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教育系统青年后备干部
第二轮培养工作规划
(讨论稿)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提升青年后备干部素质与能力水平为目标,以拓展培养的内容与途径为抓手,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校级后备干部队伍,努力构建优质、均衡和谐的长宁教育。
二、培养目标
通过人文素养、阅读感悟、领导艺术、科学管理等学习教育考察活动,以及导师带教、实践锻炼等培养途径,整体提高青年后备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使他们逐步走上区域中小幼校级领导岗位,从而推动长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注重素质与能力
根据干部成长规律,不断激发青年后备干部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将培养与教育发展、干部成长紧密结合,全面提高青年后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管理能力与科学文化素养。
2.统筹规划,分层推进与实施
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有序推进青年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
3.联系实际,培养与选用结合
将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锻炼的情况,作为干部选拔和任(聘)用的重要依据。
4.整合资源,科学与规范管理
积极开发、引进优质培训资源,规范培训管理,实现教育系统青年后备干部培养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基本思路
1.培训内容模块化
通过不同模块内容的培训与培养,不断拓展青年后备干部的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养与能力,为成为校级干部打下厚实的基础。
2.培养形式多样化
努力探索“训研统筹”、“训练一体”、“训用结合”的模式,采用讲座式、参与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法,引导和鼓励青年后备干部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和教育研究。
3.培养成果显性化
经过一个时期培养工作的有序推进,将青年后备干部的成长足迹汇编成册。
五、主要方式
1.完善个人成长档案,实施全程跟踪培养
2.组织专题培训活动,有效开展研讨交流
3.实行异地轮岗锻炼,积极推进柔性流动
六、具体安排与主要任务
第二轮青年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学习培训,研讨交流
①主要目标 通过培训学习与交流考察活动,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全面提高素养、能力与水平。
②培训内容
模块一:知识内涵与文化素养
模块二:阅读感悟与交流探讨
模块三:有效沟通与领导艺术
模块四:岗位锻炼与管理探索
2.第二阶段:挂职锻炼,异地轮岗
①主要目标 通过社区挂职、中小幼校园长导师基地轮岗锻炼,练就实践操作的各种能力,为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②实施要点
a.与街道社区进一步沟通协调,组织好青年后备干部到社区挂职的各项工作。
b.建立与完善教育系统中小幼校园长导师基地,并开展指导工作,使青年后备干部在轮岗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学到更多的本领。
3.第三阶段:考核评估,择优任用
①主要目标 通过全面的考核评估,让一部分青年后备干部逐步走上校级领导岗位。
②主要工作
a.每位青年后备干部作出自我成长总结。
b.社区挂职单位、中小幼轮岗基地的导师导师作出评定。
c.教育党工委组织科与教育学院干训部对每位培养对象进行考评,作出意见,对优秀的青年后备干部递交党工委研究作任用的讨论。
七、保障措施
1.加强对青年后备干部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
区教育党工委定期研究,统筹部署区域青年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并指导党工委组织科、教育学院干训部落实实施。
2.注重挂职与轮岗锻炼基地的建设
建立起中小幼街道、教育局、学校等挂职锻炼和轮岗锻炼基地,并积极开展基地工作的指导。
3.确保培养经费的投入与使用
在区教育局干部培训费用中列出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长宁区教育局组织科长宁区教育学院干训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