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内原的理论
矢内原忠雄的中国论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中国论基础上的。战前,矢内原在东京帝国大学担任殖民政策学课程,撰写的《帝国主义下的台湾》为大家所知。战前,经济学的分支之一是殖民政策学。在日本,它起源于新渡户稻造。早稻田大学以前也曾有过,由永井柳太郎承担,撰写了有价值的《支那宏观与微观》的著作。但是,永井柳太郎后因早稻田的风潮而辞去早稻田大学职位。早稻田大学殖民政策的传统也就从此中断了。
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该事件成为一种契机,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笔者认为西安事变在中国革命史和日中关系史上,是一次决定性转机的大事件。这个事件发生后不久,矢内原忠雄在《中央公论》上发表了题为《支那问题之所在》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展开了他以前的见解。按他的观点,国民政府已经具有作为中国的中央政府的资格,而且有以自生资本为背景这样的政治势力。所以,如斯密所言,他主张不应该扼杀在萌芽中,日本不应该乘西安事变主动进入中国。对此,当时在满铁调查部[1]的大上末广写了一篇《支那资本主义和南京政府的统一政策》,登载在《满洲评论》杂志上。大上后来当了京都大学副教授,可是因持有马克思主义观点,受到满铁事件的株连,死于狱中。这篇论文持有批判矢内原的观点,提出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决非在自生资本,而在于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和半殖民地的资本,而且不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中国就不可能实现近代化。此外,该论文中有很强的反对讲座派教条主义的倾向。对此问题另作论述。
两位的论战及其经过,令人感兴趣。矢内原对国民政府的基础分析,过大评价了近代化的因素。在这点上,可以说大上的观点较为妥当。但是,大上有些钻牛角尖,认为要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需要外来的影响。这一说法有点微妙,可最终帮了战争的忙。另一方面,矢内原却自始至终反对战争,即便被驱逐出东京大学,也不曾屈服。矢内原与大上两人在经济分析上,观点对立,可在战争的态度上,两人立场却走向与自己观点的反面。在这一点上,使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扭曲,也需要我们多视觉地看待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