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
抗日战争期间,一部分北洋师生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办学,同时还有一部分北洋学子投笔从戎,浴血疆场,有的还为抗日救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革命烈士马耀南、黄诚、张祖舜、孙景芳、李恒林、于奇、张佩怀、马克昌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马耀南烈士,山东长山人,原名马方晟,1930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机械工程科,获学士学位,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1939年7月在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为了纪念他,中共清河区委将长山县改为耀南县。
黄诚烈士,河北安次人,1932年考入北洋工学院预科,1938年春参加新四军,“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从容就义,年仅28岁。黄诚曾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处长,牺牲后,陈毅为其题挽诗:“松冈明月魂如在,记取铁窗仍多情,临难铮铮风骨好,皖山不负夜台行。”他是北洋学子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张祖舜烈士1933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1934年考入北大,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宋哲元的29路军搞兵运工作,后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1岁。
孙景芳于1932年考入北洋工学院预科,两年后转入机械系。在校期间,他与于奇、马克昌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先”。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值暑假,北洋大学26年班已毕业,27年班的同学有实习任务,其他班次也大都放假回家,留校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和“民先”队员,他们和其他大中学校留津的同学一起坚持抗日救亡活动。北平、天津沦陷后,留津同学撤离天津,以流亡学生的名义,在所到的地方,展开抗日救亡活动。孙景芳等同学也到太原,参加平津流亡同学会抗日活动,走上我党领导的抗日战场。北洋同学黄习知、李恒林,分别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太行区党领导的干部学院。于奇、任学敏、郝庆礼(郝执斋)、马振欧(马奔)、孟庆沆(王自新)到冀中参加了八路军吕正操部队。张培疆参加了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工作。牛宝印也回到了山东家乡与北平学生宋心田、芦之谓建立“民先”,组织武装抗日。张蔚、贾克昌、张佩怀等同学先后到达陕西。在西北青训班学习后,分配到山西抗日前线续范亭领导的暂编一师。朱树荣、张沛在“七七事变”后到太原,参加新军暂一师二队,从事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去延安,先期到达延安工作的,还有张多疆和付景洪。
还有,在冀中光荣牺牲的于奇烈士,在晋西北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张佩怀烈士,在冀南牺牲的马克昌烈士,在太行区牺牲的李恒林烈士,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病逝的刘讷同志,在解放战争东北战场牺牲的王从善烈士和因公献出生命的孙景芳烈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