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与思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与思考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与思考软件技术学院白晓虎“十七大”召开后,全国各界掀起了无数次学习其精神的高潮。为了响应“十七大”的号召,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切实地联系自身的发展条件,把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作为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与思考

软件技术学院 白晓虎

“十七大”召开后,全国各界掀起了无数次学习其精神的高潮。“十七大”内容博大而精深,提出了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可谓影响之巨大、意义之深远!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再次掀起了学习“十七大”精神的高潮。作为高校的一名辅导员,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笔者借此机会发表一下自己对高校校园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浅薄见解。“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七大”的精髓之一。为了响应“十七大”的号召,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切实地联系自身的发展条件,把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作为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为我校培养一流人才、创办一流大学服务。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及其研究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术界就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见仁见智的界定和匡正。概括起来,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校园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

由于校园文化特定的内涵、特殊的内容,所以校园文化在高校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映照着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和管理制度、办学特色、全校师生所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浓厚而持久的精神氛围。校园文化以这种特有的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有意或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实现着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塑造。系统来讲,校园文化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潜移默化导向功能、凝聚人心的功能、调节情绪的功能、激励功能、熏陶感染功能、规范行为的功能。

总之,校园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它能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各级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去努力营造适合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高素质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且以塑造和提高学生精神品质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染和滋润。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的多种功能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普遍重视,但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1.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但主要偏重于娱乐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短期行为、突击性任务来抓,很少把这类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这势必削弱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浩大的创造性工程,它涉及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工作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校园精神等多方面的工作。要使每一个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并与其他方面协调一致,促进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的全面发展,必须进行全面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抓下去。

2.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特色不明显

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但是,在实际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个性不明显,将学校文化“标准化、模式化”,忽略了学校文化的个性。一些人片面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主旋律教育,即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主旋律教育确实重要,是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但主要并不等于全部,重要并不是说其他就不需要,校园文化还应该包括一些生活化、情感性的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3.只注重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学校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有人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和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

校园文化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内化和外化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外界的认可。优秀的学校文化需要历史的积淀,更需要主动地去建设。基于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以及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教育文化学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首先,它顺应了现代学校发展的民主性、人文性、开放化、信息化走向和学生发展的主体化、个性化、社会化的趋势。这种学校发展的走向和学生发展的趋势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体体现,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是一种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在现代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牢牢把握这个方向。其次,以人为本突出了师生在现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学校,校园文化的实质是人对人的理解。课程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协商课程,它所蕴涵的文化并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协商的过程中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而生成的。

2.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目前,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短期行为、突击性任务来抓,很少把这类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这种普遍现象的形成与学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不给予充分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学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教育理论研究界和学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现代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规划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设计、转化生成、促进发展。选择设计包括现代学校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文化内容及文化性质和实施文化的选择。转化生成既包括对社会文化的转换、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包括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促进发展要从三方面着手:①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②促进教师的发展,提升文化品位,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成为专家型的教师;③促进学校的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和老师最向往的地方。

3.塑造校园文化的个性和特色

个性、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共性文化建设,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同时立足校情、把握特色、找准定位,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外部环境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结合起来,注重社会需要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注重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有计划地在校园传播民族优秀文化,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滋养校园,同时着眼全球,以开放的思想和海纳百川的胸襟面向世界,大胆吸纳人类一切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成果,提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和独立精神,把先进性与广泛性、主旋律和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博采众长,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的办学规律,有着比较相近的学校制度。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在同一个国家里存在着较多的共性。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同一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由于各校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办学经历、学科设置等不尽相同,其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的构成也不同,因此,各个学校在办学的目标定位、学科定位以及基本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规范上表现出不同的个性。鲜明的特色应当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意味着更加贴近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和培养目标,同时也促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形成。在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时,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①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既要把握共同规律和时代特征,又要突出各校特色;②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③根据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科设置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只有立足于特殊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同时,鉴于我国大多数高校求全、求稳的思想严重,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应将个性文化建设突显出来,摆在重要位置。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尤其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由于现代传媒的冲击而显弱化趋势。在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产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学校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将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学校课程文化资源开发以及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也随时代的变化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因此,在网络时代,学校文化建设亦应与时俱进,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使之行之有效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创办一些网站和论坛供学生学习和交流。这样可以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使广大同学有一个了解国内外时政和学校建设、能够发表言论的场所,同时起到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弘扬主旋律,突出政治性、导向性、亲和性的作用。但同时应注意网络的负面影响,提倡文明上网,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在思想上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

5.突出校园文化的时代性

校园文化既具有传统性的一面,又具有超前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以育人为主要功能的校园文化,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充满时代的特征。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这其中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就应该敏锐地发觉其存在的人文价值,将其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比如开幕式中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展示可以说不仅给国人上了完美的一课,也让世界为之惊叹,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大学生中开展一些展示中国文化的活动,增强我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大学生们的思想得到洗礼和升华。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的落实途径。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当前高校工作的一项迫切而长远的任务,它需要全校所有师生员工乃至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各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建设一种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和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境化人,即优化高校道德物质环境;以制立人,即创造高校道德制度环境;以情育人,即培植高校道德教育精神环境。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刚.提升理念,明确思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2-33.

[2]李耀臻.以境化人,以制立人,以情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06(6):32-33.

[3]钱旭红.充分尊重教育对象,发扬大学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6(3):21.

[4]段建国,等.构建大学和谐校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1-276.

[5]赵中建,等.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25,139.

[6]成荷萍.浅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当代教育论坛,2006(5):41-43.

[7]冯心怡.学校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4(2):90.

[8]冯发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6(11):15-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