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向125周年的早稻田大学
在这里请允许我谈谈个人的回忆。关东大地震后的第二年我上了小学。母亲说现在有一首流行歌曲,说着就唱给我听。那是“欲活一百二十五的大隈侯爵”的歌曲。平日不曾唱流行歌的母亲都唱,看来当时相当流行。我出生在横滨的平民区,处在易受流行歌影响的环境中。当时也流行一首填词的《鸭绿江曲》:“朝鲜支那间呀,有个鸭绿江,木排放的多呀,封在了冰雪下,呀儿依尔呀……”大隈侯爵溘逝是在关东大地震的前一年,也就是1922年1月。因国民将他视作“国民英雄”,所以歌曲在国民间传唱。我已经不记得歌词了,意思是说,那侯爵欲活125岁,而在85岁就溘逝了,还差40年呢。查了一下日本流行歌史,没有查找到。我进早稻田大学之前,大略知道大隈平日说过“吾辈活至一百二十五”之类的话,还有大隈讲堂钟塔的高度是按大隈的愿望,从底座到塔顶建有125尺高。
2007年,早稻田将迎来建校125周年,作为第二次建学之始,目前,正在进行各种筹备工作。据悉在“第二建学期”的计划中,学校各领域、各机构的计划很充实。其中必定纳入与中国的交流,希望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更加活跃。校内有很多懂中文的研究中国的学者,形成了早稻田大学的特色。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特色,希望考虑学科和研究所的结构,期待“第二建学期”的成就。
“早稻田”迎来建校125周年的翌年,中国将举办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我想它给中国各领域带来的变化一定比1964年东京奥运会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变化要大得多。北京现在处在建设的高峰期,这种变化随处可见。今后,日中交流和对中研究也必定会纳入正常范围内考虑。
早稻田大学曾在中日交流和研究上留下了特有的足迹。我们将以适应新时代的眼光,继承这一遗产,进一步发展它。为此,有必要梳理走过的历程,我才决定将最近校内的出版物和以前发表的论文汇成一个集子,补充旧稿,为本书加写了《序言》、《大隈重信与孙文的“书简”》、《留学早稻田大学的彭湃》、《留学早稻田大学的廖承志》四篇。从早稻田大学的众多留学生中,仅列举了垂名中国近代史的三位代表人物,收录了已发表的有关李大钊的文章,加写了彭湃和廖承志的内容。
对先学们回忆的文章,已连载在《早稻田学报》。虽然他们与中国没有直接联系,但我侧重撰写了诸位先生与中国的关联,最后加写了会津八一先生。
本书的最后一章中的“研究中国的方法”是我在“早稻田”最后一次的讲课笔记。它不是论述中国与“早稻田”的关系,而是写了我个人对中国的认识以及在“早稻田”从事中国研究的思考。若是对了解中国有所参考意义,将是我意外的荣幸。
我们必须立足“早稻田”与中国的交流,继承研究中国的历史,致力于21世纪新问题的研究。“早稻田”诞生了研究中国的优秀学者,我希望在“早稻田”学习的年轻人担当起21世纪的日中交流,故撰写了本书,题名为《早稻田大学与中国——架起通向未来之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