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观点的必要性的分析介绍

历史观点的必要性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观点的必要性如上所述,所谓地域研究是以特定地域为对象的研究,当然要重视其地域的地形和风土习俗等的研究。研究现代中国,需要导入历史观的原因就在于此。中国国内有一种近乎法西斯主义的特性,所以与中国共产党处在一种对立关系。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作为“二战”中的国际民主主义战线的一部分,站在与法西斯主义对立的一面。中国毫不例外,作为研究对象的地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牵涉复杂的国际关系。

历史观点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所谓地域研究是以特定地域为对象的研究,当然要重视其地域的地形和风土习俗等的研究。但是,如果只把重点放在这里,其结果势必将一切还原于自然条件,有可能陷于宿命性的地理决定论。还是要把地域中所积累的人的生活状态纳入思考之内。人的生活状态既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也不断在挑战,并从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社会科学正是要研究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必须提出,地域研究中一定要导入时间观和历史观。

这里必须有一种与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学派所不同的状态。这并不是强调地域的特殊性,而是来自于过去社会科学的框架的思考。比如,对过去世界史的基本规律的观点持怀疑的眼光,对这一观点本身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放大,不断丰富,使我们的研究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当时,将这种研究方向称之为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由于这种跨学科研究发展很快,于是产生了是否要改变过去学问的分科方法的思考。也就是说,在历史性地观察某一事物时,不仅是运用政治学、经济学,而且还将思想和哲学等不同领域纳入研究的视野,由此达到重新思考学问的框架的目的。

如以上所述,将日本作为研究对象时,用过去学问的框架也许能做某种程度的研究,但是将中国作为对象时,就不一定能用过去框架作很好的解释。它不仅是马克思和韦伯所论述的古代社会,而且还在于“近代”社会的进程方式不同。简而言之,明治以来,对日本来说,“近代”是一种昌盛,从词义上讲,具有褒义。然而,当时的中国正经历一个屈辱的时代,因而词义不太具有褒义。日本所说的“近代”是好的含义,而中国只把它表达为“现代”。正如日本将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翻译成“四个近代化”一样,中国原意一直是“现代化”。总之,中国没有充分地经历近代市民社会,或者处在无法经历这样一个市民社会的状态,所以迈入了社会主义方向。研究现代中国,需要导入历史观的原因就在于此。

进入社会主义之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可如上所述,封建这一概念存在差异,故可称之为前近代。虽说是前近代,但也不能百分之百地说是前近代。矢内原忠雄是在自生资本的背景下思考国民政府的政治势力的。这虽然不正确,但是不能否认国民政府还是想使中国向近代化方向发展的一面。也不可否认,如事态的发展对国民政府有利的话,或许会排除前近代的因素,建立一个符合近代化的新体制。国民政府的特性本身孕育着很复杂的因素。中国国内有一种近乎法西斯主义的特性,所以与中国共产党处在一种对立关系。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作为“二战”中的国际民主主义战线的一部分,站在与法西斯主义对立的一面。这里包含着国际关系立场的重要性。中国毫不例外,作为研究对象的地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牵涉复杂的国际关系。因此这些都应该列入考虑之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