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八、在校园的外部条件上面临着周边环境治理的挑战

八、在校园的外部条件上面临着周边环境治理的挑战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高校校园外安全形势严峻,周边地区缺乏统一管理,治安问题突出,一些不法分子为非作歹。二要建立周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重点打击学校周围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对其进行整顿、清查,对相关的法人代表进行严惩,净化校园周边精神文化环境。

八、在校园的外部条件上面临着周边环境治理的挑战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公益性机构,其资源的公共性和功能的社会性决定了其生存与发展不能孤立于社会体系之外,它必须受社会的影响。目前,高校校园外安全形势严峻,周边地区缺乏统一管理,治安问题突出,一些不法分子为非作歹。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在学校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吸引了周边地区、省份的人口流动到学校周边经营各种买卖。校园周边小商店、小饭店、小药店众多,在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同时,由于有关单位的管理漏洞,导致商家为牟取暴利,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不合格商品。2006年,河南省质量监督检疫局对部分高校周边学生使用的主要生活用品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合格商品率为29%,严重危害了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少大学门口摊贩抢占地盘,脏、乱、差问题严重,在数以万计教职工和学生每天出入的路口,占道经营的现象比较突出,外面没人管、高校没法管,成了城市管理的“死角”。为保证高校周围治安稳定,给高校学生一个安心学习、健康生活的环境,必须加强高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警力和群防群治

量。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对高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教育公安等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和大学紧密协作,校内校外互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将高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地方平安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当中。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警力和群防群治力量,发挥公安机关和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协同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合力量,拓展渠道,增强实效。如上海市探索建立职能部门与社会力量互动机制,组建学校周边治安义务监督员队伍,全市共有1045名教职工、社区干部、青保干部、社区居民成为义务监督员,为搞好学校周边治安发挥积极作用。

二要建立周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加强集中整治,排查梳理学校及周边的治安隐患,突出工作重点,严打侵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对学校周边交通秩序、违规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占道经营摊点等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首先应加强流动人口的分层次管理。对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外来无业人员,尤其是一些可疑人员进行排查摸底,经常对校园周边地区的出租房屋及租住人员统一登记造册,建立了《学校及周边地区重点人员档案》,对学校周边地区人员实行分层次管理。其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督促指导学校建立健全安全保卫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各项安全防范措施。重点打击学校周围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对其进行整顿、清查,对相关的法人代表进行严惩,净化校园周边精神文化环境。对那些以学生为侵害对象,特别是在学校中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件,要经常加强督导检查,巩固治理整顿成果,对一些整治工作难度大、回潮率高、社情民情比较复杂的地区实行重点督查。第三,建立健全治安治理的长效机制,为保证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进行强化,通过运行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来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潜能;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来推动立体防控体系的运行,排除局部利益格局对治安工作发展的阻碍;通过培训机制来提高治安队伍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技能;通过改革警务机制来弥补现有队伍的不足;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来巩固已经取得的治安成果等等。

三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在高校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酿成事端,分散领导的精力,影响群众的干劲,干扰学校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内部伦理环境的形成。如果及时发现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就会防止力量的分散,减小对良好环境的冲击,使大家集中力量搞好学校的发展。因此,要把平安校园建设作为高校安全建设的重要方面去抓,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格局和氛围,防止校园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校园化的现象出现。学校的各项工作要以稳定为前提,努力净化优化校园环境,确保高校和社会的稳定。要不断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制订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凡事预料在先,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要严肃校规校纪,对品行恶劣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处分,让学生有一个稳定安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自我安全防范的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不仅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设置相关的法制教育的内容,也应在入学教育时,邀请相关执法部门对学生进行更为具体、生动的讲授,在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在实际的案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意识与能力。

从校园内部环境来看,由于前几年高校的扩招、扩建、合并成风,造成校园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影响了高校师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优美的环境是校园和谐的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精神愉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氛围,环境中的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都应该表现出校园的和谐,如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布局科学合理的校舍、花草树木等等,均是展现校园和谐的窗口,这是保证高校人人心情舒畅、共谋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大学十分注重校园、校舍的设计布局、校园文化景观图书馆建设中所渗透的校园精神。因为校园的物质空间环境发挥着一种“无声语言”潜移默化的作用,意味着对大学生真正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学生跨进校园所见的是俯拾不尽的美景,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之情。校园环境建设要遵循“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绿化、美化、净化”为基本出发点,使校园内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学校和谐的特色文化氛围相呼应,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的基本点是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立足现实与着眼长远相统一,注重学术文化氛围与校园建设相协调。既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校园,又要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努力营造文明校风。通过有效的工作,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和谐的内部环境,从而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这是营造和谐内部环境的基本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