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旅游管理学院 程海涛 公共管理学院 陈 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其平等参与、方便快捷、虚拟情境、瞬间扩散等特征,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知识层次高、求知欲望强、吸收能力快的高校大学生,网络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网络与生活趋于融合,网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学习和生活模式,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方法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能很便捷地接触到互联网,接收来自网络的各方面的信息。一方面,网络的大量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资料,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良莠不齐,出于政治、经济的目的,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混杂其中,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产生意识上的震荡和行为的混乱。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也应看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中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
(1)行为观念趋于模糊。互联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社会事件特别是一些复杂社会现象的迅速放大,这对大学生的行为观念有着较大影响,这些复杂社会现象的网络放大效应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极端的社会行为。据南方网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因此,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存在着“瘾”患。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网络内容良莠不齐,难以监控。在网络中,色情、暴力、赌博等不健康的内容有愈演愈盛的趋势,经济犯罪和文化冲突,特别是文化冲突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强势扩张也泛滥成灾,这些消极内容积聚起来容易诱发大学生产生犯罪等极端行为。另外,沉溺于网络必会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观念,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淡薄,部分还会产生孤独、多疑、焦虑、消沉或网络依赖等情绪,不利于他们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并做到“防患于未然”,有着很强的现实与社会意义。
(2)价值取向趋于困惑。网络信息的极端丰富,导致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方式、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教师的授业、传道、解惑和答疑。而当代大学生除了从教师、课堂中获取知识外,更感兴趣的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由于网络无际的自由性和极端的丰富性,造成了信息的膨胀和泛滥,各种有益的信息和有害的信息、合法的信息和非法的信息、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由于网络社会没有国界边界,没有历史道德,没有权威、长者,没有法规责任,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极易忘却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放纵自己的行为,更有甚者在网上“谈婚论嫁”、“生儿育女”,有悖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这些现状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多元化思维与传统教育单一化思维的挑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3)社会道德趋于迷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由于社会道德教育的滞后和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的负面产物的出现,社会伦理道德受到了严重冲击,道德标准如何与现实统一使得众多的大学生深感迷茫。网络是全球性的,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不存在控制的问题,哪个国家或集团都不能控制信息内容的意识形态和信息流向的接收群体,这一特点在客观上为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发动“和平演变”提供了手段和可能。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那一日起,资本主义国家为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用尽了一切手段,他们必然也会利用网络环境加紧对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西化”和“分化”,希望利用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来塑造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人尤其是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达到世界资本主义道德意识一体化的目的。如何提高道德标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道德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道德观,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刻的分析和思考。
(4)政治信念趋于危机。网络是全球化的信息网络,与网络相伴的是西方文化的进入。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信息流量和分布的不均衡,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的优势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可趁机利用网络传播它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西方文化的侵袭,使得当代大学生政治信念趋于模糊。多元化意识日趋取代单元化意识,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学生一方面注重个体意识的扬弃和建树;另一方面带有网络时代的痕迹,受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社会”的冲击、影响和洗礼。现实社会和虚拟的“网络社会”的认知性和统一性,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加强社会主义人生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对西方腐蚀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加深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价值的认同感,确保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在高速变革的时代,网络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契机,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这迫切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解决。
(1)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与社会观察受到冲击。互联网上表面看来具有完全的自由和平等,但实际上处处充斥着商业的影响和强势文化的渗透。大学生身心不太成熟,不具备选择的能力,想当然认为在网络上可以得到平等、自由和自主,因此会受到消极的影响而不自知。另外,类似“快餐式”文化的网络资源,导致大学生在接收信息后难于消化,吸收的层次也无法分清,造成接收信息的盲目性和依赖性,而传统的刻苦钻研、慎思笃行的思维方式却受到冲击。这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棘手的难题。社会认知方式和社会观察方式的改变,使得一些大学生注重思想意识的自由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道德标准的西方化。这些随之而来的“网络并发症”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很大的冲击,也给政治生活的原则和规则造成更大的冲击。另外,需要我们引起足够重视的是,造成大学生中思维方式转变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的信息较少,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出现并迅速发展的时候,没有主动出击,没有旗帜鲜明、敢于竞争地占领网络这一重要的思想宣传与教育阵地,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得力的。
(2)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与学识水平受到冲击。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单向性和调控性的,教育内容一般都通过教育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后再传输给大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排除怎样的信息、接受什么样的政治观点、提倡什么样的道德标准,都是由教育者主观调控。所有的意志和模式,没有给被教育者太大的调整或选择的空间,这种教育方式树立了教育主体的权威地位,形成一个模式下塑造一种政治思想类型的大学生。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单向的过程,动摇着教育者的权威地位。网络教育主体(教育者)的模糊性与其所传播的内容政治意味的淡化以及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可以减少和避免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能够较易为大学生接受,容易取得成效。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滞后于或少于受教育者的情况,从而失去了教育、引导、解释的优先地位和指导地位,更加造成学生对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提出质疑。
(3)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与引导方式受到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采取正面灌输为主,并且采用的是相对封闭和单纯的社会环境下的课堂理论化教育。在网络时代,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获取方式的快捷性正在逐渐改变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网络时空的压缩能够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冲击。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范围内,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传递仍要比现实社会快得多、影响也迅速和广泛得多,一些信息的发布也更为及时、准确。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已经逐渐超过了传统的图书阅读率,而且二者之间呈现较大幅度的此涨彼消,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另外,鉴于不同文化、不同思想和不同观点都能在网络上传播并相互交锋、争鸣,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方式不但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还要剖析反面教材,批评社会丑陋的一面,使得学生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正视社会不良伦理中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和认同,引导方式也由原来为证明结论而转变为大讲理论。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面对全球化的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高等学校如何利用好网络的优势,走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手段,为我们拓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渠道。
(1)探索有效的网络信息媒介手段,服务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充分挖掘、利用网络的优势和潜力,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交流平台建设方面,可以按照“院(系)—年级—班级”的三级模式,建立相应的博客、QQ群、飞信群。同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建立自己的博客,以加强与广大同学的思想交流,切实起到监督、引导作用。通过这些举措,从而可以实现学生思想引导的网络化和阵地化,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监督和引导,把学生网络生活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
(2)建立一支精通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步伐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无疑是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时,必须重点考察他们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网络沟通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加强培训和管理,培养出一支精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同时,还要积极地调动高校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吸纳部分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高校其他教师兼职和部分学生参与所组成的强有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3)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网络的组织动员功能。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社会交流快捷、广泛、便利等优点,不断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通过举办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网络活动,开展新闻时事、经济与社会、环境与发展、素质教育、爱心行动、普法专栏等大批主流板块等,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例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将党建论坛建设成一个极具魅力的地方;南京大学团委开办的“网上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吸引了大批青年学员。这些都在一定范围、一定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起到了较好的组织动员作用。
(4)增强网络舆论氛围的导向性,营造正面引导与批驳错误言论的教育环境。互联网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因为它的信息量和覆盖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吸附性,以致网络舆论氛围有着极强的导向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经常地关注网上言论。针对互联网上的错误言论,尤其是各种门户网站、高校BBS论坛上的错误言论要予以及时回击、澄清和批驳。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喜好和网络习惯,确定其负责的主要网站和论坛,明确其责任范围,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正面的角度积极撰写文章引导舆论,对正确有力的文章予以积极的跟帖和进一步阐述,对错误的甚至是敌对的言论要及时回帖予以驳斥和揭露,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营造正确的网络舆论氛围。
网络时代不仅对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同时也相应地带来了新的条件与机遇,把握时机运用高科技进行科学管理和思想教育引导是发展的趋势。我们只有认清网络的利弊,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革新工作方法,跟上时代步伐,才能不断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曾令辉,邓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3]赵惠立.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传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4]蹇千东.以学生为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