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浙江大学认为和谐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和谐是一种永恒追求的境界,和谐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和谐也是一项考验学校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过硬工作。浙大提出“发展促和谐、和谐保发展”的理念,于2005年2月正式做出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浙大”创建活动。全校上下围绕和谐校园建设这根主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保发展,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呈现新局面。
(一)坚持把和谐校园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坚持把和谐校园建设作为系统工程,从统一思想、科学发展、制度建设、凝聚人心和安全稳定五个方面整体推进。通过抓统一思想,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自主创新,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校园和谐”的发展思路;大力弘扬求是精神,积极倡导“爱国家、爱学校、爱老师、爱学生”,努力营造“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抓科学发展,一是大力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二是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努力建大团队、筑大平台、接大项目、出大成果、做大贡献;三是大力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坚持高水平、强辐射,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抓制度建设,一是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完善民主管理机制,推进民主办学;三是完善沟通交流机制,推进科学决策。抓凝聚人心,一是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二是努力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三是优化校园布局。抓安全稳定,一是建立健全稳定工作责任制;二是加强稳定工作信息管理,强化信息报送制度;三是加强校园治安、消防、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四是迅速果断地应对突发事件。
(二)坚持把和谐校园建设作为当前重要任务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抓落实: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发挥党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示范作用,把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浙大作为各级班子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抓好全校党员学习;抓好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教育,积极推进各院系、研究所室和各部处、科室政治理论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三是推进改革开放;四是切实关心师生员工;五是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六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2]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全部十二大学科门类。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吉林大学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努力构建和谐吉大的措施,积极推进和谐吉林大学建设,以党建保证发展,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和谐吉林大学的具体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的和谐吉大。
第一,明确工作任务,增强构建和谐吉林大学的自觉性。提出构建和谐吉林大学需要建立和完善四种机制:公正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活力和创造的激发机制、矛盾和纠纷的消解机制、稳定和平安的维护机制。
第二,着力加强基层党委建设,提高构建和谐吉林大学的能力。一是明晰基层党委的定位和职责,规范和理顺基层单位内部决策机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保证基层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二是建立以考核能力为重点的选拔机制,全力进行换届选举工作,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基层党委书记岗位。通过学院党代会选举、公开竞聘、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等多种途径,建立一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学院党委书记队伍。三是完善以提高能力为重点的培训机制,对新任基层党委书记及党委班子主要成员进行封闭式培训,分期分批派到国内外高校学习、考察、进修。四是建立以拓展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机制,倡导调查研究,成立党建工作研究会,拨出专款开展党建研究。
第三,稳步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为构建和谐吉林大学提供制度保障。制订了《依法治校规划纲要》和《吉林大学章程》。《章程》着眼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谐校园的奋斗目标,努力做出良好的制度设计,体现了现代大学制度文明,体现了时代精神,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的各种权责关系,突出了依法治校、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理念与特色,突出了师生员工的权利和义务,突出了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更进一步明晰了师生员工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章程》的实施,从法律层面上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和谐稳定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实施“凝聚力工程”和“送温暖工程”,把构建和谐吉林大学落到实处。其一,实施“凝聚力工程”,一是凝练出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开放兼容的认同精神、明德隆法的治校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吉林大学精神,倡导五湖四海和而不同的和谐大学生活图景,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二是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珍爱生命、尊重人权、尊敬师长、爱护自然、热心公益的良好品性。三是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和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形成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二,实施“送温暖工程”,积极为师生员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激发他们的爱校热情和强校激情。[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