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护理学院 樊卫华 赵继红 段艳丹 黄彩辉 陈 静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自主生存能力,成为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决定和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力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力。通过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新的突破口。然而,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创业却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如何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冰河时代”,从而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大学生创业成为一种理性的、自觉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及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现在跨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创业者开创一项新的事业,其形式是将物质加工成新的产品,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现成的技术。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企业和企业家。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大学生,所构造的创业计划科技含量较高,一旦进行产业转化,就能够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大学生成功创业,不仅能带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而且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振兴传统工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这对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创业,可以使自己的事业得到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也实现对社会贡献的最大化。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时代的呼唤。
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同时,各企事业单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都在进行机构改革,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就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经济改革、产业转型的原因,也有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上的缺陷。长期的守业型教育,培养的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薄弱,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抛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大力加强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其独立创业者人格,这是现代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它也应当成为今后大学的自觉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国家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相关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逐步消除大学生人格中的依附成分,培养出具有独立创业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客观要求
当前,国内大学生就业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据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410万人,比2005年增加25万人;2007年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5万人。社会有用人需求,但却赶不上毕业生规模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调查(3747人参加)来看,57.9%的正在求职受访者承认自己存在就业恐慌,“担心”(占50.2%)、“焦虑”(占44.7%)已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的普遍心理写照。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个人表现、同学交流还是媒体报道,都使大学生对自己“饭碗”的预期更加现实甚至悲观。因此,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创业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也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难题。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创业形势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已逐渐对创业有了朦胧的认识,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及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影响,创业意识在大学生中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认同和接受,更不用说形成真正、自觉、理性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活动。
1.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同感限制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同感依旧很低。首先是家庭对大学创业的认同感很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计划体制造就了老一代的中庸守成和墨守成规。于是,在知识经济来临的今天,这种时代积淀下来的定势思维就很难打破。在他们的思想中,孩子上了大学,就应该有工作,而如果还要自己去创业,倒不如不读大学。有这种思想的父母很多,这无疑给大学生们创业意识的形成当头一击。此外,社会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也不太认同,这就使得大学生创业在资金等方面很难得到亲属及社会的帮助。同时,从创业的自身条件来说,大学生的年龄、阅历、心理等方面和那些有社会经验的人相比,本身就处于劣势,因此,大多数人对大学生创业都持怀疑态度,不愿给他们机会。
2.大学生自身对创业的模糊认识影响了他们创业意识的培养
(1)被动性。目前的大学生群体,能够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理解创业的可谓凤毛麟角,更多的人是在社会交流中懵懂地接收着各种有关创业的典型、意义。很少有人能够深入自身和突破自我,去思考创业与“我”的关系。面对他人的创业活动,他们如同欣赏一出出精彩的戏剧,仍然是游离在创业的圈子之外,他们看着几个敢于尝试的人上演或悲或喜的戏剧,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随时会被某种力量推向舞台的中央去担当戏剧的主角。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一旦自己处在舞台中央,该如何去演,如何演好。其间的原因也不难找出。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墨守成规,被动服从,无所谓好与坏,只要学校安排的课就要上,学校搞的活动就要参加,却忽视了思考的自由和理性判断的生命力。
(2)片面性。即使是对大学生创业有一定认识的人,对创业理解也并不尽如人意。他们或强调大学生的特殊角色,认为学校和社会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或把创业看得高高在上,认为只有高科技、高资本才能托起创业的“朝阳”;或把创业看得一文不值,认为是下岗工人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或把创业同各种素质锻炼混为一谈,害怕被贬为拜金主义,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这些对创业的片面认识都表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需要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对创业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以形成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创业。
三、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1.高校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限制
目前,高校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都没有和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培养相匹配,很多学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仍处于空白阶段。虽然高校不停地进行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但总体上仍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这无疑妨碍了学生个性和潜在创业意识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一些高校突破不了习惯性的思维定势,缺乏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紧迫感。在教育方法上,一些高校仍然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内容缺乏时代精神,更谈不上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引导。
2.高校教学实践环节的制约
当前理论知识的传授依旧是高校教学内容的主旋律,而实践环节却相对薄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专业也未能建立一对一的实践基地,使理论与实践得不到好的结合和补充,既不利于大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高校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
当前,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以及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一些科研活动。高校教师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活动。另外,一些高校教师主观上就反对大学生搞创业,他们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所谓的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训是白费力气,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把文化知识学好。总之,高校教师总体上还不能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
4.高校创业活动缺失的影响
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目不暇接,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思维活跃,富有激情,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也更易爆发创新活力。因此,通过开展创业活动,以形成创业教育氛围,从而开拓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创业思想素养,将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活动中,更多见的却是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而创业设计、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却难得一遇,这无疑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确是解决就业难的途径之一。但是就目前来说,要大学生们去创业,恐怕他们最缺的不是勇气和热情,而是现实的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
1.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从各种信息来看,时下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并不好。虽然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些优惠政策,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所以基本上是按照正规的程序办理。据《中国教育报》记者调查,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政府确实提出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是其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有些在落实过程中变了样,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
2.创业条件受到限制
主要表现在筹资相当难和缺乏投资机制。国家虽有政策,但有关为学生创建公司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的内容意义不大,因为银行不愿意贷款给这些规模小、风险大、还贷能力弱的企业。同时,目前尚缺乏风险投资机制。很多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创业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资助机会。
五、培养大学创业意识的途径
创业意识可能因为偶然刺激而产生,也可能是逐渐积累而作出的慎重决策。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成为创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高等教育贯彻大众化原则的措施之一。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他们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
(一)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渗透创业理念
第一课堂仍然是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更新教学内容
创业和创业意识不是直白地多强调几遍,或讲讲来历、讲讲典型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要将创业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使原有的内容更富时代性和创新性,并紧紧与实际、与市场相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为我所用、学就要创新。树立市场意识,才能激励学生从专业切入,开展特色创业。
2.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更新了,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早已为时代所唾弃,简单的双语教学、提问式教学也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我们应该倡导一种自由、轻松的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时代教学的“绿洲”上尽情吸吮“甘露”。
3.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把创业创新教育引入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潜能,植入创业的“基因”。近几年来,我校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主修和辅修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和报告会,努力把创业创新教育引入到大学教育中,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奠定基础。
(二)发挥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树立创业思想
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大学生和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师,不容易树立创造、创业、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因此,特别要加强对教师创业观念的培养,使之在教学中自觉地融入创业意识的教育。
1.完善教学体制
要贯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原则和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用一种开放式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大学生的差异与个性,提供大学生们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
2.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内涵
要使大学生意识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当今的大学生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创新成果为社会作贡献,就算不上是优秀的人才。同时,还要使大学生懂得,自主创业既不是头脑发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和科研设计,而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同时,创业需要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而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自己的团队,这一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有某方面的专业或特长,相互间应在知识、能力、性格、气质、性别、爱好等方面具有互补性。一个精诚团结、各方面能起互补作用的团队,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因此,对创业的理解应是:创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与表率;创业不是牟取私利,是奉献与无私,创业者是坚定的爱国者,是富有激情的实践者,是艰苦创业的实干家。
3.重视典型事例的教育
善于把企业界的创业案例搬上大学的讲坛,及时收集校友或成功创业者在创业方面的素材,通过各种形式的“现身说法”,燃起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创业思想。
(三)加强社会的保障和支持力度,提供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业仅有学校的支持和自身的激情是不够的,更需要社会为其营造一个宽松而和谐的创业环境。
1.建立健全资金融通体系
社会应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资金融通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并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财务顾问、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并帮助他们承担一定的风险。此外,国家对于大学生创办企业等相关政策应更务实、具体和便于操作。
2.加强社会对大学创业的帮扶力度
首先,建立各种服务青年创业的组织,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享受到免费的陪伴式辅导,从而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例如,在2009年6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就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启动了“创业中国——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工程”。这项大型公益活动以创业宣讲、创业培训、创业咨询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综合服务,对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新理念起到很大作用。
3.加强政策保障
政府应给大学生创办的企业提供各种优惠待遇,并适当降低门槛,这样不但可以鼓励大学生这个高素质群体创造价值,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创造更多更高的就业岗位。
(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塑造创业品质
实践出真知。要使一代大学生在观念上变革,就必须以实践作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孕育的载体,使更多的学生强化竞争意识,萌发创业意识,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尝试,勇于挑战自己、磨炼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
1.创业竞赛
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的良好途径,但是要同锻炼学生特长素质的竞赛如歌唱比赛、舞蹈比赛等区别开。创业类竞赛应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能力为特征,如创业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通过大赛,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技能,而且竞赛内容也将在他们的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在2004年11月10日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全国共有77所高校的100支参赛团队参加,2 500名高校师生观摩,港、澳、台地区首次组团观摩并参展,共有30个项目获得金奖,27项学生科技成果项目在“创业海峡两岸——大学生成果项目洽谈会”上签字,这一比赛在大学生创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2.创业见习基地
主要是让大学生通过亲身感知从而培养其创业意识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活动场所,包括企业、社区、乡镇等,也可以是革命纪念地、重点工程、先进集体等。一般来说,创业见习基地要具有典型性、感染性和便捷性。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短时间的接触,产生长期有效的震撼,认识这些基地的形成历程,了解这些基地所蕴涵的创业精神,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
3.创业岗位基地
创业岗位基地主要指为大学生个体创设实践岗位的校内外活动场所,可以是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也可以是便民服务岗位,还可以是校外工作岗位。通过岗位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开阔视野、发挥专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能让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规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创业自信心,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增强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工作的艰辛、失败的痛苦,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自觉性和自制性等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良好的创业品质。
4.社团
充分发挥原有学生社团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社团基本上是基于爱好特长而自发组成的团体,学校在宏观调控下,允许学生社团市场化,给他们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并且在社团的组织发展与壮大中形成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和决策能力。
(五)深化创业心理教育,做好创业准备
创业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给创业者带来成功和乐趣,同时也会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虽然创业成功的报酬极其丰厚,但创业也要付出极大的成本和代价。一个创业者要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去享受创业成功带来的快乐和好处,同时对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1.了解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
翻阅大量成功人士的资料都可以看出他们具备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他们普遍都有很强的自信心,都有崇高的理想,不会计较虚名。在生活上简单朴实,做事实在,信仰时间就是金钱,不会为了使自己舒服一点而马虎从事,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甚至常常身兼数职。他们知识广泛,喜欢迎接挑战,但不盲目冒险。在遇到困难时,很少在人前抱怨、发牢骚,总是坚忍不拔地去突破困境,并能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他们身体健康,创业期间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假如身体不健康,那么创业道路上必定布满荆棘、困难重重。
2.建立健全自身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创业者正确认识、评估自身,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自我激励。
(1)应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16世纪思想家爱默生说:“相信自己‘能’便会攻无不克。”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成功》杂志上写文章说:“创业者若能抱着无比信心,就可以缔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有信心是创业者的第一心理要素,没有自信心是很难成功创业的。创业是创新,创业者可能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支持、关心,甚至会遭到指责和反对。创业者要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只有坚信自己能成功才不会为别人的评头论足、闲言碎语所左右,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
(2)创业者总是面临竞争和风险,他们的情感富于理性色彩,无论成功失败、顺境逆境,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冷静地进行思考、分析和行动。成功创业者大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面对胜利和成功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碰到困难、打击和失败时不灰心丧气、消极悲观,保持一颗平常心。
总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中坚力量,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宋毛平,赵国祥,苏东民.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导论[M].郑州:河南出版集团,2009.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上海分中心.创业培训辅导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险出版社,2005.
[3]蔡克勇.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5]张剑,李新玲.近九成大学生恐惧创业[N].中国青年报,2007-04-05.
[6]王爱群,刘紫婷,王建庄.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论[M].郑州:河南出版集团,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