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在管理体制上面临着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挑战

三、在管理体制上面临着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挑战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否以坚持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设计和规范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标志。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目的是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政校分离,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

三、在管理体制上面临着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挑战

事业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核心。学校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充满活力与生机,除了要看领导班子是否和谐、看干群关系是否和谐、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以外,还要看是不是抓事业,树正气。事业发展兴旺,师生心气足,正气蔚然成风,这极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否则,如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萎缩萧条,发展前景堪忧,前途无望,肯定会搞得人心惶惶;连生存和发展都成问题的学校,肯定是无和谐可言的。校园的和谐也是通过校园内的大小事情体现出来的,中心工作无疑是教书育人,所有的事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工作展开的。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安排、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校园建设与后勤服务保障、教职员工的考核评价等大小事无一不关系到校园的和谐。其中,只有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使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和谐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和谐统一,以及全面发展与个性张扬的和谐统一。因此,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的实现,办学效益、办学能力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已成为一所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成为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创新能力共同构成了衡量现代大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但目前高校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方法、制度建设等,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子,成为制约高校改革发展的“瓶颈”。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类型层次都有新的变化,使一些原有的制度、政策显得滞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高校合并后,存在着组织机构合理设置和提高管理效能的问题,分级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与干部能力水平较低的问题,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乏力的问题,本部与分部的管理不协调的问题等等。就高校管理体制的现状而言,还存在许多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不相符合的地方,与“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最终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外部,高校管理体制受政府管理体制影响较大,总体行政化倾向明显;在学校内部,创新机制不完善,创新动力不足,无论是在人才培养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科研管理体制方面,还是在后勤管理体制、服务社会机制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原因是制度不够健全,落实不到位,面对新问题、新形势,过去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显得势单力薄,难以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直接影响着高校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目前的高校领导主要是从高校教师队伍中提拔上来的,他们熟悉大学的教学科研情况,但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行政管理特别是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是很强,管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大学的能力较弱,难以承担高校改革发展的重任,从而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和建设。

高等教育要科学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大学制度的创新,这是提高大学办学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前提。纵观世界各国的大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国家的大学制度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联。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决定了我国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大学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学科研是师生共同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决定了一所大学的质量和声誉。是否以坚持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设计和规范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标志。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目的是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政校分离,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

第一,坚持政校分离、依法自主办学,将大学的举办权与管理权分开。从1985年起至今,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为标志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24年,重点是处理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从“校长负责制”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到对“九所国家重点大学设立副部级行政级别”,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一直都在不断调整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主体逐渐多元化,大学面对日渐成熟的市场体制。政府是公立大学的举办者,具体办学职责应由大学根据社会需要自主履行。公立大学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代表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大学应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第二,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符合我国国情、保证党对高校领导的一种有效的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沟通协调和监督机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保障体系,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坚持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法治基础。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带头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遇事要多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做到正已容人,团结共事,切实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在领导班子建设上,要注意班子结构的科学性,使领导班子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不断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不断提高驾驭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坚持行政管理和学术自由统一,充分发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作用。教授治学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特质,只有充分尊重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尊重教授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决策咨询和学术管理作用,才能吸引更多教授关心和投入学校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在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探索实现教授治学的有效形式,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健全议事规则。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充分尊重学术权力、发扬学术民主,切实维护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确保教授治学落到实处。

第四,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民主管理是大学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前提。民主管理首先要使大学内部机构设置合理,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有效,组织机制、工作机制完善,内部自治系统运转灵活、高效、协调。如果过分地强调民主而没有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来引领,将使学校的发展陷入方向不明、工作杂乱无章的境地。但是如果过分强调集中,又会影响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势在必行,以制度来保障集体议事、民主决策的有效进行;继续推行校务公开,扩大校务公开范围,以便于师生员工充分了解学校管理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监督。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下移管理重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和院系教学、科研权力分配结构,扩大基层办学自主权,增强基层单位的办学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