂,只能外出学习深造或在校无所事事,使富余的更富余。
实现高教资源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密切结合,必须形成高教资源的流动机制,使高校内部的资源存量在全社会范围再次流动,使实物形态的资源转化为价值形态。然后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再转化成为实物形态。
要建立围绕学科专业建设需要配置资源的机制。首先要改革现行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组织结构,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和精简管理结构,消除管理部门之间以及教学院系部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克服主管资源配置部门与资源使用部门因意见未能及时沟通而产生认识不一致的现象。其次,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科专业及时规划,使高教资源的配置既能有长远安排,又有切实可行的短期工作计划。
要逐步实现高教资源在学校内部乃至全社会范围的共享,克服每个系建计算机机房、购置复印设备、配齐所以课程教师的小农经济思想,建立面向全校师生服务的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复印中心,统一管理专人负责,按本收费,加速折旧,不断更新。明确各教学院系部的课程归属,确立每位教师的专业方向,由学校统一管理调配师资,防止热门课程人人抢,冷僻课程大家推的现象发生。
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进行。不能不计成本,不分专业,不顾工作地安排专业教师学外语,外语教师学专业,或教师可凭个人喜好、随新所欲地选择进修地点、学校和专业。
商贸高教资源与学科专业建设的优化结合,在方法上可以视作多目标规划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目标中,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关系:
1.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随着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商贸高等教育必将获得飞速发展。一些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也纷纷争办财经类热门专业。这种局面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它促进了高校之间的竞争,不利的一面是在财经类教师资源、设备资源有限、并且在若干年里不可能有较大的增加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各院校的学科专业资源投入不足,造成西北地区商贸学科专业总体水平下降。
在决定新增高教资源投入方向时,要注意区分通用性资源和专用性资源。基础学科的教学资源和容易转换用途的教学资源,如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外语、数学师资等,属通用性资源;某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和难以转换用途的教学资源,如会计学实验室。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投入、专业课师资等,属专用性资源。因通用性资源的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在决定它们的投入时,在数量上可以放宽一些,质量上可以高一些,方法可以简化一些。而对于专业性资源的投入,则一定需经过教研室、学院、学校的三级论证。否则易出现资源浪费。
实施双学位,专业辅修制,是在不过多增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快速、有效培养通用型高级人才的办法。除了在高校内单独实施双学士学位、专业辅修外,可通过高校间的联合,鼓励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修读商贸类学科和专业,使西北地区培养的商贸人才在层次、质量上更上台阶。
2.面对现实生活和保持学科专业特色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专业,尤其是一些基础专业,因为它们远离社会上某些热门岗位,似乎成为冷门;还有一些专业,如商业经济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结构合理、综合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有较大的教学资源存量,且专用性较强。但随着国家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这些专业将不复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财经类高校除注重培养各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外,必须注重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以提高他们转换具体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凡素质较好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这样冷门专业就变为热门专业。过去基础较好,但随专业目录调整不复存在的专业,教研室的建制不能轻意取消,专业课教师也不应轻意转变方向,而应在应用经济学这个大学科中,努力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3.课程改革与科学研究的关系。高教资源与学科专业建设优化结合的联接点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项改革是由下至上,须经过每位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反复探索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只有对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的划分,课程的门类顺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后,才成每个专业具体的改革方案。要防止在改革的名义下出现课程体系的失调和课程内容短期效应的弊端。如会计学税务、货币银行学的专业课程必然要反映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税制、金融体制的改革。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反映的题。如果讲的太具体,尤其把具体改革政策和措施上升为课程原理后,随着改革新政策和新措施的出台,课程内容就会陈旧。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真正把握专业课中的基本规律,才能既更新进行内容,又保持课程的相对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