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内部管理机制上面临着各个层次矛盾冲突的挑战
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学校发展的各种要素形成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一种态势。大学校园与社会其他环境相比,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各群体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师生员工民主意识更加强烈,思想更加活跃多维,对各种利益的关切程度日益高涨,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利益诉求多元化,表达方式多样化。与此同时,校内成员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等问题也渐渐显露,由于高校的资源普遍不足,实力不厚,在利益关系调整中,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要同时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收入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各类高校间教师收入不平衡、差距大的问题又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另外,高校贫困学生增多,加上学费、生活费的增长,使得一部分贫困学生面临着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各种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历史的、政策的、利益的原因,也有处理方法不当的原因;既有教职工要求合理的一面,也有教职工对党和国家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的一面;既有高校管理方式落后的一面,也有部分教职工要求过高、不顾大局的一面;既有传统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冲突的一面,也有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式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建设不相适应的一面。
新形势下的高校内部矛盾,虽然数量增多,情况复杂,但从总体上看,仍是支流性、局部性问题,是改革和发展过程的矛盾,是前进中的矛盾。化解这些矛盾的原则是运用政策、法制、道德和思想教育的力量,合理地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做好经济调节的同时,还必须通过政策、法制、道德和思想教育的力量加以调整。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院校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高与低,更多体现在对各种矛盾的化解能力方面。领导干部应经常调查研究,将调研制度周期化、规范化,注意听取多方面的声音,了解各方面的需求,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注和了解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积极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事业融入学校的发展大业中。尤其要在积极回应民意,改进领导方式上下工夫,每一项改革举措出台前,尽可能让师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表达意愿,广泛吸纳群众意见,问计于民,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使群众相信改革所依据的事实基础是真实的,从而消除其疑虑与抵触情绪,减少执行失误,降低执行难度,使执行的结果符合民心,并拥有长久的权威。与此同时,在制定各项改革方案时,要充分估计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工作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和矛盾,分管领导一定要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做工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从源头上化解因利益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化解矛盾纠纷的稳定机制。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内部管理去实现。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除了要求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外,必须将构建化解矛盾纠纷的稳定机制提上议事日程。首先,要建立党政统一领导、其他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参与解决矛盾的排查领导体制。落实领导责任制的目的,不是不允许发生矛盾,而是不允许对群众的正当利益随意侵害,对群众的来信来访敷衍塞责,对已酿成的事件反应迟钝。其次,建立超前联动的排查调处机制、预警和应急机制。超前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正确把握矛盾产生、发展的规律基础之上的,只有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密切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充分估计,处理矛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建立领导干部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坚持领导干部亲自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对矛盾多发的单位,要加强分类指导和化解。学校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也要注意兼顾学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平衡,使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应予以制度倾斜。
三是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这是解决新时期高校内部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要努力掌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大胆创新方法和机制,敏锐反映群情群意,善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将各种矛盾切实有效而及时地化解于萌芽状态。要坚持以疏为主,加强沟通,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做好有关政策的解释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弱化或减少矛盾,尤其是突发性群体矛盾,要加强预测研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防止或减少矛盾纠纷产生的可能性。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师生员工把个人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激发大家关心学校、热爱学校的创造活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充分依靠教代会、职代会等有效载体,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加强统战工作,逐步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统筹兼顾,构建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规范管理,增强活力,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坚持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实现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四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如何通过加强管理、整合资源,使多样性的个人目标实现有序化,从而实现育人环境的整体优化。改革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使管理干部任期目标与学校发展规划阶段性目标高度一致。干部不仅是高校发展的领导和骨干力量,也是营造和谐管理环境和推动学校发展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力军。高校必须建立合理的干部管理体制,明确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使其成为学校发展建设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机构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改变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的状况,实现干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机制,增强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干部竞聘上岗的基础上,把发展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分解到各有关单位,以此为依据,确定干部的任期责任目标,从而把各个单位、各个岗位的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发展建设的大系统,实现学校整体工作的有序化。
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制约激励机制。从领导和管理角度来看,引发高校内部矛盾的因素是仍然沿袭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传统模式,缺乏有效制约激励机制。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曼认为:“人们可以在其感觉到下述情况时受到高度的激励:他们的努力会导致成功的工作绩效;同时他们成功的工作绩效将导致他们所珍视的结果或奖励。努力会导致成功的工作绩效,而成功的工作绩效会导致有价值的奖励,得到这种感觉的可能性越大,工作的动机越大。”[6]因此,要使多样化的个人目标有序化,确保发展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必须建立有效制约激励机制。在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提出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解决办法和思路。院校内部矛盾的解决从根本上要靠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严格周密的监督机制。要用客观的业绩、客观量化项目作为主要评判尺度,引导人们注重客观的工作业绩、注重实干、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鼓励人们创业,让想干事的人有机遇,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特别是在职称评聘、评优选先、提拔任用干部、竞争上岗等方面要建立起客观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是减少矛盾化解内部矛盾的根本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