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贡献给石油事业的李天相
李天相,1928年12月8日出生于北京市,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9月在天津北洋大学机械系学习。李天相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奋不顾身地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为创立新中国做出了贡献。
1951年7月,李天相在甘肃玉门油矿钻探大队实习,1952年毕业后,历任西北石油管理局技术员,石油工业部供应制造局技术员、工程师、副处长、处长,湖北潜江“五七”油田机械处副处长,燃料化学工业部勘探开发组装备组组长,石化部勘探开发组副组长,石油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能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咨询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天相忠于党的事业,忠于党和人民,为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石油石化系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长期从事石油生产计划、财务、运销、科技、外事、教育、审计、装备制造、物资供应等管理工作。他是改革开放初期协助康世恩部长制定和执行石油工业重大经营政策的领导人之一,为我国石油工业实现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保持油气产量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他分管石油工业对外开放,放手引进国外智力和技术,全面实现了我国石油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开创了石油工业对外合作的新局面。他是中国现代化石油装备制造业的缔造者和奠基人之一,组织制定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政策,加快了我国石油装备的数字化改造,在物探、测井、钻井、修井、油建和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极大地缩小了和国外的差距。他负责石油物资供应期间,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国内物资供应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精心筹划、科学组织,有力保障了华北、胜利、中原、长庆、塔里木、吐哈等油田的生产会战。
李天相担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期间,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石油工业的发展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给予石油工业的各项政策,超额完成石油工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为满足国家油气需求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多次主持制定石油石化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产运销平衡,在计划、财务、投资、税收、返销和供应等方面,依据客观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方针,有力促进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滚动发展,巩固了油气增储上产的基础。
李天相强调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悉心钻研,对石油地质和油藏开发都有独到见解。他倡导开展国际交流和引进国外新技术,以敏锐的眼光密切跟踪和把握当代石油科技的前沿技术,大力推动物探、钻井、测井、试井、油藏数值模拟、储层横向预测、油藏描述等多项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为解决我国复杂断块和隐蔽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李天相的主持下,我国引进和推广了国外稠油的开采技术,使辽河、胜利、新疆、河南等油田稠油产量获得巨大增长。为实现稳产,李天相长期支持开展提高采收率研究,发展了我国提高采收率的配套技术。李天相提出降低油气损耗的技术界限,组织引进、消化、吸收及推广轻烃回收和原油稳定的工艺技术,使全国油田的天然气处理和原油稳定装置的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他还组织应用和推广燃气轮机及热电联供技术提高油气综合利用率,通过技术改造使全国油田泵效从低于50%提高到70%以上,组织完成全国地震仪器数字化改造,组织成套引进大型计算机和应用软件,组织引进消化数字测井仪大幅提高国产化水平,奠定了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
李天相重视石油关键设备研制和国产化。20世纪80年代,利用自有留成外汇,通过技贸结合、与国外技术合作、合资生产等形式,引进关键部件国内开发、制造、配套和引进散件国内组装,对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先后从国外引进60多项先进技术,建成了50多条具有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并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主要石油装备实现了系列化、成套化和国产化,石油装备制造规模、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石油工业生产建设对石油装备的需要和油气生产正常运行,使石油装备制造业有力支撑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1993年,李天相负责组建咨询中心,在担任总公司咨询中心主任期间,积极组织石油天然气勘探及炼油化工等战略研究,超前制定了我国天然气发展战略,提出加快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在他的主持下,咨询中心为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等多项重大项目完成了评估工作,使集团公司重大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更加科学可靠。李天相尊重人才,爱护专家,努力创造各种条件,积极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了集团公司专家队伍的作用。
1998年7月李天相离休,但他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他不顾身体有病,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参与有关的咨询工作,亲自在国际网站上查阅信息和技术资料,编写了多篇论文,并翻译了几十万字外文文献,及时提供给集团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继续把自己的“余热”毫无保留地献给中国石油石化工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