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应用图书馆学研究
应用研究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进入80年代以来,图书馆学应用研究与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涉及藏书建设、文献分类、目录体系、流通服务、古籍善本藏书保护、文献资源调查、读者工作、管理改革、图书史和图书馆史等多方面。
一、藏书建设
书刊是图书馆的永恒收藏物,是图书馆基础建设之一,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居重要地位。关于藏书的原则、方法和质量的研究,兰州大学靖钦恕的《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原则和范围初探》(《图书与情报》1981年第4期),兰州铁院陈和平关于《工科院校图书馆要重视文学类藏书建设》(《图书与情报》1982年第3期),甘肃工业大学郭乃中《关于藏书的质和量》(《图书与情报》1983年第1期),西北师范大学彭顺德《试谈高等师范院校藏书建设的几个问题》(《图书与情报》1986年第1~2期),甘肃中医学院郭元成的《略谈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藏书建设》(《青海图书馆》1986年第3期)和《藏书建设的新途径——缩微技术用于复制珍善本的体会》(《医学情报通讯》1984年第2期),上述论文,各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论述了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有的提出,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收藏所需文献;有的认为工科院校也应重视文学书籍的收藏;有的建议某些难以获取的珍贵文献可用复制技术进行复制收藏;有的用大量调查数据和各种统计表详细分析了馆藏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和藏书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
藏书建设规律性探讨,甘肃学者也多有研究。兰州铁道学院陈和平和李踽《图书馆新书率的数学模型问题》(载《藏书问题论文集》1985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阐述了人们已经注意从研究藏书的深度的级别入手,按照藏书级别的具体要求,由经验型定性决策,向定量方面决策过度。兰州铁道学院潘述良的《对一个中型书库藏书结构的定量分析》(《图书与情报》,1990年第2期),作者运用数学公式和流通统计数字进行定量分析,从宏观上寻求藏书建设的规律,有着普遍的实用价值。兰州大学韩运喜在《一种测定藏书结构的数学方法》一文中,通过对读者各层次的统计,从读者的需求中捕捉藏书规律。米寿祺关于《藏书呆滞现象研究》(《图书与情报》,1990年第1期),分析了我国图书馆所藏书刊的呆滞现象的严重性及其原因,提出了减少藏书呆滞的具体建议,即加强文献采购和流通的协调,建立以流通为基础的近期和长期的采购计划。这些研究对于藏书建设均有指导作用,促进了藏书建设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文献资源布局调查研究
余贤杰、左漫莹在《开发文献资源调查为四化建设服务》(《图书与情报》,1989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文献资源建设,因受条块分割,互相封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又缺乏有效的统筹机构和应有的协调关系,使文献资源布局不合理,不能达到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图书馆虽面临文献激增、需求激增,书价激增和经费紧张的矛盾,但“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问题仍很突出。对于整体馆藏文献底子不清,影响文献资源的共享利用,急需对文献资源进行调查,掌握其收藏状况和分布特点,更为有效地组织利用文献,为四化建设服务。
胡德仁《甘肃省报刊现状调查剖析》,岳庆艳《1900—1949年甘肃期刊调查》,宗捷、张静、石红等人《1988年甘肃省收订国外及港台报刊的分析报告》(《图书与情报》1988年第3期、1990年第1期、1989年第1期),上述文章,将甘肃有关报刊的发展史、收藏情况和分布进行了调查总结,为读者查找利用这些文献资料提供了依据和捷径。而甘肃大规模的文献资源调查始于1989年。在省科委、省文化厅、省教委和省社联共同领导下,以省图书馆为主成立了甘肃省文献资源调查工作组,具体承担甘肃文献资源分布调查工作。从1989年元月开始,资源调查组与全省广大文献工作者通力协作,经过一年多努力,共调查了各系统、各地区的重要文献收藏单位57个,共完成42项成果,包括《甘肃文献资源现状的分析研究》、《甘肃文献资源布局、开发和利用协调方案》、《甘肃文献资源开发利用指南》和《甘肃省文献资源事实数据库》等重要成果。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首次大规模文献资源调查。通过调查和所取得的成果,从整体上弄清了甘肃文献资源按系统、按学科门类分布的状况,并对全省文献资源的整体能力作出了现实的评价。同时也发现了甘肃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三、分类编目研究
7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尚无统一的分类表,各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自编分类表分类。由于缺乏统一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指导,分类研究缺乏深度,多停留在经验描述和方法探讨上。1975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出版问世,并指定《中图法》为国家标准分类法。这有利于分类标准化、规范化和标引文献的自动化,同时也促进了分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深化。
从所收集资料看,分类研究多是围绕如何完善和利用《中图法》方面的内容。省图书馆邵国秀发表于《宁夏图书馆通讯》1985年第3期上《分类目录的参照系统》及其《论“综合科学”在(中图法)的位置》(《情报杂志》,1987年第2期),以及《再论〈中图法〉加‘0’问题的解决办法》(《河南图书馆学刊》1987年第3期)等论文,对体系分类法类目间存在的等级、并列、交替、相关四种关系中鲜有人论及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中图法》类目设置欠少和失当等问题,并提出补充完善的建议。兰州铁道学院王汉成《也对〈中图法〉提两点建议》(《图书与情报》1983年第3期),兰州医学院黄洲生与曹彦芳合写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不足和缺欠》(《图书与情报》1984年第4期),西北师范大学彭顺德《对〈中图法〉G类一些类目设置的意见》(《图书与情报》,1984年第4期),和张瑞清的《关于修改〈中图法〉的建议》,贺启秀《图书分类与{中图法)》(《图书与情报》,1988年第3期)等,这些论文就《中图法》和图书分类研究不乏创新之意。如王汉成对《中图法》“A大类”类名涵义提出质疑,意见尖锐,发人深省。贺启秀分析概括了30多年来图书分类学研究的特点、中外图书分类史、分类学研究的对象与科学性质,以及《中图法》在思想方面的不足之处和修订建议。
四、书目和目录学研究
我国书目、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目录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展了一场以目录学研究对象为中心的大讨论,1976年以来,在总结前段经验的基础上,注意从目录学发展规律来探讨目录学的研究对象。甘肃目录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毛明远与王涛合写的《浅谈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图书与情报》1988年第1期),文章论述了目录学研究对象的多种见解。陈学芬《论推荐书目》(《图书与情报》1988年第8期),周丕显《谈〈书目问答〉》,和肖仙桃的《我国书目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图书与情报》1990年第4期),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书目研究历史、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陈文论述了推荐书目具有选择性、时效性和适用性的特点,是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还阐明了编制推荐书目的原则和方法。肖文论述了我国书目尚未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整体;书目数量不足和检索途径不完善等问题,还提出了改进书目建设的三点意见。
五、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是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也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甘肃的文献收藏,尤其是省图书馆的藏书颇具特色,不仅在西北,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所以,甘肃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早,而且研究范围也较广,涉及敦煌学、丝绸之路、民族、宗教、汉简、中俄关系等。西北师范大学朱太岩长期从事古籍研究,成果颇丰。曾在《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发表《〈北堂抄书〉小考》,在《兰州学刊》1983年第3期发表《孤本、珍本、善本述略》、《阅读中文古籍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浅谈版本学知识》(《古籍整理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林则徐遗存在甘肃的手迹》(《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漫谈写刻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2期起连载)、《知见明版古籍写刻工姓字录》,还和路志霄合作著有《〈方志今议〉校辑》(湖南岳麓书社,1984年),这些文章和著述多有独到之见,为甘肃文献学研究做出了贡献。西北师范大学刘振邦、曹怀玉编辑的《简牍研究资料汇集》,五百多万字,受到有关专家好评。兰州大学满达人的《西北史地文献书目简述》(《图书与情报》1984年1~2期),该校兼职教授周丕显发表的《敦煌遗书之被盗、收藏及有关目录之考察》(《图书与情报》1983年第4期),及其《从敦煌古印本看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宁夏图书馆通讯》,1982年第1期),还有牟实库、彭怀庆、包寿南、李伦良等人,在西北地方文献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果。上述诸多论文和论著,为甘肃文献学研究开创了局面、做出了贡献。其中,对于敦煌学及史籍的研究,造诣较深;对于敦煌遗书之被盗、收藏及有关目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并以敦煌古印本论证了我国雕版印刷术出现的时代;对敦煌俗曲中分时联章体歌词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的研究是近来国内颇有水平的论述。
六、流通与服务研究
流通与服务是图书馆工作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的环节,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流通和服务历来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
在文献流通规律和读者心理变化研究方面,兰州医学院尹玉华《医学专业图书馆阅读规律浅谈》(《图书与情报》1985年第1期),刘慧永《高校读者心理变异规律新探》(《图书与情报》1988年第3期),安如霞《厂矿企业青年职工阅读心理初探》(《图书与情报》1989年第4期)以上五篇文章认为,读者的阅读心理变化影响文献流通。无论读者阅读心理变化,还是文献流通,均有其规律可循,并阐述了各自的见解。如刘文认为,高校读者阅读心理有其特殊性,受社会“共振”现象影响明显,从而影响阅览流通的变化。兰州商学院冯云辉的《兰州商学院图书借阅情况统计分析》(《图书与情报》1988年第3期)一文,通过对借阅总量和各类图书流通量的统计分析,揭示了该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读者阅读变化特点及文献流通规律。兰州铁道学院王汉成潜心研究文献流通理论有年,他发表于《图书与情报》1985年第2~3期上的《流通论——关于改革流通管理的理论问题》,对流通的定义、本质、历史发展、流通模式、流通决策、流通信息过程、流通系统的功能变化、流通效益评价和流通统计等作了合乎逻辑的归纳和系统阐释。并设计出流通计量方法和系统功能度化的计算公式。为探索文献的流通规律做出了贡献。
服务问题。搞好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对图书馆服务研究涉足者颇多。省图书馆潘寅生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和高书杰发表于《图书与情报》1989年第4期《对公共图书馆深化改革的一些认识》等文认为:从服务求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方向;图书馆改革的方针和主要任务,应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以“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省图书馆左漫莹《深化改革、方便读者》(《图书与情报》1988年第4期),通过省图书馆拒借率偏高及其原因的研究,提出了降低拒借率,提高服务水平的具体措施。除改进借阅环节和方式外,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和服务第一的思想,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读者需求。
为社会实践服务。面向社会,为社会实践服务,是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甘肃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各机关团体和企业单位图书馆等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省图书馆的成绩尤为突出。甘文图《在改革中前进的甘肃省图书馆》(《图书与情报》1989年第3期)一文,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了省图书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不仅为省内外读者和咨询者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编辑了多种书目、索引和有关资料,为社会各界服务。早在五、六十年代,西北文献室曾为兰新、兰包、兰青铁路的勘测设计,白银地区找矿建厂,黄河源流的勘测,刘家峡水电站的选址建坝、沙漠、冰川的治理等重大工程提供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为配合省政府解决中部干旱地区脱贫致富,和河西、陇南等地经济开发振兴,省图还编了陇南、河西和中部干旱地区有关资料。改革开放以来为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等提供多种服务。仅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复制文献资料136429页。为兰州维尼厂完成了引进聚乙烯生产线的情报调研咨询报告。把图书馆资源转换为发展生产力的“催化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和服务职能。
七、图书馆立法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史研究
兰州大学满达人在图书馆事业立法方面取得了较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如《试论加强图书馆立法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学图书馆通讯》1983年第7期),《日本国的图书馆立法》(《黑龙江图书馆》1986年第3期),《图书馆改革和立法》(《新疆图书馆》1986年第4期),译述《日本学校图书馆立法》(《图书与情报》1987年第4期),《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法》(《国外图书馆情报工作》1985年第2期),《图书馆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上述文章和译文,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立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在图书馆事业发展史研究方面,李孔火召的《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沿革》,颜宗荣与牟实库《甘肃省图书馆发展概况》(《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7期),甘文图《在改革中前进的甘肃省图书馆》等文章,详细研究介绍了省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创业史,以及省图书馆建立后为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西北师范大学朱太岩和王志宏《西北师范学院图书馆的今昔》(《图书与情报》1982年第1期),郭建魁的《日新月异的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书与情报》1989年第4期),甘肃农业大学杨心炳《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四十年》(《图书与情报》1986年第3期),魏庆怀《改革前进中的兰州铁道学院图书馆》(《同上》),王立身《陇东老区公共图书馆新貌》(同上),钱德孚《庆阳地区公共图书馆蓬勃发展》(《图书与情报》1988年第1期),兰州大学靖钦恕编辑的《甘肃图书馆事业三十五年纪事》(1984年内部发行),西北师范大学郭向东《试论中国古代藏书楼转变为近代图书馆的背景及原因》(《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4年第3期)和《维新改良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青海图书馆》1984年第4期)。上述文章和著作,既反映了甘肃图书馆事业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又反映了甘肃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的新气象。这些著述所积累的丰富资料,为甘肃图书馆事业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书馆学教育事业研究。甘肃1980年以前,图书馆学教育事业尚属空白,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很薄弱。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兰州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专业,并于1984年由专科改为本科,从而填补了甘肃没有图书馆学教育专业的空白。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和中央电视大学分别在甘肃开设了图书馆专业函授班和电大班;甘肃金城联大、电大和省联合中等专业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图书馆学专业班,从而促进了甘肃图书馆学教育事业研究工作的发展。兰州大学图书馆学系《探索新专业的建设》(《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2期),该校王正宇《培养合格的图书馆工作者——对于兰大试办图书馆学专业的初步回顾》(《图书与情报》1983年第2期)、《略谈当前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图书与情报》1985年2~3期),以及《对甘肃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历程的回顾》(《图书与情报》1989年第3期)。以上论文就图书馆学专业正规教育培养人才的层次、目标、质量要求、办学方式、课程设置、研究方向等方面的经验予以总结,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八、图书馆管理研究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管理工作遂成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兰州医学院张磊的《试谈对图书馆科学管理的认识》(《图书与情报》1982年第1期)一文,分析了甘肃图书馆事业落后的原因虽多,但根本原因是管理的落后。为改变管理落后的状况,必须在图书馆工作中逐步实现管理机构的合理化,管理干部专业化,管理方法科学化和管理技术现代化。兰州铁道学院陈和平在《图书馆定量管理》和《浅谈图书馆的改革》等论文中,就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业务方式、财务和量化管理等诸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设计了一套多层次的定量管理指标群,将传统的定性描述改变为定量指标,以求实现管理上的微观调节改变为宏观调节,开创了甘肃图书馆定量管理的先河。高古城《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改革的一些看法》(《图书与情报》,1989年第2期)的文章,阐述了图书馆“经验管理”、“行政管理”、“科学管理”的特点和区别。深入分析了“定额管理”、“定量管理”、“目标管理”的科学性和具体实施办法。提出在建立整体目标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强化岗位目标。这些认识意见有其创新之义。
九、图书馆现代化设备的研究和应用
图书馆现代化、自动化建设主要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树立新的图书馆观念创造了物质基础,同时也标志着图书馆正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甘肃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才开始起步,研究工作处于起始阶段,成果不多。兰州大学图书馆张立公发表于《图书与情报》1990年第2期的《我国图书馆计算机建设的模式和策略——兼谈计算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计算机化建设的影响》一文介绍了发达国家图书馆计算机建设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其意义,指出了我国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建设的方向。作者认为,实践证明计算机的应用是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80年代末,甘肃仅有少数图书馆应用计算机,而主要是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如科学院兰州分院和兰州大学共同合作在M—3405计算机上开发FAIRS—1系统,检索地学文献。兰州铁道学院图书馆在中西文图书采编系统、业务报表信息管理系统、图书流通系统、馆藏文献检索系统等均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并研究计算机局部网络数据传输的课题,取得初步成果,在国内尚属新项目。兰州大学图书馆使用微机进行中文期刊管理,甘肃工业大学图书馆使用微机进行中外文图书编目管理,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就甘肃大多数图书馆来说,由于经费紧缺,对应用现代化设备不敢问津(《西北高校图书馆年鉴》,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但这是个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