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回到北洋,回到桃花堤
1945年,抗战胜利,广大师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同年10月,国立北洋大学校友总会理事长、国立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宠惠,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函电,电文回顾了北洋大学悠久的历史,分析了北洋大学的现状,阐述了北洋大学教学严谨,人才辈出,科学研究,成绩优异。提出:“现在天津业已收复,恢复北洋大学为期已近,拟乞准予早日恢复北洋大学。”北洋校友总会和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的函电,受到教育部的重视,教育部的公文中也指出:“……惟北洋大学历史悠久,素负盛誉,战后仍独立设置,使其发扬光大,本部早有是议,前于编造复员计划之时,即已将该校列入,将来设置理工及管理等学院务期规模宏大,足与世界上有名大学并驾齐驱。现复员工作甫经开始,一俟收复情况安定,复员经费奉院会批准,即当尽早将该校恢复……”
1946年1月,经政府批准,教育部下令复名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聘王宠惠、王正廷、陈立夫、李石曾、凌鸿勋、茅以升等为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茅以升兼任秘书,并以筹委会的名义,给天津北洋校友会发电,立即组织“北洋大学临时接受保管委员会”,指定北洋校友陈范有为主任委员,做好准备工作。6月茅以升被正式任命为北洋大学校长。但因当时他正担负着修复钱塘江大桥的重任,时间紧、任务急,实难来校主持校务,便函聘“北洋大学临时接受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务滋为总务长,代其主持一切工作。其后,聘金问洙为北洋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职务;聘张务滋为北洋大学总务长;聘李书田为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陈荩民为理学院院长兼北平部负责人。经各方努力,从1946年4月份开始,北洋工学院的西京分院和浙江泰顺北洋工学院的师生及并入陕西城固西安工学院的师生,陆续启程返津。师生们归心似箭,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从不同的方向奔回天津。由于交通不便,地处西安的师生步行几百里到达山西临汾,他们自编打油诗:“为返校,脚磨泡,虽然有痛苦,满脸含微笑。虽长途跋涉,但情绪高昂,回家,回北洋,桃花堤畔是故乡。”那是一代代师生魂牵梦萦的地方,那里是他们的根。
桃花堤畔经过修缮的北洋校舍,呈现新的气象。校园整洁幽静,马路甬道恢复原状。虽有些房舍仍然破旧,北洋桥尚需修茸,但主楼经过油漆粉刷己焕然一新。新的校舍和校门门额“国立北洋大学”六个大字交相辉映,显得雄伟壮观,校门外左右侧两株挺拔的参天杨树,枝繁叶茂充满了生机。
“老校门”和“围墙”
1946年10月2日下午,学校举行了复校后的庆典,“庆祝北洋大学建校51周年”大会隆重召开。会场上悬挂着醒目的“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十二个大字的横幅,表明了北洋大学一贯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对学生的要求及培养目标。会上金问洙代校长致词,略述北洋大学51年的历史后,指出北洋大学过去在学术界有其相当地位,各界瞩望甚殷,提出了同仁等今后再当努力,以恢复固有规模,继承“实事求是”的传统和严谨治学、严格治校的学风和校风,进而发扬光大。接着,校友总会和学生敬献校旗,校友刘九经和张籍桂为母校51周年校庆献词一首:“巍巍母校,洋洋大风,敬教勤学,科系分明,培植国器,精进技能,真才辈出,功莫与京,甫经复校,五一周逢,盛典得参,无限光荣,短词志颂,庆祝长生。”他们热情歌颂了北洋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校友还撰写了长联,上联是“西沽奠基,北洋定号,发祥于甲午媾和以后,树大学教育之先声;半世纪,阅尽沧桑,栽遍桃李,人才萃朝野,令誉著赢寰,堪与剑桥牛津名媲美”,下联是“河山光复,母校重兴,恢宏于抗战胜利周年,负储才建国之重任;双十前,欣逢盛典,再听弦歌,旧侣集一堂,新俦满环宇,共祝千秋万祀寿无疆”。庚子以前的老同学金邦平,在校的李书田和钟世铭等都以老校友的资格,忆述了北洋大学历史的特点和光荣传统。在校的学生代表也发了言。晚上进行了校庆游行,师生们举着火把,捧着蜡烛,一路欢歌笑语。烛火交映,映红的是师生们的笑脸,点燃的是北洋复兴的希望。游行以后演出了精采的节目。天津《大公报》专门发表了“社评”,社评中说:“北洋大学在半个世纪以来中华建国的工作中,有其光辉的成就。在天津,以文化教育观点言,更为现代天津城市之一大支柱。就学术水准论,北洋大学早已跻于世界大学之林。可惜抗战几年,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当今复原并恢复国立北洋大学,实为国人之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