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目标
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业已成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广为人知的思想和理念。而这一理念的首倡者,则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提出这样的办学目标,要追溯到20世纪的70年代。1978年至1982年,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李曙森担任校长,他在出国考察了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后,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
1986年,天津大学制定了学校“七五”发展规划,时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吴咏诗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关于“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方针。这9个字的方针当时经学校党代会和教代会讨论通过,作为天津大学重要的发展方针来执行。
吴咏诗在关于这一办学思想的论述中提到“开放式”包含了向社会开放和向世界开放两个方面内容,后一方面内容实际体现了国际化的含义。就这一办学思想吴咏诗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在国内外有关会议上也作了报告,已广为我国高教界所了解和赞同。20世纪90年代,国内很多高校也陆续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这样的发展目标,一时成为中国大学的发展模式。
1998年后,国家实施“985工程”,将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并明确了天大将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方向。吴咏诗完善了他1986年的思想,在2000年8月于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的“高等教育发展研讨会”上,明确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这12个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正式推出了他关于“大学国际化”这一观点。
吴咏诗认为,一方面,“国际化”是一个特定角度的强调,只在“开放式”这样的办学目标中体现向世界开放的内容,并没有充分体现“国际化”的内涵和未来大学发展的本质。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国内高教界强调“对外开放”,而在世纪之交,“国际化”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他认为有必要把“国际化”作为现代大学的发展目标之一单独提出。这是吴咏诗在一段时期内反复思考提炼的观点,并得到了当时学校党委的认可。之后,吴咏诗继续完善他的思想,撰写的论文《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关于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若干思考》,在核心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上发表。他还在2002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研讨会”上作了这一主题的报告。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的校长们对吴咏诗的观点都表示了赞同,并纷纷将国际化列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中来。
吴咏诗的观点贡献在于把“国际化”和“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已为国内一批重点大学所接受,当时教育部有关领导称其为“对中国高教发展的重要贡献”。此外,吴咏诗在论文中对于“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内涵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尤其是对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作了重要的说明。
“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执行“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思路,如今的天津大学已经建成为以工为主,文、理、法、经、管、教育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天津大学正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