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涵发展主要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机制和文化环境。高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29]高校在重视内涵发展的同时,应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高校在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从重规模增长到重质量提高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已说明,高等学校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因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办学质量,质量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生命,必须树立质量立校的意识,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师资力量等都必须服务于办学质量这个中心。办学层次的提升,必须与办学质量相一致,与师资能力和水平相一致,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因此,高校必须以办学规模为支撑,以办学质量为保障,努力实现优良的办学效益。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扩招”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教育规模的扩张,使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格局之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这种教育规模的扩张也使得某些领域的教育质量有下滑现象。同时,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上的相对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数量扩张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尽快地把发展重点从重规模增长转变到重质量提高的轨道上来,确保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30]
(二)建立产学研运行机制
1.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现状。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1992年,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实施了产学研工程。产学研运行至今,已形成了多种模式。按其功能可分为: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校内产学研结合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31]
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指高校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筹措教育经费,利用校内自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以期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与经营效益并举的目的。校内合作模式的长处在于:便于学校统一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能促进学校主动进行市场定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能快速地获得收益,为学校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缓解人事体制改革带来的人力资源闲置的压力;能较好调节教学科研与产业间的关系。但该模式由于学校既是企业的创办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而自己的优势不在商品的生产与经营,而是人才科研与技术,把精力花在合作的经营上,就势必偏离教学与科研的中心。[32]
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由校方与校外企业两主体构成,特点是迅速直接,合作多以单个项目或成果为主,优势互补明显,转让或项目履行完成,合作终止,学校无须再投资,不承担什么风险。然而,这种合作模式由于是限于直接利益双方,因行业差异导致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引发诸如观念与认识上、权益与利益上、信息与沟通上、经费与政策上等的分歧难以调和,致使合作成功率不高,在履行过程中也因产生纠纷而被诉诸法律。[33]
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是以三主体为主要形式的多向合作模式。三方包括:技术成果方(高校)、出资方(金融机构或个体资本投资者)与生产经营企业。该模式合作规范,风险低,合作期限长,收益明显。由于投资涉及多方的权益,故成功率较低。该模式追求的是规模效益,大市场。就校方而言,主要集中在一些科技实力雄厚,拥有大型成果的著名高校,一般高校还无法涉足此合作形式。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多向联合体合作形式将越来越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以中介机构为纽带,中介机构有政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校产业推广服务中心、社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以及一些媒体附属的科技成果传播机构等。这些机构既不研究,也不生产,只是充当产学研合作媒介。中介机构广泛收集产学研合作的供需信息,多形式传播信息,主动牵线搭桥,以中介人的身份协调各方分歧,并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负责信息真实性的调查与利益分割等,可降低供需多方的风险程度,促进合作成功。该模式出现时间不长,但效果非常显著,成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流。[34]
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产学研工程可谓方兴未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服务市场的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和企业;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日趋紧密,企业因开发高校成果而获益,高校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配置,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发育、健全和完善阶段,经济秩序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仍在不断规范,使得产学研工程的效果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步伐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首先是研学结合不够,有的学校搞科研的不教学,教学的不从事科研,有的科研工作与其承担的教学工作背向而行;其次是产研结合不够,学校的科研立项及科技成果大多数是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感兴趣的并不等于是市场需求的,即使是市场需求的,由于学校不具备进一步放大的条件,成果处于实验室阶段,成熟度不高,无法尽快进入市场产生效益。而产业部门(企业公司)风险意识不够,不愿把高校科技成果放在自己这里继续进行尝试,将科技成果拒之门外,导致产研脱节;第三,产学研无法有效整合,考虑到产研又无法顾及学(人才培养与学术),照顾到研学又没有时间、经验和资金来实施产业化,原本一体的产学研工程就被人为地加以肢解,失去了工程整合带来的极限效应。[35]
2.构建高校产学研机制中的关键点。高校应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有效促进学校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质量的提高,培育和锻炼师生的真才实学,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从而赢得社会更多的赞誉和支持。
一是面向地方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地方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高校的发展目标,就是适应并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高校应抓住机遇,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学校要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介入国家重要建设领域,与国家及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增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自身特有的贡献,并为自身发展找到新的方向、目标和市场,在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面向地方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将成为构建高校产学研机制中的关键点之一。
二是面向市场,寻求发展突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将“高等教育市场化”定义为:“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实质,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过程。[36]为此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选准研究课题,适应并引导市场的发展。
三是面向企业,促进共同繁荣。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对一个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之路。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很难占领市场。高等学校要选择合适的企业与之联合建立科研基地,由企业出资,联合研发,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企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是面向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基地。高校应真正转变观念,推动创业成为产学研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高校要整合自身优质资源,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争取国家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给予更大的支持,构筑自主创新平台,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高校科技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创新。[37]
如果我国高校有更多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和组织走向创业,发展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提供强大的能量和动力,与此同时给予高校自身的,将是不断的创新活力、开放机制和社会声誉。[38]
综上所述,高校要得到稳定、持续、科学的发展,需协调好多方面的重大关系。而高校党组织在协调重大关系方面发挥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即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围绕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围绕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断改革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不断夯实基础、增强凝聚力,使高校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领导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史华楠、王日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演进、实践及其完善》,《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2期。
[2]管华诗:《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1期。
[3]范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江苏高教》2004年第1期。
[4]李全生:《略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5]易银珍:《论高校和谐领导班子的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期。
[6]陈文博:《大力推进新一轮高校内部体制改革》,《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8日。
[7]袁祖望:《高校党政机构设置缺陷及纠偏》,《高教探索》2004年第3期。
[8][11]苏文胜:《浅析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第4期。
[9]陈金明《盛世育英才创新铸科教——记刘志毅和他的教育改革之路》,中青在线网。
[10]李云兰、刘勇:《关于高等教育必须讲投入产出的关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2期。
[12]张曼平:《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与模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13]托雅:《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探讨》,《现代情报》2004年第2期。
[14]李芳:《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主体的重新定位》,http://www.studa.net/gaodeng/060203/09371491-2.html。
[15][20]董友、于建朝、胡宝民:《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现状及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6][19]徐桂秋、李华良:《高等学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认识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17][22]张振改、吴淑爱:《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有效条件》,《西南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8]〔美〕德里克·博克著:《美国高等教育》62~6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21]张应强、刘在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23]郭广生、齐再前、白守礼:《构建科学合理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12期。
[24]《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林蕙青谈高校学科专业调整》,http://www.edu.cn/20020130/3019287.shtml.
[25]李志刚:《市场经济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
[26]赵文报、李英:《高校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辩证关系研究》,《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7]蒙丽珍、莫光政:《论高校学科与专业及其建设的基本理论》,《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8]祝玉峰:《谈西部地方高校管理的创新》,《教育探索》2006年第10期。
[29]向敏、徐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0]祝玉峰:《谈西部地方高校管理的创新》,《教育探索》2006年第10期。
[31]张伟:《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http://www.tt91.com/article/07-08-27/15460046_1.shtml.
[32][33][34][35]谢开勇、赵邦友、张礼达、王晓章:《论高校产学研及其运行机制》,《科学研究》2002年第8期。
[36]李长江、陈衡:《营销理论视角下的高等学校管理》,《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37]张曼平:《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与模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38]周颐:《关于我国产学研结合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