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殿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
殿试,本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级别的考试,又是皇帝为国家直接选拔人才的手段,也是朝廷给予知识分子的最高荣誉。据目前历史学者研究的成果,殿试起源于唐朝,而唐朝的第一次殿试又源自于唐高宗。唐显庆四年,即公元659年,由唐高宗主持举行了第一次殿试,规模虽小,但是开启了皇帝亲选人才的先河。唐载初元年,即公元690年,即将称帝的武则天亲自主持殿试,规模之大、影响之大,载入史册。从此,历代皇帝则“萧规曹随”将殿试沿袭下来。
清朝末年,宣统皇帝对于北洋大学堂学生的殿试,又是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事情,因为历来殿试都是对于科举取士人才的最高考核,可是这次却是封建政府对于新式学堂学生的第一次殿试。其意义不仅说明了清政府对于北洋大学堂培养的人才的重视,说明北洋大学堂的学生得到皇帝殿试的殊遇,更重要的是这说明了北洋大学堂设立西学学科培养人才的做法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建立法律和工程技术学科,培养法律和科学技术人才,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宣统二年,皇帝硃批命张亨嘉、陈宝琛两位大臣代为殿试会考北洋大学堂毕业学生。考毕奏折提到:“臣等尊旨即会商定期于九月初八至十六日在学部署内分场考试,并由学部派司员在场内轮流监察,以防弊端,该生等亦能恪守场规,秩然有序。试毕由臣等将各场试卷详细校阅,计取列最优等三名,优等八名,中等四名,谨将分数统计清单,恭呈御览。”奏折中列最优等三名为冯熙敏、王正黼、王钧豪,受朝服觐见宣统皇帝的嘉奖,并均委以重用。如冯熙敏获殿试头名,赐进士出身,授庚戌翰林,这是清廷建立西学后的第一个“洋学翰林”,官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第二年,授予冯熙敏“钦命辛亥襄校官”,担任归国留学生朝廷会试的主考官。辛亥革命后冯熙敏回北洋大学任教,成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王正黼自北洋大学堂毕业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矿冶专业,于1912年获硕士学位。王正黼回国后长期从事采矿冶金工作,成为我国著名的采矿专家和矿冶先驱,1945年后资助创建燕京大学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200周年纪念时,授予他荣誉奖章。
北洋大学教学严格,学生质量高,曾得到清政府的多次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