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六节高校后勤“科学发展”与“产权制度”改革

第六节高校后勤“科学发展”与“产权制度”改革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后勤实体因“资产因素”丧失发展机遇。有的后勤实体因“资产因素”而“异化注册”。员工持股,身兼股东、雇员双重身份,减少了“无产者”心态,增加了“有产者”意识,转变了精神状态。

第六节 高校后勤“科学发展”与“产权制度”改革

一、高校后勤“产权制度”改革受阻,严重制约社会化进程

(1)后勤“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按照“市场化”思路、“开放式”思维配置资源,理顺后勤所有制关系,明确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收益如何分配及风险由谁承担,进而确定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确定劳动产品的流通、交换、消费与分配关系,即建立先进生产关系,为后勤“科学发展”提供根本动力。后勤实体的根本缺陷,就是资源未能真正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未能理顺所有制关系,内部缺少发展动力,外部缺少竞争压力

(2)“资产因素”是后勤实体“剥而不离”的重要原因。后勤实体是“无产者”,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归校方所有,虽然实行“零租赁”,但只有暂时使用权,毫无所有权,这就隐含两个潜在因素,一是没有产权而不能注册,没有资格走向社会市场,无法脱离学校母体;二是后勤实体占据校内市场,以主人翁姿态自居,校方毫无办法,不能无条件“赶出家门”,确实也没有充分理由开放市场;这就使得后勤整建制“规范剥离”成为空谈,造成长期“剥而不离”。

(3)多数后勤实体因“资产因素”丧失发展机遇。后勤实体组建初期,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当时社会市场发育很不成熟,社会企业比较弱小,虽然频繁出击高校市场,但大多不是后勤实体对手,市场竞争不很激烈,后勤实体占尽天时(税收优惠,资产零租赁)、地利(市场保护,先入为主)、人和(历史渊源,人脉关系),终因所有制关系落后而无所作为;集体虽有利润积累,但不能转化为注册资本,个人大多不愿出资,在等待观望中坐失良机。

(4)有的后勤实体因“资产因素”而“异化注册”。有的后勤实体为了创造发展机遇,或利用集体资金、利用关系变通注册虚假“股份制”企业;或利用尚未改制的校办企业出资人股,注册新的“股份制”企业,但最终产权均为校方所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毕竟取得市场主体资格,有利于原始资本积累、锻炼员工队伍、获取市场经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内在动力毕竟有限,仍需二次改制,负责人也承担一定风险。

二、高校后勤“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与艰难探索

(1)河北大学的贡献——为后勤注册企业的出资员工配股。河北大学也曾围绕后勤资产问题而争论不休,争论没有结果,国家也没有明确的政策,经过两年的探索,最终找到了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冻结存量资产,从零点起步,重新构建产权清晰的平台,即:不争论资产是谁的,资产还是学校的,另外再搭建一个产权清晰的平台,后勤集团2002年12月转制注册学校控股51%、员工持股(比例为5:4:3:2:1)的“保定赫达实业有限公司”;后勤集团托管的资产仍按原协议由新公司托管。

校方根据国家体改委《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规定的“企业原有奖金节余、工资储备金,可以折成个人股投入企业”的有关政策,经学校审计部门审计,学校利用后勤集团两年来形成的公益金和工资结余,对职工出资入股的进行1:1配股,职工个人对所配股份享有分红权,所有权归职工持股会集体所有,不转化给个人,待国家或学校有明确政策后,再按有关政策办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产权制度改革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营业收入由集团成立之初的不足3000万元,到2006年底就突破2亿元;来自学校托管经费的收入,占集团总收入比例逐年下降,2004年为1/6,2005年为1/8,2006年开始小于1/10,校内后勤永远是服务重点,但不是利润来源点。2007年7月省教育厅组织评估,十个项目均为A级,总得分比例为96.4%,最终评估结果为优秀,结论为“改革效果影响巨大,典型作用突出”。

(2)浙江大学的贡献——新宇集团改制成功。浙江大学“新宇集团”的显著特色是创新思维强,原本是只有10多人的学生宿舍管理处,跳出单纯物业管理的圈子,抓住学校事业大发展的机遇,自筹资金建设30多万平方米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早期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继而又大力扩展旅游、餐饮业务,很快发展成为资产数亿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2005年11月,新宇集团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签署全面管理10万平方米学生公寓的合作协议,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2007年1月经浙江省工商局审核同意,改制注册成功,公司名称为“浙江浙大新宇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校方相对控股34%,后勤副校长任董事长、员工持股、社会企业参股,2007年2月1日起,正式启用新名称;2007年10月吉林分公司正式启动,负责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所有后勤相关业务,后勤业务战略拓展分支成功落户东三省。

(3)苏州大学的贡献——组建“民营化”股份制企业。苏州大学领导们确有改革胆略和先见之明,为后勤社会化树立一面旗帜,引起全国关注,老总员工们也十分争气,集体事业发展迅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兄弟院校后勤同行们带来希望。苏州大学如果能够再吸收安徽师大、东北师大的后勤改革经验,学校足额支付改革成本,转换“老人”退休前身份,彻底解放劳动者,更有利于加速发展,也将大大增加“苏大模式”的推广价值。

(4)关于后勤注册企业全员持股,或全校持股的探索。员工持股,身兼股东、雇员双重身份,减少了“无产者”心态,增加了“有产者”意识,转变了精神状态。“无产者”只关心工资资金多少,最关心眼前利益,不一定关心企业利润多少,也不一定十分关心企业长远发展;纯粹的“有产者”是食利者,最关心利润多少,不一定十分关心员工收入,极端者甚至唯利是图,获得剩余价值越多越好;股东兼雇员者,既关心工资奖金多少,又关心企业利润多少,既关心眼前利益,又关心长远利益。

从前期效果看,后勤企业全员持股有利于内部团结,凝聚人心,获得广泛支持;从长远看,企业生命力主要取决于经营管理骨干们的正确决策和不懈奋斗,企业股份应当与责任、贡献、利益、风险紧密结合,对称而成比例,股权应当向管理经营层相对集中,“大锅股”未必有利,有的人长期吃惯“大锅饭”,不愿多出力,不想多贡献,只想多获利,对分红想得较多,对风险想的太少(甚至没想过风险),获利少了还有意见,对企业发展有害无益。如果是全校性参股,前期可能获得较多支持,利大于弊,后期则可能利小于弊,因为赢利压力不断增大,绝大部分出资人并不能做出多少实际贡献,一旦股份利润小于银行利息,企业则要面临要求退股的呼声。

三、近年高校后勤市场竞争态势表明,“所有制”关系具优势者胜

(1)后勤集团因“产权因素”而日益衰退。几年前,许多高校后勤集团采取“搁置争议”的策略,先谋发展,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把集体事业“做大做强”,有的资产数亿,有的人才济济,但近年有些风光不再,因为仍然是集体所有制,老总们没有股份,仍然是打工者,因未能及时改制,内在动力减弱,逐渐走向下坡路。

有的高校前任领导大力支持后勤集团“做大做强”,后来主要领导换人,对后勤社会化思路变了,认为后勤集团没必要做得这么大,学校不缺钱用,也不指望后勤去赚多少钱,只要安心做好校内服务就行了,老总们无可奈何,不敢得罪校长,违心接受指令,忍痛收缩市场。

(2)社会企业因“产权优势”而迅速崛起。几年前,社会企业参与高校市场竞争,胜少败多,业绩不佳;近年来,一批优质社会企业在高校市场迅速扩张,有的市场份额很大,有的把“服务育人”做得有声有色,令后勤集团刮目相看。如珠海丹田物业占有25个高校项目,一线员工3000多人;重庆大正物业汇编学生有奖征文《我眼中的大正人》,从中看出,大正物业通过优质服务确实感动了广大学生,牢固占领了大学物业市场;江西中快餐饮集团、安徽蜀王餐饮集团、四川西科餐饮集团都占领数十个高校学生餐饮市场,有的员丁达到5000多人,每天为40多万人次提供服务。

这些社会企业都持有全国一级资质,所有制优势保证其班子稳定,无需轮岗,机制灵活,政策连续,凡事从长计议,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具有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产业化产生规模效益,让利空间大,价格优势大;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稳定,维护企业形象和市场信誉;三大优势相结合,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些民营企业,与高校没有隶属关系,与高校之间存在天然“防火墙”,老总们属于“职业经理人”,专心致志谋发展,精神动力强大,已与后勤老总们不可同日而语。

(3)逐鹿高校后勤市场,抢占先机者胜。在后勤社会化长跑竞赛中,先期到达者胜,后勤集团本有极大优势、极大可能扮演未来市场主角,社会企业本应充当配角;后勤集团视高校为天然领地,社会企业也不敢有过多非分之想,好似已成定局。但事实证明,才几年时间,校内市场风云突变,后勤集团多因资产因素渐渐进入“慢车道”(老总背负“处级干部”包袱,员工背负“正式工”包袱,步履艰难,怎能不慢),社会企业多因所有制优势进入“快车道”,有的已经“喧宾夺主”,有的已经“反客为主”!

后勤集团自视“出身高贵”(处级建制),主人意识根深蒂固,不甘心放弃祖业家产,舍不得丰厚利益,十分容易满足现状,因资产因素而丧失机遇,由强变弱已成必然。社会民营企业早有自知之明,自认出身低微,没有名分(无级别),有时被视作“唯利是图”的个体户,但是没有历史包袱,无牵无挂,属于新生事物,生命力极其强大!

四、后勤资产究竟能不能“保值增值”

(1)盲目宣传后勤资产“保值增值”,十分有害。后勤社会化初期,主张后勤资产“保值增值者颇占上风,高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说空话不费力气,反正不需自己辛苦赚钱,还能博得领导欢心,既给后勤群体造成很大压力,也不敢争辩,又给后勤实体造成极大影响,以致拖延八九个年头,仍然“剥而不离”。

(2)后勤资产能否“保值增值”,是资产经营公司的事情。资产能否“保值增值”与投资方向、投资方式、经营者能力都有极大关系,投资能获利,也有风险,也会亏本,谁都不能保证绝对“保值增值”。后勤资产不宜投资,有的位于校内,有的牵涉土地,万一遇到破产拍卖,十分难办。后勤资产适宜出租,比较保险,但应选择最佳租赁者,经营获利能力较强,才可能获得较多租金。

(3)正确对待后勤资产“保值增值”问题。资产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与经营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才有可能获得利润。资产与优质资源结合,才有可能“保值增值”,如与劣质资源结合,就不一定能够“保值增值”,因此,必须通过竞争选择最佳经营者。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是折旧耗损计入成本,结果是提高了服务价格,可能降低“公益性”水平,因而必须把握不减损“公益性”,还要把握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底线,不能容忍通过违法用工、违法经营、过度剥削等行为获得非法利润,因而监控必须得力到位。

五、如何妥善处理后勤实体的资产情结

(1)官员专家指点迷津,脱离高校实际,至今无人响应。早在几年前,全国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上,对于后勤“产权制度”改革,政府官员的声音是参照“国企改革主辅业分离办法”;也有专家主张“资产跟人走”,还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论证,说明后勤员工依赖生产资料而生存,不能剥夺其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不能把他们当成“无产者”赶出家门,确实言之有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但后勤员工并不领情,无人愿意这样改革,至今无一成功案例。可见,此路不通。

事实证明:“国企改革主辅业分离办法”不适用于高校后勤,二者没有可比性。国企改革是全面改革,全厂员工一视同仁,厂内公平;高校后勤改革是局部改革,只改后勤,未改机关,“一样人,两样待”,校内不公平(如果机关工勤岗位同步改革则能公平)。国企大多效益不好,有的濒临破产,“兵无粮草自散”,不改已无出路;高校处于黄金时期,效益极好,员工待遇优厚,谁也不愿从“事业”转到“企业”。可见两种改革境况悬殊,大不相同,不能相提并论。

(2)让后勤实体“处级干部”名正言顺地人股。后勤实体不属于校部机关编制,老总们承担带领员工艰苦创业的重任,个人要有改革勇气,校方也应大力支持,如果老总不愿出资人股,不能与员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员工就没有信心,就不可能走向企业化、法人化,只能永远躺在校内吃“大锅饭”;老总们手中已无公权力,不占有公共资源,不存在公权谋私,与党风廉政建设规定本意互不矛盾。如果校方对老总们实行轮岗制,可设置为“岗位股”,谁在位,谁持股,但可能不利于企业发展,容易诱发短期行为,不利长远打算。

(3)合情合理、比较可行的办法。一是要让后勤人成为“有产者”,才能获得发展,对后勤、对学校、对社会都有利;二是方法简便易行,校方或教育部门有权办理,不牵涉过多政府部门;三是不亏待后勤改革者、创业者们,具有股东、雇员双重身份,最大限度维护其合法权益,既尽可能保留计划经济的好处,又让其品尝市场经济的甜头,让员工舒心乐意进入市场轨道,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继续创造劳动价值。

为此,一是按照安徽师范大学或东北师范大学的办法,转换“老人”身份,彻底解放劳动者,校方舍得支付改革成本,算是让“老人”平等享受学校发展的成果;二是按照河北大学的办法,把部分后勤实体利润积累分成两块,既承认学校扶持的贡献,让校方得大头,又承认员工劳动的贡献,为出资员工们按照1:1配股,算是分享后勤剥离以来的发展成果;三是校方出资人股,表示对新注册企业的真诚支持,以资本为纽带,其实也不需校方另外出钱,只是把上述后勤实体切块上交部分拿出即可。此办法与各方有利,与学校无损,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