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纪的“燃烧”
如果说50多年前,一项震惊世界并作为“共和国丰碑”的科技成果———“柴油机复合燃烧系统”使这个刚刚起步的高校中的小研究单位声名显赫的话,那么新世纪之初,又一项助推中国航天事业的科技成果———“赋型缓冲减振坐垫”再一次让这个坐落在巍巍学府深处的研究单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当2003年10月和2005年10月,中国“神五”和“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着陆而举国欢腾的时候,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再一次闻名遐迩。因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3位航天英雄正是坐在这个研究所制造的“坐垫”中进行了成功的载人航天飞行。
作为我国内燃机和摩托车领域独占鳌头的高科技龙头企业,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拥有经国家各部委授权的七大“中心”,即教育部轻型动力工程研究中心、快速成形技术工程中心、商务部小型内燃机出口技术服务中心、国家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机械工业内燃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天津)、机械工业内燃机油品检验评定中心、中国石化二冲程油评定中心;还拥有三块“牌子”,即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创始人是我国著名内燃机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天津大学原校长史绍熙教授。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该所依托天津大学得天独厚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推动中国内燃机、摩托车及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开拓进取,致力于推动中国内燃机、摩托车及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逐步形成了科研开发、质量检测、产品设计、产业服务并进的新格局,成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内燃机研究所成立之初,依靠先进的燃烧理论,史绍熙教授发明了“柴油机复合式燃烧系统”,该成果1963年通过鉴定,打破了传统燃烧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让全世界惊讶于新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史绍熙教授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全新的燃烧理论,使我国当时的柴油机制造业脱出困境,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该理论“节能减排”的理念在当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且“复合式燃烧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该系统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建国50年100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获“共和国科技丰碑·50年重大发明”荣誉。
内燃机所屏蔽实验室
内燃所由建所初期仅10人,发展到今天拥有职工500多人;从办公面积30多平方米到今天的校内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天津市静海县占地66万平方米、10公里长的各类车辆试验路面和4400平方米实验室的摩托车试验场;由1个研究室到今天的包括科研、设计、检测、产业在内的20多个机构和单位。作为国内小型内燃机和摩托车行业的技术支撑单位,50年来,内燃所承担了1000多项国家重点攻关、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等科研项目,其中100多项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目前,内燃所已与国内800多家企业和国际上16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拥有2亿元总资产的科技产业集团,在教学、科研、生产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