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道德的基本内容
社会是由不同的团体组成的,所以社会公德往往是以乡规、民约、厂纪、校规等形式存在。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必然也要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校园道德包含许多内容,针对学生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校园这样一个“小社会”内的社区公德,主要体现的规范形式是学生守则或学生公约。二是学生在学习中应当遵守的学习道德。
(一)学生守则
学生守则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其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1.热爱祖国
(1)维护祖国的利益。不得参与任何有损祖国尊严和荣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危害社会秩序的活动,反对破坏安定团结的行为。
(2)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反对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
2.遵纪守法
(1)遵守宪法和国家的各项法律、规定。努力做维护民主和法制的典范,反对无政府主义。
(2)遵守外事纪律。在涉外活动中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与外国留学生平等、友好相处;对外籍教师和国际友人以礼相待,不卑不亢。
(3)维护教学秩序。遵守学习纪律,考试不作弊。
(4)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不扰乱秩序,不起哄;遵守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不打架斗殴,不赌博、不酗酒,不观看、传播反动、淫秽书刊和声像制品;不在禁烟区吸烟。
(5)遵守宿舍管理规定。按时熄灯就寝,不喧哗、打闹,不影响他人的正常学习和休息;不损毁和私自拆装宿舍设备;不留宿异性;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不留宿校外人员。
3.热爱集体
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关心集体;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4.勤奋学习
(1)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在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中树立严谨求实的学风。
(2)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以致用,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
5.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珍惜教学、科研设备;损坏公物要赔偿。
6.注重修养
(1)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服饰整洁,讲究卫生;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说话和气,待人有礼;男女交往,举止得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敬老爱幼,乐于助人;勇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
(二)学习道德
1.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素质的提高过程,它需要勤奋的磨砺,刻苦的钻研、实践的体验以及对真知的不懈追求。
第一,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学风一般是指学习风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等内容。学风问题,无论对集体或个人都很重要。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和班风,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对于大学生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学风是大学生业务素质的灵魂,它关系到大学生以什么样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学业和不久将来的工作与事业。不容置疑,在当前高职高专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学风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升上大学后目标迷失、动力不足,成为“无目标、无兴趣、无动力”的“三无学生”。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意志力不强,满足于“59分犯罪,60分万岁,61分浪费”。懒惰、浮躁、纪律松弛,作业不愿做,甚至从电脑上下载;做实验不愿动手,蒙骗老师,欺骗自己;考试企图走捷径;夹带偷看,传递纸条,甚至考场内外勾结,协同作弊,抓住了也不以为然。这种恶劣的学风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凡正直的莘莘学子都应该鄙弃之。
第二,培养求真求知求实的学习态度。所谓求真,即追求真理,不浅尝辄止,不被假象所迷惑,一丝不苟,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是真正意义上科学的求真精神。所谓求知,即渴求科学文化知识,渴求了解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渴求探索并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原国务委员、科委主任宋健,家境贫苦,13岁参加八路军,酷爱读书,坚持自学,成为蜚声中外的控制论专家、两院院士,并被俄罗斯、瑞典、美国等国聘为外籍院士。所谓求实,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名,只惟实。培养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就要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习惯和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医学上一味药错配、一剂针误打可能导致一个病人的死亡;航天飞行上的一个小数点错位,就可能导致灾难事故。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就是由于操作上的疏忽,程序安排不当,使得计算机未能将观察并纪录到的故障讯号及处理数据通告宇航员,致使惨剧发生。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是坚持求实学习态度的典范。马克思研究工人运动,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各种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思潮,他最善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摒除那些不科学、不合理的糟粕,吸取前人理论成果,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创立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伟大学说,并把它变为现实。毛泽东忠诚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邓小平不囿于前人结论,创造性的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反映了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求实品格。这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求真、求知、求实的学习态度在科学界同样有许多典范事例。伽利略、哥白尼、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他们终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为后人树立了楷模。渴求成才的大学生,应努力学习培养这种求真、求知、求实的态度和精神。
2.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一个人要真正学习并掌握知识和本领,不下一番苦功,不经过长期的勤奋刻苦,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首先解决好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问题。
第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对于刚入校的高职高专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培养专业兴趣的问题。有的学生对所报专业并不了解,报了某些谈不上理想或不理想的专业;有的对自身实力缺乏把握,为了考上某所学校,报了并不喜欢的某些“冷门”专业。但不论属于何种情况,都面临着对所学专业加深了解,培养自己专业兴趣,进而培养学习兴趣的问题。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持久的学习动力。“趣从志生,志能生趣。”热爱自己的专业,就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保持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尽管学习过程很艰辛、枯燥,但他的精力兴趣已不放在劳动结果上,而是被劳动兴趣所陶醉,痴迷,自我感觉充实,心态平稳,其学习效果肯定是令人满意的。反之亦然。只有那些热爱自己的专业超过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事业成功的“酵母”。贝多芬幼年时并不喜欢音乐,王羲之小时候也不太愿意写字,然而他们的父母不断地培养他们的兴趣,诱导、教育、启发,加上他们的刻苦努力,最终成为世界音乐大师和书法巨匠。
新世纪的大学生们,面对世界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滚滚浪潮,不要彷徨,要尽快调整心态,尽快培养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立足现实,坚持不懈,迈好人生新的一步,就一定会在未来事业上做出成就的。谢觉哉说得好:“最好不要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即投入工作。”实实在在地用专业知识铺就理想大厦的基石。
第二,培养刻苦勤奋的学习毅力。勤奋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古今中外成大学问者,无一例外的都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典范。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和刻苦,是登书山、跨学海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即使是绝顶聪明的人也成不了才。无数名人学者以自己亲身体验和感受,详尽论述勤奋对个人成才的极端重要性。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奋读书、刻苦学习的事例屡见不鲜,其中不乏感人肺腑,令人敬佩者。古时有刺股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燃糠自照等勤奋好学的故事。今天,我们更应当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楷模,刻苦勤奋地学习。有人统计,一只蜜蜂酿造一公斤蜜,需要采集百万朵花,在花丛中和蜂房之间来回15万趟。知识浩如烟海,要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财富,成就伟大的事业,就要像蜜蜂一样勤奋。我国翻译学家苏阿芒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高中毕业后连续3年高考落榜,但成才志向不移,刻苦自学,先后掌握了英、法、德、俄、意和世界语六种语言,被国际上誉为“年轻的天才,中国的世界诗人”。
居里夫人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由于她对世界科学与医学的杰出贡献,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她不向贫困弯腰,不向财富低头,更不为荣誉所累。她常说:“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在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伟大的献身科学的精神,同她发现的化学元素——镭一样,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对大学生来说,只有具备刻苦勤奋的学习毅力,学好各门功课,掌握专业技能,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脚踏实地、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3.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没有不断的创新,社会就会停滞;没有超越前人的创新,我们将永远落后,跟在别人后面慢慢爬行。当代大学生既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业上又要善于创新。
首先要努力培养创新思维。作为一名高职高专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准确、熟练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同学总认为,自己将来是做蓝领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事,对自己没多大意义;还有同学以为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只是少数科学家或艺术家才有的,岂会常人皆有?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心理学的试验和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都有创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注意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意识。
创新思维是探索未知,勇于开拓,富有新成果的进取性思维,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靠人才和智力的经济,创新的经济。马克思主义认为,创造性、创新冲动和激情是人的本质属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这种本质属性的需求更加强烈。人的创新精神的弘扬,人的创造力的普遍化、社会化是经济发展对时代的必然要求。今天,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全面奔小康的条件下,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不仅包括学术性、研究性的科学理论创新人才,而且更需要既掌握理论又懂技术的实践人才。所以,高职高专大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创造性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要具备创新思维,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强化创新意识。如果一个人长期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囿于前人,缺乏创新意识,他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其次,重视创新实践。在学习中,多看,多思,多动脑,多问为什么。在一个问题面前,最大限度提出多种设想和多种答案,从而可能产生新思路,训练自己的创新技能。再次,培养创新品格。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具备以下品格特征:求知欲强,好奇,喜欢思考;有浓厚、广泛、稳定的兴趣;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反应灵敏,善于思辨;独立性较强,充满自信,不盲从;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性格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等。这些品格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内在因素。
其次要树立创新学习的精神。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代大学生要响应党的号召,把创新精神发扬光大。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大学的学习主要是继承前人的科学文化成果,但是大学生迟早要走向社会,进入创造阶段。因此,在继承前人成果为主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要树立和发扬创新学习的精神。即在学习中,不人云亦云,不拘泥于书本;敢为人先,敢于冒尖,敢于怀疑;勇于开拓,勇于独辟蹊径。创新需要新的理念,也需要新的思维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我们不太熟悉的思维方法。在大学的学习中进行科学思维训练,要努力摒弃以下做法:满足于死记硬背,拘泥于前人结论和老师的讲解,不动脑筋、不愿思考,不敢大胆质疑;做作业敷衍应付,只知模仿照搬,甚者抄袭他人,网上下载。如此等等。
培根曾对一个人的学习做过如下形象的比喻:一种人的学习像蜘蛛。他们读书不多,只在有限的空间耕耘,虽然能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知识领域狭隘,只能网住一些无关紧要的蚊虫之类,另一种人的学习像蚂蚁。他们朝夕勤奋,书读得不少,但只满足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像蚂蚁只知把在路上遇到的东西都搬进窝里去一样;还有一种人的学习像蜜蜂。他们读书既求博览,又求精深,靠创造性的提炼、升华,得到了崭新的成果,就像蜜蜂在万花丛中广采花粉,加工制作,酿出甘美的蜂蜜一样。三种不同的学习精神,得到三种不同的学习结果。只有像蜜蜂那样,博采众长,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才能开辟广阔的空间,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所以,我们在学习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书本和现有知识,还应善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同学提出“为什么”。要努力博览群书,采各家之长,既充实自己,又在比较中得到创新,不断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出色完成学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