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高层次人才不断流失的矛盾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高层次人才不断流失的矛盾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现有高层次人才流失加速。2003年甘肃省组织了专门调查,1998年至2002年期间,133家科研单位共调出专业技术人员4986人,调入3054人,其中高级职称调出999人,调入30人;中级职称调出178人,调入45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调出78人,调入12人,高层次人才流出远大于流入。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高层次人才不断流失的矛盾

人才是任何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最重要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无论是校园建设、教学条件,还是教师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相比,西部地区差距依然很大,问题依然突出。近几年来,由于受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西部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办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西部高校一些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常常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高校发展的瓶颈。一是现有高层次人才流失加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据统计,在过去10年,西部重点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师资的力量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2003年甘肃省组织了专门调查,1998年至2002年期间,133家科研单位共调出专业技术人员4986人,调入3054人,其中高级职称调出999人,调入30人;中级职称调出178人,调入45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调出78人,调入12人,高层次人才流出远大于流入。二是西部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不愿在西部工作,考取外地的大学生、研究生不愿回西部工作,人才呈加速递减趋势。陕西省2002年毕业的4600多名硕士以上学位研究生,有80%择业到了东部;甘肃省每年在外省区高校培养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回归率只有40%,“中西部种树,东南部摘果”的现象严重。如青海省每年考入外地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约5000余人,其中返回的不足20%,新疆近年来调往内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达2万多人;山西高校“九五”期间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人才流失达1500多人,足够两所中等规模大学的师资。对西部这个经济需要加速发展,但人才又奇缺的地区来说,损失是不可弥补的。这使得中西部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明显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而培养的人才又多数是“孔雀东南飞”,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西部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做了许多努力,但人才为什么还是留不住,甚至出现了“麻雀”与“孔雀”齐南飞的局面呢?主要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体制落后等一系列原因,造成西部人才流失问题趋于严重。主要内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长久以来,西部大多数省属高校资金普遍紧张,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目前与部属院校的投入差距更是越来越大,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13所高校中,中央政府除了对其中的几所部属院校和“211”学校有专项建设投入外,其余学校的发展建设除极少量的国债资金外,没有大的支持力度和长期规划投入。西部多数高校基本上都是依靠银行贷款来发展,高额的利息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首要因素,以甘肃天水师院为例,国家建设资金投资仅占56%,学校自筹占44%,2009年银行贷款的利息已达1200多万,成为学校发展的沉重包袱。二是相比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校的工资待遇没有任何政策优势,东西部高校的工资存在着明显差距,西部对引进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不仅外部人才难以引进,而且本地人才难以留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经济发展越快,越容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越是人才少的地方,经济发展越慢,越不容易吸引人才。这种马太效应,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是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三是西部地区有关经济开发、教育发展、地理生态保护等各类重大项目,由于许多申报条件的限制,没有形成以西部地区高校研究机构为主联合申报的态势,没有形成以西部高层次研究人员为主研究开发的格局,直接导致西部大量高水平研究人员向东部高校和科研院所流动的不良结果。四是西部高校人才任用机制落后。表现在一方面引进人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层次,他们来校后往往被委以行政职务,无暇顾及教学科研,荒废了专业,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增加了高校的成本;另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重引进人才而轻本土人才,“招来女婿,气走儿子”,并存在年龄、性别的限制,不能为各类人才创业、施展抱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有些单位的非专业人员与专业人员的比例几乎达到1∶1,优秀人才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很好发挥,使得他们中的不少人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不得不到外地去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从流出的中青年教师的去向看,校外流动情况主要有:调离学校改行,办停薪留职自费出国,辞职跳槽等。其中除个别因需要照顾家庭的正常流动外,其余绝大部分是向东南沿海的开发地区和国外流动。校内流动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专任教师自愿改行搞行政。

高校人才流失的外因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西部高校自身的一些原因。其中环境因素有国际社会环境、国内社会环境以及西部自然、经济及人文因素。西部高校自身因素有高校管理体制、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以及高校给人才提供的生活待遇、工作条件等。内因主要包括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观家庭生活负担等。总之,西部高校人才的流失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西部高校人才流失问题不仅会影响学校自身的发展,也直接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已成为一个涉及整个社会的大问题。西部高校要留住人才,关键在于能够对人才流失的趋势和原因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人才的流动能够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形成合理、科学的机制和秩序。主要应对的措施有:

其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解决西部教育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即国家要在工资制度上进行调整,使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工资高于中东部,并给予边远地区学术带头人、骨干力量生活补贴和足够的科研启动费用,这是鼓励人才向西部流动的好办法。优惠政策是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所采取的一切行政措施,证明了政府在缩小地区差距中的绝对主导作用。国家应出台的对西部高等教育倾斜的政策,实行“西部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体现“待遇留人”的原则,保证西部人才的稳定,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其二,由于东西部高校发展目前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建立以西部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重大项目研究格局势在必行。今后凡是国家和教育部的科研基地,不管是文科、理科还是其他学科,均应考虑西部高校有一定比例。国土资源环境发展研究中凡与西部开发密切相关,又具有地域特色并能满足当地工农业需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开放实验室,应主要放在西部高校建设。某些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也可在条件较好的西部高校建设,借此以行政手段来调节国家科技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教育部在审批国家重点学科时,对西部高校应主要看其特色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贡献。国家应将更多科研基地、重要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和西部地区发展相关的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放到西部去,并通过这一平台,吸引人才,汇聚人才,更好地稳定人才。

其三,进一步加强东部对西部高校的支援。在西部大开发中,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提上了日程并初见成效。但是,随着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大东西高校之间的合作和支援力度,利用东部高校在学科、资金、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支援和扶持西部高校的发展,这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乃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其四,重视和用好现有的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作用。这是当前西部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常言说:“要留人,先留心”,如何防止优秀人才外流,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提高西部高层次人才待遇,改善办学条件外,西部高校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保证。只有把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培养、使用现有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健康科学发展。高校内部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实行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进一步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倡奉献和敬业精神,对高层次人才的突出贡献给予物质鼓励的同时,更多地给予他们精神的鼓励,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和弘扬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讴歌广大教师坚守三尺讲台、为发展祖国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高风亮节,使他们能够留在西部,安居乐业。国家对发达地区也应提出不从西部高校以非组织程序进人的约束。西部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走知识经济发展道路,其关键取决于高科技人才和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西部地方政府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与支持,使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