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第一人———王宠惠
王宠惠在近现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曾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民国时期,在政、学两界,他的大名几乎是无人不晓。王宠惠是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的获得者,作为学者,他学贯中西,在宪法、刑法、民法、国际法等领域都有精深的造诣,是中国第一个在海牙国际法庭供职的中国法学家,并是联合国宪章的起草者之一,在国际法学界享有盛誉,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作为政治家,他曾一度担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此后又长期身居国民政府的外交总长、司法总长等要职。王宠惠一生品德清正、学识悠长、仕途通达,如果按照中国传统,以“立德、立功、立言”来衡量一个人终生成就的大小,那么,王宠惠是近代中国在这三个方面都达到很高层次的为数不多的“三立达人”之一。
王宠惠,字亮畴,祖籍广东东莞,1881年生于香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王宠惠从小在教会学校上学,打下了扎实的西学基础,同时在父亲的督导下,课余在家里随周松石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因此国文基础也很扎实。1895年,北洋大学在香港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王宠惠以优异成绩考取头等学堂第四班攻读法科法律学门。
北洋大学堂是一所典型的“洋”学堂,不仅教员多聘请外教,就是所开设的课程也是移植西方国家的设置。以法科为例,它开设的课程包括英文、几何、化学、天文、万国公法、商务律例、民间诉讼律等二十门,所用课本也均援用英文版本。在这里,中西学根底俱佳的王宠惠终身的治学方向初步奠定。
1899年,王宠惠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颁发毕业文凭。这张毕业文凭是我国的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1901年,王宠惠留学美国耶鲁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旋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此时,王宠惠还游历了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考察各国宪法,并加入柏林比较法学会成为会员。在这期间,最能显示王宠惠的学术功底的事件是他用英文翻译了《德国民法典》。该作品于1907年在伦敦由著名的斯蒂芬斯书店出版。该书在王宠惠翻译的版本之前,已经有一些英译本问世,但因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未被法学界所接受,而王宠惠的译本一出,很快就受到国际法学界的好评,并迅速成为欧美各大学的通用教材,这使得王宠惠在西方法学界名声大振。《德国民法典》的英文版奠定了王宠惠在西方法学界的学术地位。《德国民法典》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然在美国保持了经典教材的地位。70年代尼克松去台湾访问,下飞机后就提出要探望王宠惠博士,以表示他的敬意。原来王宠惠以英文翻译的《德国民法典》出版之时,正值尼克松出生,后来尼克松上大学,所用的教材就是王宠惠翻译的《德国民法典》。一个中国人,能以英文翻译德文的作品,并赢得以英文为母语的英美人如此的尊敬,这种学术的功力,即便到了今天,也是值得国人引以自豪的事情。
王宠惠在学业有成之后,投身报效祖国,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缔造共和。王在美求学期间恰逢孙中山旅居纽约,从此追随孙中山于国民革命。1904年他为孙中山起草了对外宣言。1905年同盟会成立,他即刻加入。此时的王宠惠在西方的法学界很有影响,事业正顺利发展。1911年他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作为副议长到上海迎接孙中山抵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并出任外交总长。民国元年孙中山特颁发给王宠惠金质“中华民国开国纪念章”。袁世凯当政后,王宠惠反对封建复古,不顾挽留坚决辞职,出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15年护国运动兴起,王宠惠出任军务院外交副使,1920年任民国大理院院长,1922年任北京政府内阁总理,抗战期间任外交部长、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为争取外援抗击日寇做出了贡献。
1937年7月,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抗战。此后,中国政府一面抵抗日本的军事进攻,一面进行外交努力。7月10日,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驻华大使馆,要求该馆迅速转电华北日军当局:“严令肇事日军撤回原防,恢复该处事变以前状态,静候合理解决。”12日,中国外交部长王宠惠接见日本驻华使馆参事日高信六郎,提出两点要求:①双方出动部队各回原防;②双方立即停止调兵。15日,外交部再次照会日本使馆,重申12日照会内容。此后,作为外交部长的王宠惠,积极游说英美苏等国促成了《九国公约》的签订,迫使日军恢复“事变以前状态”,为抗战争取了时间。抗战期间,王宠惠全力做好外交工作,在争取国际援助联合抗日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宠惠在国民政府任外交总长期间,努力维护祖国统一,促成了《开罗条约》的签订,对于台湾等领土的回归祖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形势急转直下。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区组织反攻,英、美军队在北非登陆。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召开开罗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及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问题。1943年11月23日晚,中方在与罗斯福单独会谈时,提出了日本攫取中国之土地应归还中国等四项要求。11月23日,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在预拟的中国政府提案中提出日本自“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之中国领土,包括旅大租界地及台湾、澎湖,应归还中国。11月24日,开罗会议公报草案提出,日本由中国攫取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等,当然应归还中国。讨论中,英国代表贾次干企图将中国主权模糊化,提出将草案改为“日本由中国攫去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与澎湖列岛,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王宠惠认为,英国的这一修改,“不但中国不赞成,世界各国亦将发生怀疑”。他说:“世界人士均知此次大战,由于日本侵略我东北而起,而吾人作战之目的,亦即在贯彻反侵略主义。苟其如此含糊,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皆将疑惑不解。故中国方面对此段修改文字,碍难接受。”他表示:“如不明言归还中国,则吾联合国共同作战,反对侵略之目标,太不明显。”美国代表支持王宠惠的意见,英国草案被否决。26日,草案送请正在讨论的罗斯福、邱吉尔和蒋介石审阅,得到一致赞成。会议定稿的公报宣称:“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王宠惠的外交成就,基础于法学根基。它是中国近代少有的学贯中西的法学泰斗,在宪法、刑法、民法、国际法等领域都有精深的造诣,曾是联合国宪章的起草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在海牙国际法庭担任正法官的法学家,著作有《宪法平议》、《宪法范言》、《比较宪法》等,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人。
1958年3月15日,77岁的王宠惠在台北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