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始人孙越崎
孙越崎,原名毓麒,祖籍为浙江嵊县,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的铮友,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
1893年10月16日,孙越崎出生在浙江省绍兴郡的会稽山中一个叫同康村的小山村里。孙越崎在5岁的时候,开始读“四书五经”,长大后他坚持每天务农,巡山砍柴,夜间挑灯读书,14岁就把父亲留下的《左氏春秋》、《资治通鉴》和一些地理、历史书籍全读遍了。1909年,孙越崎快满16岁了,他在叔叔的陪同下,春节刚过就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绍兴,考上了绍兴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义务教书一年,1913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在这里结识了邵力子。1916年毕业后,孙越崎考入北洋大学矿冶科。在北洋大学,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又为人正派,办事有主张,被同学们选为学生会会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以学生会长的身份,一反北洋闭门读书的传统,带领全校同学积极投入这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孙越崎在领导天津的“五四运动”中,曾作为学生代表面对面地和直隶省长曹锐交锋,保护了示威游行的学生。孙越崎在火的洗礼中,更加成熟了。
“五四运动”后,孙越崎转入北京大学矿冶系学习,1921年毕业,1924年,应聘创办北满穆棱(鸡西)煤矿。这个矿名叫“中俄官商合办穆棱煤矿”,是黑龙江省实业厅与白俄富商谢吉斯合办的。孙越崎和俄国人卜鲁希年科分别被任命为勘矿队队长。1925年9月,董事会任命孙越崎为中方矿务股长,兼机械工业股长,负责开发二号直井。1925年11月开工,1926年9月见煤,井深51米,日出煤量700吨。这是他完成的第一个工程项目。
1928年8日,已经36岁的孙越崎,踏上了出外求学的道路去美国学习矿业。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并到英、法、德、苏联等国考察油矿、煤矿。在美国留学期间,美国的采金术、石油井、采煤技术,使他大开眼界。1931年,他从报上得知中国发生严重水灾,他就组织留学生和华侨捐款,他自己把烟戒掉了,把两年的烟钱,大约是150元,全都寄回了祖国。1932年回国后,孙越崎任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兼矿室主任、陕北油矿探勘处处长,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延川一带勘探石油,打出中国第一口油井。11月,他与翁文灏去焦作整理中福煤矿,任总工程师。1936年的冬天,孙越崎应聘为中福煤矿公司总经理,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八年抗战开始,为了不使设备落到日本人手里,孙越崎力排中外股东异议,着手拆运中福公司的机器设备南下,中原公司董事胡石青说:“中福煤矿是我国在抗战期间唯一迁到四川后方的煤矿,它像母鸡下蛋,在四川合办起了4个煤矿,大力支持了抗日战争。今天才认识到,孙总经理真是一位有远见,有魄力的能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孙越崎以甘肃省石油总经理身份,率领郭可诠、潘志甲、邹明等从重庆第二次来到玉门。他一到玉门,就冒着严寒领着大家,花了一整天时间,详细查看了矿区各个生产现场,最后组织大家讨论。他看大家情绪高涨,便宣布1942年要生产汽油180万加仑(约合5000吨),比1941年的产量提高了9倍。玉门油矿的规模生产,对抗日战争我国严重的油荒,起到了极大的缓解作用。因此,孙越崎也成为我国现代能源工业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
1942年8月在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上,孙越崎被授予金质奖章。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9月,孙越崎任行政院经济部战时生产局东北特派员,接收东北重工业,同时兼任河北平津敌伪产业处理局局长。1946年,孙越崎任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后任委员长。面对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和国民党贪污腐败,他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站到共产党和人民一边。
1948年5月,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孙越崎担任了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资源委员会委员长。这年的10月,孙越崎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决定利用国民党社会部在南京召开全国工业总会成立大会的机会,召开一次秘密会议,讨论资委会的去留问题。他对大家说:“我在东北视察了几个月,感触颇深,共产党必胜已是大趋势,鞍山被解放军占领以后,我们资源委员会的技术人员一律被留用,受到优待。目前国内的形势,大家已经看得很明白,以前东北战争吃紧,我帮大家逃进关来,现在平津形势又吃紧怎么办?……从华北平津起大家都不要再逃了。要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要迎接解放,办理移交。”他看见大家都是一幅欣然的表情,便进一步地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学工程技术的,都是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在抗日战争开始前就参加了中国的工业建设。资源委员会现有的工矿企业,是中国仅有的一些工业基础,我们有责任把它们保存下来。”在中共地下党帮助下,他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员工开展护厂、护矿斗争,拒绝执行蒋介石关于拆迁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设备去台湾的命令,将所属近千个大、中型厂矿企业及三万科技、管理人员完整地移交给共产党。
1949年5月,孙越崎的爱国行动被国民党察觉,他遂即辞去在国民党政府中所任职务去香港,公开与国民党决裂。到香港后,他发动资源委员会驻港国外贸易事务所员工开展斗争,组织“保护矿产品委员会”,并于1949年11月14日通电全国宣告起义,保护大量稀有矿产,得到毛泽东主席复电嘉勉。这年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新中国成立了,孙越崎人在香港,心在祖国。他于11月4日携家眷乘船北上受到欢迎。在北上的途中,蒋介石曾派四艘小军舰拦劫,因劫错船只,孙越崎免遇不测。回到北京后,孙越崎出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后任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煤炭工业部顾问等职。他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0年,孙越崎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民革河北省主委、中央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中央名誉主席。此外,他还应聘担任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多种社会职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孙越崎虽已届耄耋之年,但仍壮心不已,奔走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献计出力,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到最后一息。他忠贞不渝的爱国思想、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清廉朴素的生活作风,堪称典范。他一生抱着科技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为我国煤炭、石油事业的开发建设和人民革命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能源工业的奠基者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