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真金———抗战中的北洋学子
西北办学,条件极其简陋,生活十分艰苦,但师生为抗日救国而发奋苦读,薪火传承、弦歌不断。这一时期培养的学生不仅及时投身到抗日战争中,而且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恢复储备了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仅北洋工学院在抗战期间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就有一千多人,其中一些人成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金属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材料联合会主席师昌绪,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原北京邮电学院院长、教授叶培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国家内燃机燃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史绍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清华大学校长、教授高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工业部核燃料局总工程师张沛霖,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及工程科学部主任、清华大学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李恒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陈秉聪,等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史绍熙,工程热物理学家、燃烧学家,191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39年,史绍熙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系,1949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应聘回天津大学任教授,曾任天津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国际燃烧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史绍熙教授是我国燃烧科学技术的首席科学家,我国高校内燃机专业的创建者和教学、科研的开拓者。他发明的柴油机复合式燃烧系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他主要任职有,中国热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国际内燃机协会领导小组成员、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燃烧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等。由于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1987年他获得了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荣誉院士称号,1988年获世界文化协会“爱因斯坦”科学奖,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授予的荣誉奖章。
中国科学院叶培大院士,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科学家,1915年出生于上海。1938年,叶培大毕业于北洋工学院,曾任北洋大学电机系教授,天津大学电信系系主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名誉院长,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是我国光通信及微波通信领域的先驱者,为推动我国微波技术和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多项成果获部委级以上奖及“七五”攻关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材料科学专家,1917年出生于浙江浦江。1939年,吴自良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为上海电子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曾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国家建设急需的各种关键实用材料的研制。20世纪50年代,他负责完成的前苏汽车钢40×代用品,被誉为是建立我国合金钢系的典范,获1956年国家首次颁发的自然科学奖。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完成了分离铀同位素的关键部件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和投产,荣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沛霖,物理冶金学家,1917年出生于山西平定。1940年,张沛霖毕业于西北工学院,1949年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他曾任核工业部核燃料局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张沛霖多年从事核燃料冶金、核材料的研究与技术工作,参加并领导解决了核武器部件、核潜艇燃料元件等研制中的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问题,指导完成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燃料元件工艺,为我国核能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景德,电机和电力系统专家、教育家,1922年出生于陕西佳县。1945年,高景德毕业于西北工学院,1956年获苏联加里宁列宁格勒工学院博士学位。高景德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国家发明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特级会员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多年从事电机及电力系统教学和科研,发表论文40余篇,发展了电机动态过程理论,开辟了电力系统线性与非线性研究领域,有多项成果获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为炳,控制理论专家,河南卫辉市人。1948年高为炳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航空系,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系统与控制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是我国自动控制理论学术权威,在变结构控制理论、机器人控制领域及航天方面取得过多项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部委级奖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多部专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核材料、材料科学专家,河南洛阳人。1942年,李恒德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3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并任副研究员,195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我国核材料和金属离子束材料改性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他在国际上最早阐明铍的滑移、孪生和断裂机制,回国后创建我国核材料专业。他在国内首次利用溶胶沉淀法研制出UO2燃料微球,并利用带电粒子束研究材料的辐射损伤效应,曾深入研究堆用锆合金包壳管中氢化物取向分布和轧制工艺及结构的关系,为在实际生产中防止锆管脆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控制基础,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他在离子束材料改性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专著2本。1986—1994年李恒德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及工程科学部主任;1991—1999年当选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理事长;1996年当选并在1999年及2000年继任国际材联(IUMRS)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秉聪,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山东黄县人。1943年,陈秉聪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机械系,1948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学位,吉林大学、青岛大学教授。陈秉聪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及汽车拖拉机科研与教学工作,根据我国有大面积松软地面需开发利用的实际,开辟了“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在理论上,他首次提出“畸变模型理论”在松软地面的应用、“半步行理论”、“仿生步行与仿生脱附理论”。在工程实践上,他主持解决我国拖拉机下水田问题,发明的半步行轮在宁夏农村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持研制的仿生脱附技术与材料已形成10余种中试产品,主持创建仿生技术与仿生材料中试基地,使仿生步行机械和仿生脱附技术进入工程化实用阶段。1995年,陈秉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广志,祖籍广东省番禺市,1947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原北洋大学)采矿系,探矿工程专家,新中国地质部门探矿工程奠基人,是我国涉足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钻探、掘进工程专家。解放初期,他奔波于白云鄂博、铜官山、攀枝花等大型矿山,组织多工种综合勘探,做出重要贡献。他领导人造金刚石小口径钻探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1985年获国家级一等奖;领导研究推广定向钻探、绳索取心钻探、空气钻探、反循环钻探、孔底动力机钻探五大技术,使我国钻探工程不仅居世界先进行列,还为一批老矿山探明了深部备用储量。他创造性地为上海治理地面沉降、用小型钻探设备治理广西田东煤田严重喷气失火事故、钻成松辽盆地第一口油井等做出突出贡献。为促使我国地质学向地球深部发展的世界总趋势,陈秉聪倡议开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科钻1井于2005年6月胜利完工,井深5118米,全用金刚石取心钻探,居亚洲首位,获地球深部众多最新信息。此外,他主编中英文版《金刚石钻探手册》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科学钻探》信息资料三卷8集计250万字,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32册。1995年,陈秉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