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在教育方式上面临着互联网“双刃剑”负效应的挑战

五、在教育方式上面临着互联网“双刃剑”负效应的挑战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网络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诱发新的隐患。因此,加强网络法制观念教育和预防青年学生网络犯罪迫在眉睫。

五、在教育方式上面临着互联网“双刃剑”负效应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广泛运用,由此带来的社会思潮、思想观点、行为方式等趋于多元化,对和谐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丰富师生的生活、建设和谐校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网络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诱发新的隐患。

互联网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导致高校师生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多样,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网络社会使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约束,使人们在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容易破坏师生已经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使师生很难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行动;教育者在师生传播、接收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动摇了,教育舆论导向的控制力减弱了,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了,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加直接和激烈了。二是网络给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推行“西化”提供了平台。目前互联网中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这就给某些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以可乘之机,助长了强权文化干涉,使被干涉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受到强烈的冲击。正如有人所言:“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时代的斗争已从武力较量转变为信息的交锋,谁能让自己的价值观念最大限度地进入对方的头脑,谁就会成为网络上的霸主。国际敌对势力的干扰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和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以及严重的网络犯罪活动等,都给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也给校园的安宁稳定带来隐患。三是网络文化中的信息垃圾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网络使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广,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甚至一些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那些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学生思想极其有害。据统计,互联网上大量的色情图片资料,已被查阅人次达数千万以上,可想而知对青年学生的毒害有多深。四是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网络社会实现了人们快捷联系的梦想,但传统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却大为减少,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情感沟通的方式。另一方面,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情形下进行的,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交往安全感下降,给学生造成更多的心理疾病。因此,如何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污染,防止网络犯罪,已成为需要当前管理部门认真面对的课题。在激烈的文化较量中,如果先进文化不去占领网络的阵地和领域,非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就一定会去占领,整个网络空间就会被污染,从而影响校园的净化与和谐。

如何抢占网络宣传的制高点,争取网络舆论的主动权,有效抵制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高校党组织面临的挑战。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网络积极的作用寻求突破:

一是加强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大学生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如果对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大学生就会缺少法制的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法制观念教育和预防青年学生网络犯罪迫在眉睫。首先,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其次要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对重点部门要严密监控,发现非法信息及时制止,并依法严处。这些法律和政策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电子签名及认证、信息安全和政府业务流程规范等方面。

二是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系统管理。目前互联网上有害信息的泛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国务院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为互联网的管理提供了政策法规方面的依据。网上有害信息的泛滥主要是由于境外媒体的恶意渲染,以及互联网“匿名性”的特点造成的网上个体自我责任意识淡漠。因此,在管理上除应加强对西方敌对势力渗透活动进行监控以外,还应采取切实措施提升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同时应组建一支“网上监督队”,这支队伍平时要注意加强网上监控,及时处理有害信息,敏感时期应实行24小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删除各类混淆视听、影响稳定的,甚至反动的信息。

三是加强正面导向,弘扬主旋律。互联网没有统一的管理者,没有国界,没有关税。网络世界里高校的德育教育只能与各种不协调的声音抢夺阵地,主动出击,彻底改变网上有害信息泛滥、正面声音虚弱的状况,使校园网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思想教育网站、网页的质量和水平,形成教育的合力。首先,要建立党团组织红色网站和宣传网页,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和过硬的网络管理队伍,建立由党委领导,各个职能部门支持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学生干部、党务干部、“两课”教师、网络技术人员组成的网络工作队伍的主力军,并使他们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再次,要构建沟通服务平台,借助“学生工作园地”等栏目,关注社会热点,全方位地宣传、报道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信息;关注学生心理动态,释疑解惑,交流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设学生思想生活指导、学习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勤工助学等综合性板块,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是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网络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既是一个迈向开放、多元的过程,也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渗透,高科技对全球辐射的过程。这个过程进步性与矛盾性并存,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西方中心主义、价值一元化和单一模式发展的倾向,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和不利影响。对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冷静、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透惑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自觉性。

五是坚持传统教育与网络手段相结合。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各有利弊。传统德育教育一般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使其提高认识。网络教育是利用现代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让受教育者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认识。传统德育教育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限制。网络教育受软件、硬件等条件的限制。一场形势报告会生动活泼的气氛、效果,计算机网络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开展网络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能忽视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不能用网络完全代替传统的德育工作。

六是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网络社会必须大力增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敏锐的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较强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崇高的道德品质要求德育工作者在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时,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信息法律法规,坚决抵制违法、淫秽、迷信、反动信息,尊重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等等。因此,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信息素质亟待提高,迫切要求优化队伍的结构,吸引精通网络技术的科技人才充实到专、兼职政工队伍中来,不断提高队伍的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