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益占有突出的地位。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惟一保持连续发展并不断壮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勇敢坚毅的民族,不畏强暴,抵御外侮,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危机,始终傲立于世界的东方。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熔炼出了一种独特的、强劲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样的民族是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爱国将领吉鸿昌被迫去了美国,面对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轻视,他义正词严地讲:“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的很!我誓死不做亡国奴!”他还做了一个小牌,上书:“我是中国人!”每次出门都戴在胸前。这种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在今天仍然在许多人的心中激荡。奥运冠军田亮讲:“每当国旗在赛场上升起,国歌在场馆回荡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一下就从心里升腾起来,让人禁不住要流泪。”当中国申奥成功时,亿万中国人禁不住欢欣鼓舞,“中国万岁”的呼声响彻云霄。
当然,在现实中,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缺失的现象也还存在。有些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抱虚无主义的态度,向往西方生活方式;整日浑浑噩噩,缺乏理想、缺乏动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因此,要重振民族雄风,扬中国人志气,让全体国民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就必须大力弘扬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没有精神就直不起腰来,而一个民族没有精神也就站不起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昂扬,凝聚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是我们战天斗地、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法宝。从《史记》等典籍关于神农尝百草、黄帝统一中原部落和发展原始农业、仓颉发明文字的记载,到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同艰苦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不断改善生存环境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并将它们凝聚为一种民族精神。特别是近代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奋起抗争,救亡图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进入现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又谱写了一页页辉煌的历史篇章: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民族又经受住了许多严峻考验,特别是1998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十六大报告指出:“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都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弘扬有着密切关系。
(三)中华民族精神是构成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当前,作为民族精神集中体现的民族凝聚力,已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国家的精神力量”“民族性”“国民士气”“国民意志”“民族凝聚力”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测定中的重要概念和重要指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将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予以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它是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在,而且表现在强大的民族精神还是促进综合国力中其他各要素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不断得以发展并发挥出更大作用的精神资源。民族精神具有鼓舞人心,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功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比较落后,要尽快改变我国落后面貌,就需要全国人民精诚团结、不懈努力,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诚如,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言:“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
(四)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和推动,需要凝聚、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的力量,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共同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因此,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各样考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保证
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离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面对这样的事实,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