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制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的邓曰谟
邓曰谟,号舒菴,1896年5月出生,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上栅村人。1908年,邓曰谟进入教会学校博文书院学习。1914年,邓曰谟参加了大学的考试。国文试题的题目是《孔明自比管仲》,他读过《三国》,终于考上了。1915年1月,邓曰谟进入北洋大学预科,1917年预科毕业转入本科采矿冶金学门。1920年6月,邓曰谟在北洋大学采冶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经北洋大学教授美国人斯佩芮推荐,于1920年12月自费去美国留学。先是在美国芝加哥的GrayWorks钢铁厂搞实验仪器。后来又在AllisChalmers机电厂学水力机与发电机制造。1922年底,邓曰谟回到国内,先后从事工业技术和教学工作。1930年,邓曰谟到北洋大学任教,先任化学教授,继任机械学教授,后任水利学教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凡是工科院校必须建立实验室。但当时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几乎全靠进口,且价格昂贵,如一台50000磅材料试验机需花费15000美元,而政府对学校的拨款极为有限。为了克服这个困难,邓曰谟下决心自己设计、自己制造。1932年至1933年,邓曰谟依托机械研究社,经过一系列艰苦试验,成功地设计制造出了材料试验室、水力实验室的一系列仪器设备,如油压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水泥拉力机、流速计、混流水泵、两级水泵、水轮机等,除了装备北洋大学的材料试验室和水力实验室外,还供给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重庆大学、焦作工学院、河南水利专门学校及全国其他许多高校的有关实验室使用。其中50000磅材料试验机为当时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制造的第一台全能材料试验机,可以进行有关材料机械性能的一系列静力试验。当时,国内大部分高校材料试验室的机器大都出自邓曰谟之手。
在动力机械方面,邓曰谟还设计制造出一种煤气发动机,用煤炭经煤气发生炉产生一氧化碳来发动内燃机。在机械加工设备方面,邓曰谟还在北洋大学实习工厂自行研制成功了能加工大型工件的车床。邓曰谟因而成为中国早期机械设备研制和教学方面富有创造活力的开拓者之一。1934年,北洋工学院成立了“国立北洋大学飞机工程研究会”。1934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拨给北洋工学院一架德国造FockWulf飞机,以供研究仿制,其发动机为一星型五缸汽油机。时任北洋机械系教授、材料试验室主任的邓曰谟,毅然主持承担了飞机发动机的试制工作。此事在当时不仅有材料、技术及工艺上的困难,还有来自社会上的阻力。邓曰谟和他的助手们一起,从铸造合金入手,自己动手冶炼,用了两年时间,试验数百次,终于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使铸造合金在强度、硬度、表面性能方面的技术指标达到了美国标准。接着邓曰谟开始逐一仿制发动机零件,把发动机件取下一件,仿造一件,首先进行试验室台架试验,然后进行实物运转试验。即把仿造的机件装在原机上开车试验,比较其性能差距,并加以改进,最后把整个原机零件都替换成了自制零件。试验结果,自制发动机在马力、转速、稳定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德机水平,取得了完全成功,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
1935年机械系飞机陈列室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曰谟复任北洋大学采矿系教授,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和机械设计与制造。1947年5月20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大游行,邓曰谟的次子邓霄担任队前纠察,被国民党军警用带铁钉的木棍打成重伤。邓曰谟专程从天津赶来北平,参加了5 月22日晚在北大沙滩民主广场举行的“光荣战士晚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讲,愤怒谴责当局反人民的暴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邓曰谟被任命为北洋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天津财经委员会委员,担任天津市农垦局、双林农场、农业部新港及海河工程局、天津市工业局新华机械厂等许多工厂和单位的顾问,并再次成立了机械研究社,承担大量的工程设计和机械制造任务,为许多地方和厂矿解决了一系列工程技术上的难题。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邓曰谟由天津大学转至中国矿业学院,任机械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培养研究生、承担工程设计、开展校内外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肯定和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的赞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