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服饰文化
藏族的传统服装在其农牧区,尤其是牧区——保持主流地位,那不是在节日庆典为摄像机而穿,而是真正的日常服装。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性差异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
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族头饰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严整规范。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戴的。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只是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明显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主要有披单、长披肩、禅裙等,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珊瑚项链
藏式男袍宽大,用皮子多,女袍则紧窄细长;男袍袖子宽且长,女袍则窄而短。这种差异不仅是出于审美情趣,更是由于劳动分工、生存环境所致。男女袍皆开右襟,无扣,腰肥袍长,男袍相当于身长,女袍比身还长,男子将长袍下摆提到膝盖处,妇女将下摆与脚面提平,然后束上腰带,使多出部分鼓于胸前,成兜囊状。袍子无口袋,袍襟、袍袖和下摆多饰红、黑或者红绿搭配的双层彩边,有的还镶有肩饰和腰饰,兜囊就成了大口袋,甚至连小孩、小羊羔都可放在里面。穿藏袍的讲究之处在于扎腰带。出门时藏袍往往上半身扎得宽松,便于穿脱袖子,又可以充当一个宽敞口袋,里面装吃的糌粑与喝茶用的碗以及各种用品。这种扎法同时还将藏袍下半身提高,便于骑马走路。青藏高原可称为“一天四季”,夜间遍野冰霜,中午又烈日炎炎。藏袍变换不同的穿法适应各种天气,热的时候上半身脱掉,藏袍只被腰带固定在腰间,同时保护着胃和肾。牧区没有椅子,也几乎不用床,人不论在哪都坐在地上,睡在地上。皮制的藏袍最隔凉,又不怕潮湿,其宽度足够铺一半盖一半,长度正好能从头盖到脚,所以藏袍是牧区最适合的被褥。虽然有些牧民家也开始有棉被,但多数人至今仍然还是长年用藏袍,白天穿,晚上盖。雪域高原的牧人爱美,因此特别喜欢装饰,男袍多爱在袍襟、袖口和下摆压一道红边,或以黑红两种彩布压双边;女袍袍襟、袍袖和下摆多饰红、黑或者红绿搭配的双层彩边,边宽10厘米~30厘米。女袍除了镶边之外,有的还镶有肩饰和腰饰。男女藏袍的大襟和前摆下沿交叉多呈锐角,前后摆长短不齐,有的地区牧人的藏袍两处交叉点是直角,前后摆亦很平齐。在镶饰中,常常直角中斜镶数条彩缎,使前摆显得更加华丽。由于女袍的边饰大都较宽,加之宽大的肩饰和腰饰,反而使白板羊皮成了镶饰物。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做衣,夜晚当被,可以抵御藏北高原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护身符等。这些物品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羊皮袍也是藏北妇女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藏北的藏族男人
除了皮衣,牧区的衣料还有毛织品,主要是氆氇,常见的有纯黑色、纯白色、紫褐色。男袍多为紫褐色,除了夏秋季穿用外,也是参加集会时的礼服。织好的氆氇要漂染,有的还要制作专门的花纹,作为某种职业标志。“邦典”,即五色围裙,也是氆氇的一种,既是日常用品,也是妇女的一种装饰,边上饰以锦缎,加上彩锦的旗角,增添了许多光艳、娇美和柔媚。在很多地方,它还是已婚妇女的标志。
盛装藏族老人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根据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厘米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厘米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衬衣主要用3种料子组成,平布、绸子、缎子,都是大襟,衣袖不长,最多掩住虎口,身子很短,基本和肚脐持平。衬衣的色彩没有过多的限制,白、红、蓝、绿、黑都行,看自己的财力和爱好,但黄色是活佛才能用的衣色,平民百姓不能越过等级。
牧区的帽子离不开裘皮。冬为狐皮帽、羔皮帽,夏为毡帽、遮阳帽、礼帽。各地样式繁多,各有风采。各种帽子里,狐皮帽是最漂亮的,帽筒分为圆顶筒形和尖顶袋形两种。筒高约为30厘米,用软缎、棉缎等缎料缝制而成。圆顶帽筒的圆顶,多用数片大小不等、色彩各异的绸缎叠压而成,看上去像一朵绽放的鲜花,异常美观。羔皮帽帽檐皆镶白羔皮,帽筒较低,帽檐稍窄,而帽筒用料也不如狐皮帽讲究。牧民夏季也普遍带遮阳帽,男女式样不同。男帽藏语叫“项夏”,高筒、宽檐,帽体用白毡制成,外套一层白布,帽檐则以黑布压边;女帽藏语叫“斯热”,其状如船,用数根竹条或树枝扎一船形框架,然后在上面绷一层纱布便可,多为黑色。这两种遮阳帽能防止高原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
靴子用坚硬耐磨、皮质较厚的牛皮制作。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藏人普遍喜欢牛皮藏靴。
西藏那曲妇女头饰
头饰和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产生活有关,有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玉、珊瑚、珍珠等珍宝。在藏族中,饰品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日常生活、节日还是朝拜,人们都会“浑身披挂”各种装饰品。头上戴的巴珠、簪子、发卡;发辫的银币;耳朵上的大环;项间戴的项链、托架、嘎乌;腰上系的图纹腰带,悬挂的火镰盒子、藏刀、腰扣、鼻烟壶;手上戴的各种戒指、手镯等。牛骨、纯银、藏银、三色铜、玛瑙、松石、蜜蜡、珊瑚、贝壳等都是藏饰的主要制作原料,取自于大自然。西藏天珠更是因为取于喜马拉雅山脉4000米海拔以上的玛瑙矿石而更加神秘、神圣。天珠因其极高的价值,磁场的磁疗作用以及不同的释义、功用,成为人们收藏、馈赠的珍品。
藏族人民十分重视艺术性与文化性,并善于将生活中的动物、植物以及理想中的吉祥物衍变为图纹在首饰中出现。最为突出的是宗教文化对图纹设计的影响。如宗教文化中“六字箴言”“十项自在”“双鹿法轮”“大鹏鸟”“吉祥八宝”“万字符号”和众多的宗教文字、符号经常被用于藏饰中。藏传佛教推崇的数字“九”已成为珠宝图纹的最吉祥数字。藏族对绿松石的喜好和广泛应用,不仅因其艳丽,还因其在宗教中被认为是神的赐予。
西藏止贡妇女背饰
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游牧生活,更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族所穿戴披挂的不仅是服装饰件,而更是一笔巨大的财产,显示的不仅是美,而且象征着豪华与富有。藏族头饰因地区、年龄、婚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说起来饶有兴趣,下面列举几种头饰。
姑娘的头饰。藏族姑娘编一根辫子,辫子的根部用红头绳扎成约四寸长的发枕,藏名叫“呷纠”。将辫子弄成三角形盘于头顶,显得美观、大方、素雅。
已婚妇女头饰。姑娘是独辫子,已婚妇女则是双辫子,没有发枕,红头绳长于发辫,然后将两根辫子从脑后左右交叉成圆形盘于头顶,显得端庄、大方、成熟。
牧区妇女头饰。牧民妇女头饰没有婚否标记,不管老少都编成若干细辫子,然后将若干细辫子分为两根,并配以大红大绿的绳,将珊瑚、蜜蜡、松耳石、九眼珠等昂贵珠宝尽其串在两根发辫上,从后背拖齐裙边,若盘在头顶,胜似一顶珠光宝气的桂冠,非常气派。
守孝头饰。藏族守孝,只有通过妇女头饰才能辨别。当年守孝辫发用绿头绳,翌年用淡红色头绳,第三年恢复用红头绳。
老姑娘头饰。藏族老姑娘头饰既不同于已婚妇女,亦区别于青春年少的姑娘,老姑娘也是独辫子,配以淡红色头绳,盘于头顶,只是没有发枕。
男子头饰。藏族男子普遍留有长辫子,他们将头顶上的头发留着长辫,而将头顶以下的发剃去,男子的辫子不用红头绳,而是用黑头绳,同头发融为一色。编法也与妇女的不一样,一般妇女的辫子分为三小束编就,而男子的辫子则分为四小束或五小束编就,所以男子的发辫成扁平的编织型,显得紧卷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