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90后”大学生,“80后”辅导员创新工作的探索
旅游管理学院 李晓庆 水利与环境学院 刘 斌
一、引言
“80后”一词最早是用于称呼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作家,随着人们对“80后”的关注越来越多,这个词已经从最初用来称呼青年作家泛指到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群体。近几年来,当社会不再津津乐道于“80后”时,更新的一代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们就是“90后”。此时,颇受争议的“80后”已步入社会,正成为社会的主力,中国第一批“90后”出现在了大学校园。当网络中“80后”、“90后”的“口水战”不断升级的时候,在操场上陪同这批“90后”大学生接受军训的,正是很多“80后”辅导员。据统计,郑州大学2009级新生辅导员共有30余名,“80后”占到近半数,其中还有4名是第一次担任辅导员。这饱受社会争议的两代人,将是当下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校园里的主流群体。“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在前代的批评声中成长起来,却背负着振兴国家的重任,“90后”是“421”式家庭的结晶,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却写着只有他们族群能懂的“火星文”。当“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相遇,他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80后”辅导员如何应对“90后”大学生的问题,将会成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焦点。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隐私的公开化、社会的功利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90后”步入了人们的视线,“90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是“421”式家庭的结晶,长辈们在他们身上倾注了过多的心血与关爱。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造就了“90后”大学生独有的特点。
1.精神家园被放逐,价值观更务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的逐步开放和透明化,我国逐步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理想的缺失和精神家园被放逐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社会思潮的产生,也深刻反映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当“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加丰富和理性的同时,理想信仰的“真空”状态也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和困扰。面对各种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冲击,“90后”大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选择、怎样放弃、批判什么、弘扬什么。据调查,接近三分之一的“90后”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不相信理想和信仰对人生的影响。社会的功利化,使“90后”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他们变得更加务实,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于功利性,“90后”认为是社会要求他们成为更加务实的人。
2.乐观向上,独立自信,但协作意识差
“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和各种教育能够更快捷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虽然他们没有强烈的人生信仰,但是对生活表现出信心远超过他们前辈。“90后”大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勇于表现自己,希望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精彩,尤其表现在刚入校时,他们总是充满朝气和自信,能够十分积极地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并能保持着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勇于在各种场合展示自我。自信的他们渴望成熟、独立,渴望主宰自己的人生,希望能跟辅导员或长辈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被动地、单向地接受。但是,他们在生活中习惯了被爱和被包容,家庭环境致使他们个性张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相对比较缺乏协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
3.物质富有,人格虚拟,实际交往能力弱
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90后”的物质需求,他们好奇心强,知识面宽,容易接受像电脑、网络等新鲜事物,敢于尝试和探索,但是抵抗能力较弱,容易上瘾,尤其容易产生对网络的依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90后”接受各方面的信息渠道方式趋向多元化。这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心智发展超前。但是他们在知晓大量信息的同时,没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去对信息筛选、消化,造成“粗阅读”和“浅阅读”,不利于人生目标的确定和发展,同时他们容易产生空虚感,缺乏进步的成就感。此外,网络的特殊性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他们的实际沟通能力大大降低,缺乏亲情和友情,容易形成一种影响人际交往的虚拟人格,这种人格大大制约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80后”辅导员的优势和不足
随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80后”已逐渐成为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决定了“80后”作为辅导员必然会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1.“80后”辅导员的优势
(1)年龄优势。从目前郑州大学辅导员配备情况来讲,“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年龄相差在5岁左右,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80后”辅导员除了师长的角色外,更容易成为“90后”大学生的朋友。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辅导员能真正融入这些“90后”大学生的生活,当大学生遇到困难和需要抉择时,他们更容易接受“80后”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
(2)爱好优势。“80后”和“90后”都是在心灵碰撞中成长的两代人,个性与叛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这两代人都善于利用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对新鲜的事物都有着敏锐的嗅觉,比如,喜欢用动感地带套餐,喜欢每天登录人人网“踩空间”、“抢沙发”,喜欢夜里把自己的心情写成博客或写在QQ和飞信的状态栏里,喜欢分享、转载热点视频和文章,喜欢运用“雷人”、“酱紫”、“囧”等网络流行语。这些共同的爱好和话题拉近了“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网上,辅导员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和沟通,为他们解答问题、指引方向。许多面对面时不好意思说的事情,学生们更愿意在网上向老师倾诉。
(3)心理优势。“80后”辅导员刚刚结束学生生活,对于高校的熟悉尤其对于大学生心态的体验,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善于换位思考,懂得尊重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心理,极具亲和力,相对于老辅导员的传统教育和管理形象,更多时候“80后”是以朋友、学长的形象出现,更能赢得“90后”大学生的接受和欢迎。
(4)经历优势。刚刚走出校门的“80后”辅导员,有许多经历可以拿来让“90后”参考和借鉴,比如,可以指导和帮助新生规划大学生活,可以引导学生干部积极配合辅导员工作,可以给毕业班同学讲述求职的感受,提供实用的建议,可以给考研的同学提供更切合实际的备考和复试经验。
2.“80后”辅导员的不足
(1)缺乏政治敏感性,容易淡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80后”和“90后”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在他们脑海中“经济强过政治”,他们往往觉得政治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同时,“80后”辅导员政治素养偏低,缺乏政治敏感性,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政治话题偏少,淡化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
(2)工作经验不足,难以担起“人生导师”的重任。要想担当起“人生导师”的重任,应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而“80后”辅导员基本上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社会阅历的简单使得他们对“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难以进行有效指导和宏观把握。经验的不足使“80后”辅导员亲和力有余而威信不足,缺乏说服力。
(3)工作耐心不够,难以将“心理辅导”工作做细做实。辅导员的工作常常是事无巨细,而且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明显增强。此外,有的辅导员同时兼任团委书记等职,导致工作精力分散,无法针对学生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短期难以显现,因而很难产生成就感,这与专业教师的工作投入与回报相一致的情形相比形成明显的反差。这些都会让“80后”辅导员缺乏工作耐心,容易产生倦怠感。
四、“80后”辅导员创新工作思路
面对风头正劲的“90后”,“80后”辅导员必须改变工作思路,探索工作创新,才能和学生同舟共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加强对自身和“90后”大学生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国际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面对各种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主流理念的冲击和学生对政治的漠然,“80后”辅导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给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高度的重视,加快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步伐,引导“90后”大学生主动关心政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创高校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引导“90后”大学生制定个人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和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截然不同,初入大学校园的“90后”会有些不适宜,容易造成目标的缺失。“80后”辅导员应以自身的经验传授学习方法并督促学习,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业职业生涯规划,避免“90后”大学生在大学里走弯路。从“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方法”到“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90后”大学生认清现实,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四年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了解所学专业,寻找合适的大学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填鸭式”学习为主动学习。
(3)塑造个人魅力,注重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基于情感的,并不是“师道尊严”和社会的约束,特别是对于“90后”来说,在他们心里只有愿意不愿意,尊重不尊重,没有怕不怕,敢不敢,所以,只有将师生关系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双方才会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90后”大学生渴望与老师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80后”辅导员应用个人魅力征服和感化他们,身体力行,与学生们一起参与,承担责任,完成任务,立足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定位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带动身边“90后”的大学生,赢得同学们的信任与尊敬,形成合力共同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4)学会用网络进行教育和沟通。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决不能放弃或浪费。通过互联网寻找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获取、整理、分析这些信息资源,可以说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基础性的工作。网络的精髓在于交互性和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变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辅导员要弘扬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唯我独尊、“我说你听”的单向型工作方式和作风,提倡平等对话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通过QQ、博客等工具,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率。
五、结语
面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90后”大学生,“80后”辅导员既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需要其不断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只有经历实际工作的锻炼和学习,不断探索、创新,辅导员队伍中的年轻力量才能积累经验、增强本领、完善技能,成长为合格的高校辅导员教师。
参考文献
[1]廖元新,胡邦宁.关于加强高校“80后”青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管理科学,2008(5).
[2]陈静,高雅琪.高校青年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
[3]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扬子晚报,2008-08-27.
[4]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5]何华莉,沙文,王陶.试析高校中的“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J].黑河学刊,200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